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因“社恐”叫救护车,并不是件“搞笑”的事

一条新闻突然上了热搜:29岁博士因“社恐”一个月叫了2次救护车。

多重因素导致内心压力爆棚

据了解,29岁的小钟(化名)一个月打了两次120叫救护车。一次是上班途中,一次是在家里,小钟突然头晕、心慌、心悸,极度恐惧不敢乱动。

小钟对自己的健康非常担心,陆续去了神经内科、中医科、皮肤科、骨科、消化内科,做了很多检查,结果一一排除了相关躯体及大脑器质性问题。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挂了临床心理科门诊的号。医生通过细心问诊,了解到小钟的病史——

小钟来自农村,是家里成绩最好的孩子,一路靠着奖学金读到博士,还去了国外深造,之后回国在深圳找到工作,一直是家人心中的骄傲。

可常年苦读养成晚睡的习惯,工作后面临作息改变、新的社交圈以及新的职场压力,小钟自我社交隔离,不参与聚会聚餐、人情应酬,并且坚持低物质消费理念,绝不浪费每一分钱。

谈恋爱后,因为三观不一致被分手两次,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小钟陷入抑郁,突然出现惊恐发作。

医生分析,多年发奋学习,对个体是一种挑战和消耗,而成绩优异为消耗及时提供了补偿,可工作之后这种补偿快乐减少,社会化挑战变得显著,加上女朋友无法接受小钟的低物质欲望消费观,多重因素导致内心压力爆棚,出现惊恐发作其实是长期慢性应激的结果。

最终,小钟被诊断为:惊恐障碍(精神科诊断体系(DSM-V)),共病躯体疾病“高血压”。目前,小钟已接受相关治疗6个月,惊恐再也没有发作,状态越来越好。

这并不是件“搞笑”的事

这则消息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显然和“社恐”这个梗有关。众所周知,“社恐”本来指的是一个人不善于社交而在公共场合感到尴尬、不适,常被一些年轻人用来描述自身的性格,其中当然本来就含有一定的夸张、玩笑成分。如今,有人“社恐”到了一个月叫2次救护车的地步,这就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玩梗的兴趣。

然而,细读这条新闻,其中实在没有多少“搞笑”“好玩”的成分。原来,新闻主人公小钟寒窗苦读成为博士,但在离开校园后不得不面对社会化,再加上女朋友的离开让他遭受挫折,以至于出现惊恐发作。医生的诊断是惊恐障碍(精神科诊断体系),共病躯体疾病“高血压”,这属于脑功能性疾病,又称为急性焦虑发作。

也就是说,小钟的“社恐”是名副其实的疾病,需要被严肃和认真地对待,和网友们所说的“社恐”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那些还在社交媒体上拿小钟的故事来“玩梗”的网友,事实上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既不可取,也不道德。

其实近年来,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相关话题一直很关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出品的月饼曾经受到很多网友的热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时下社会不再把精神疾病视作洪水猛兽,也不再将精神疾病的患者视作异类。这当然是个好现象,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公众不仅对精神疾病的讨论越来越脱敏,而且越来越愿意真心诚意地与精神疾病的患者形成共情。

只是,对精神疾病的关注也不该走向娱乐化,比如把精神疾病患者的故事当作调侃的对象。就拿小钟的遭遇来说,他的人生经历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当代社会生活的节奏正在不断加快,不管是辛苦工作的打工人,还是辛苦养娃的二宝妈,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对不小的精神压力。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因此,小钟的“社恐”确实应该得到关注,但绝不是以一笑而过的形式。或许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他的具体病因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去应对。据医生介绍,小钟多年发奋学习,对个体是一种挑战和消耗,虽然成绩优异为消耗及时提供了补偿,可工作之后这种补偿快乐减少,社会化挑战变得显著。这不正是许多优秀的年轻人都要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在离开校园,不再有学习成绩这个较为单一化的评判标准后,我们应该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不管是适时调整生活的目标,还是建立良好的情绪排解渠道,抑或是彻底改变生活的方式,医生给小钟的建议,其实也适用于许多屏幕前的年轻人。换言之,多多关心小钟,也是关心我们自己。

编  辑丨骆丞承

校  对丨李 漫

校  审丨孙小千

值班编委丨连李生

本文标题: 博士因“社恐”叫救护车,并不是件“搞笑”的事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ealth/info/59555304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13条)

