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图/受访者提供
民间将带状疱疹称之为“生蛇”,得过的人都知道有多“痛不欲生”。近日广州市民黄先生遭遇一条长在耳朵里的“蛇”,不仅耳痛、皮疹,还出现眩晕、面瘫。为了不让变形的面部吓坏客户,黄先生不敢摘口罩。最后,医生用手术的方法帮黄先生解决了困扰。
耳朵生蛇后留下面瘫后遗症
黄先生是今年1月初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左耳后阵发性刺痛,按偏头痛自服用药, 3天后出现左耳郭皮疹、眩晕及口角歪斜,经诊断为“周围性面瘫,前庭神经炎”,静脉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1周后,眩晕及耳痛症状明显好转,但面瘫症状未见改善。
黄先生自己经营一家公司,人员交往频繁,尽管平时戴口罩可以掩盖部分面部表情尴尬,可摘下口罩就吓跑不少生意伙伴。黄先生觉得年纪轻轻就如此无法见人,心有不甘,乃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见效不大,便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就医。
接诊的吴旋教授询问病史后,确认黄先生患了耳带状疱疹,由于黄先生面瘫病史已经2月余,考虑他前期经过抗病毒、激素抗炎、针灸甚至面神经探查术等治疗,面神经变性仍超90%,如果不及时手术减压,面神经功能将不可逆转,会遗留面部联带运动及痉挛后遗症,建议尽快行面神经减压手术。
吴旋教授团队为黄先生进行显微镜下经乳突径路面神经松解减压手术,术中采用面神经检测仪精准定位,探查确认面神经垂直段异常,神经鞘膜高度肿胀,术中充分减压。术后第一天黄先生自觉面部肌肉有力,用力即可闭眼,术后2周复查,面瘫症状明显改善,黄先生终于可以摘下口罩,正常生活及工作了。
耳带状疱疹属条件致病病毒,易误诊
据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吕科兴博士后介绍,耳带状疱疹好发于成年人,患者幼年多有水痘病史,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从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一直潜伏在人体的感觉神经节内,如面神经膝状神经节、三叉神经节等,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呼吸道感染发热或者外伤、中毒、放化疗或进行大手术等情况,带状疱疹病毒就开始活跃繁殖,引发各种症状。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会引起同侧周围性面瘫、耳部剧烈疼痛、耳部疱疹症状等。
耳带状疱疹所致面瘫首选保守治疗
吴旋教授介绍,耳带状疱疹所致面瘫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起病初期,首选保守治疗,经过激素、抗病毒药物及物理康复治疗,70%-80%的患者面瘫可以完全康复。如病史超过1月,或经过规范的保守治疗,面瘫改善不佳,面肌电图提示面神经功能受损大于90%,保守治疗恢复的概率不到15%,预后差,需及时进行面神经减压手术。面神经减压术在治疗上述面瘫的总体有效率在60%-90%。
精准定位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吴旋介绍,面神经是人体中穿过骨管最长的脑神经,从大脑中枢到整个面神经末梢之间任何部位受损,均可导致面瘫。因此,面神经减压术前,需要准确评估面神经受损部位。泪液分泌试验、镫骨肌声反射以及味觉试验可初步判断面神经受损部位。高分辨乳突CT和面神经MR则是必备检查,有助于精准判断面神经受损部位,提高手术成功率。
最后,吴旋提醒,耳带状疱疹常发病于春冬季节,天气变化无常,受凉、疲劳、机体抵抗力下降是重要诱因。因此,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面部长时间冷风刺激,生活作息需规律,经常锻炼身体,加强自身免疫力。此外,耳带状疱疹治疗尚无特效药,建议既往未感染过,年龄超过50岁,特别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阻肺、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可以选择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来预防。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可欣
校对 | 潘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