日常生活中
挖耳朵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耳朵有点痒,挖一下
洗头洗澡后,棉签duó一下
有些无聊,挖一下
去公园喝茶
找采耳师傅掏一下
挖耳一时爽
但很可能给你耳朵造成损伤
并且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
造成不可逆的恶果
- 01 -
挖耳16年挖得耳道裂开
75岁的李阿姨在医院头颈外科就诊时,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她的左耳道已经裂开,缝隙达到3.5厘米×2厘米,表皮溃烂甚至露出了软骨。
一切都是因她持续了16年的坏习惯——掏耳朵。
起初李阿姨的耳朵没有任何问题,但她平时没事就习惯掏耳朵,越挖越痒,导致分泌物增多,使得挖耳朵变得更加频繁。长期的这个行为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引起皮肤渗出,恶性循环使得耳道出现病变。
直到前阵子开始听力下降,李阿姨才想到要看医生。没想到初步活检结果为外耳道鳞癌,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病变已经累及腮腺和颈部淋巴结,需要手术切除,否则疾病进展会出现转移,危及生命。不过,术中需要切除左耳。
为了保住性命,李阿姨不得不切除左耳。好在手术顺利完成,目前李阿姨正在逐步康复中。
- 02 -
中耳炎反复导致癌变
另一名患者陈阿姨则因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刺激外耳道皮肤导致癌变。患者左耳反复流脓多年,但她觉得症状不严重,一直没有去医院正规治疗。平时耳朵分泌物较多时,就用棉签掏耳清理,还会用滴耳液清洗。
近三年,患者发现自己的听力逐渐下降,尤其是最近一个月,除了耳朵痛以外,还时常有血水流出。于是到医院就诊。活检结果显示肿物为鳞状细胞癌。更令人揪心的是,恶性肿瘤已经侵犯脑部。所幸患者经过手术,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医生解释说:“这种癌变的几率非常小,但频繁挖耳朵确实可以导致外耳道癌变。”
- 03 -
耳朵痒了该不该掏
正确清洁方法是什么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dīng níng],是一种淡黄色的、有的呈黏稠样的物质,它是油脂腺和汗腺分泌的产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阻隔黏附异物的作用。
我们的耳朵有自洁的功能,平时借助咀嚼、张口、打哈欠等运动,耵聍大多会自行排出。并不需要我们自己掏。相反,如果在掏耳朵过程中造成频繁的摩擦和损伤,反而会加速代谢过程,甚至影响耵聍的脱落,形成耵聍栓,堵塞耳道。
为什么耳朵又油又痒
1.遗传的“油耳”
大部分人的耵聍是干燥呈淡黄色的屑状或片状物质,也就是“干性耵聍”。
还有一部分人,由于耵聍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别多,排出的是深黄色或是棕黄色油性黏稠物质,尚未干燥时就已积满外耳道,有的甚至流出耳外,有的凝聚成团,俗称“油耳”,医学上叫“油性耵聍”。油耳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
2.真菌、细菌感染
外耳道像一条弯曲的管道,若长时间潮湿可能引发真菌感染,出现耳朵发痒,这种痒的感觉非常强烈。
3.耳屎过大、异物
正常的耳垢是片状、松软的,如果因为感染或堆积过多,耳屎成了硬块,易刺激外耳道皮肤出现继发性炎症,造成耳道发痒,外耳道异物也会导致类似情况。
4.过敏反应
有过敏性鼻炎的人常常在鼻痒、上腭发痒的同时,还有耳道发痒。螨虫过敏引起的过敏性鼻炎也可能导致耳朵痒,这是过敏性鼻炎影响到耳部的症状。
耳朵痒了可以掏,但要注意方法和频率
1.不要用棉签。棉签可能会把耳屎推向耳道更深处。
2.耳朵进水则可以通过单脚跳促进排水。
3.不建议自行掏耳朵,也不建议去采耳店。建议到医院请专业医生进行外耳道清理。
4.耳痒持续3天以上无缓解、耳朵突然出现堵塞感要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