料友:格调 2022-11-16 16:54
没人觉得搞笑呀,生活不易,我们这一辈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料友:老资料网友885 2022-11-16 17:20
顺其自然,平淡生活。
料友::.. 2022-11-16 17:24
只是我们有些人少见多怪
料友:格调 2022-11-17 02:32
低物质欲望生活?这下好了,扣下来的钱都送给医院了,所以说那人啊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该睡睡,乘着年轻多挣多花才是对的
料友::.. 2022-11-17 11:06
我去年12月的症状跟他是一样的,突然心悸发作伴随极度惊恐濒死感,半夜发作叫救护车两三次,查了各个科室都说没问题,心内科医生建议我去心理科,后来因为晚上怎么都不敢入睡去了心理科求药,大夫开的抗焦虑抗抑郁的药,一直吃了两个月我都不相信自己是焦虑症状,所以开始自行减药,没想到症状又在某天晚上突然发作了,后来再不敢随便减药停药,一直吃到现在,症状比较稳定了,还在继续服药巩固中。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头疼或者其他查不出症状的病,都有可能是精神焦虑或者抑郁引起的,去心理科不代表是心理有问题,而是长期的隐藏的情绪问题导致了自己有各种躯体症状的发生,胃病之类都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
料友:偏执狂病患者 2022-11-17 14:35
我跟他一样的症状,但是我不社恐啊,怎么办😟
料友:叶之风 2022-11-17 17:17
以后社会会越来越多的 走着瞧吧
料友:格调 2022-11-17 22:30
,这不管是不是广告,相信,以后这种病会越来越多,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真不是一般的小。。。
料友:echo. 2022-11-18 11:27
我有段时间怕别人看着我,一看我手就抖,全身僵硬。用了很多年才拜托这种症状,以前应该是太自卑了吧。
料友:格调 2022-11-18 18:33
以后心理学心里医生是个不错的路子
料友:老资料网友885 2022-11-18 19:22
所有所谓的“神经症”,比如焦虑症,失眠症等,不加治疗最后都会沦为各个层级的恐怖症。 恐怖症是一种感觉,严重会来“濒死感”,如果你能认清他仅仅是极度不舒服的一种感觉,并不能要了你的命,然后你尝试着接受它,也就是你正在干什么具体事呢,但那种感觉来了,你该干嘛继续干嘛,允许它和你以及和你正在做的事并存(它的存在机理是肾上腺素过量分泌导致的)……尝试几次以后就开始好转起来。
料友:仁V哥 2022-11-19 07:40
学历这么高,到底怕什么啊,真的确实无法理解
料友:叶之风 2022-11-19 13:02
心理不健康,对自己可以低物质欲望,但不可以要求他人跟自己一样
相关文章
生长在沙漠中的鱼,是怎么不被渴死的?
来源丨科学大院(ID:kexuedayuan) 作者丨EVEE 相信很少有人会将鱼和沙漠联系在一起,毕竟在人们的脑海里沙漠俨然就是干旱的代名词,而鱼类则对应着水源,二者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 干旱的沙漠|veer图库 事实上,虽然一望无际的
标签沙漠,塔氏虹,死亡谷,鱼类,魔鬼洞,魔鳉
你有忘不了的痛苦记忆吗?科学家证实可通过人为来忘记
【CNMO新闻】大家是否听说过一种学习方法,叫做睡眠记忆法,其原理就是通过睡觉前后反复进行信息整理的过程,从而达到记忆的效果,而且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的正常睡眠有3-5个睡眠周期,我们需要利用好这个睡眠周期,反复的机械重复,从而进入大脑的皮
标签科学家,睡眠,cnmo新闻,英国约克大学
多批鸡蛋检出兽药,长期食用会引起肝肾损害
科幻网11月18日讯(金恺祎)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从“3•15”晚会曝光的土坑酸菜,到短视频博主展示的“科技与狠活”,食品安全问题任重道远。 11月2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公告,3批次鸡蛋经检测发现氟苯尼考超标
标签鸡蛋,兽药,氟苯尼考,土鸡蛋,食品安全,饲料
警惕!超10亿年轻人听力受损,祸首是谁?
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冯国栋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卞  磊 日前,《英国医学杂志·全球卫生》发出警告称,全球有超10亿青少年和青年由于不当使用耳机或进入喧闹场所,面临听力受损风险。在此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发出过警
标签听力受损,冯国栋,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英国医学杂志·全球卫生,医师
生了孩子,女性体内三种重要元素浓度下降!繁衍的证据永久刻在“生命的骨头”上
生育对女性带来的损失和伤害涉及方方面面,不管是在生理、心理层面,还是职场发展方面。如今,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极大提升,再加之社会发展为女性的生育自由提供了些许可能,很多女性开始思考生育的代价,生育究竟带来了什么? 生育会永久性改变女性的骨骼,
标签骨骼,生命周期
止痛药怎么知道我哪里痛?全身上下敲门问吗?
突击检查:你包里有止痛药吗? 编辑珍藏的一粒布洛芬|编辑供图 这年头,谁还没有几款“钟爱”的止痛药呢?头痛、痛经、牙疼的时候来一粒,又可以继续努力了。(频繁和不正常的疼痛一定要先看医生!) 等下,止痛药是怎么知道我哪里在痛的?吃一片还是疼
标签止痛药,阿片类止痛药,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