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死亡?工作真能累死人吗?

一份“世界卫生组织称每周工作超55小时增加心脏病和中风死亡”的资讯被广泛传播,并引发热议。

这份资讯称,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的全球首份关于长时间工作对寿命和健康影响的综合分析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有74.5万人死于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

这是真的吗?

WHO的报告

这一消息的信源来自WHO官网2021年5月1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

报告称,据5月17日《国际环境》杂志在线发表一项最新估计,2016年,长时间工作导致全球74.5万人死于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比2000年增加了29%。

具体而言,估计2016年有398 000人因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而死于中风,347 000人死于心脏病。

从2000年到2016年,因长时间工作而死于心脏病的人数增加了42%,死于中风的人数增加了19%。

男性(72%的死亡发生在男性)、生活在西太平洋(主要是我国所在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人,以及中、老年工人受害最为明显。

报告强调,所记录的大多数死亡发生在60-79岁的人群中,这些人在他们45-74岁期间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

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相比,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增加35%的中风死亡和17%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

此外,全球范围内长时间工作的人数不断增加,2016年占到全球人口的近9%,造成了巨大的疾病和死亡负担。

至于说新冠大流行进一步增加人们的工作时间则是WHO总干事谭塞德夹带的发挥,而非研究结论的一部分。

什么样的研究?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正如WHO报告中所称,这是由WHO/ILO首次对此前发表的有关长时间工作造成的生命和健康损失的研究进行的全球性综合分析。

数据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个是WHO/ILO分别在2000年、2010年和2016年对全球194个国家地区长时间工作的联合评估;另一部分是183个国家按性别和年龄分列的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归因负担分析,总共涉及768000多人参与的37项缺血性心脏病研究和涉及839000多人参与的22项中风研究的数据。

单纯从表面看,研究包含的数据量庞大,似乎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得出确凿的结论。

其实不然,绝大多数研究属于质量不高的观察性研究,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在论文的最后部分,大部分篇幅是在讨论研究的缺陷和专家组对研究结论存在的分歧。

什么是长工作时间?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早在1919年的第一次国际劳工大会就保护和促进就业人员安全和健康达成了《工作时间(工业)公约》(第1号), 此后几个国际劳工标准都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进行了限定。

根据最近发布的《工作时间(工业)公约》规定,就业人员的标准工作时间每天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不得超过48小时,工作时间超过这个限度被认为属于长工作时间。

但是,我们知道,所谓的“国际公约”通常并不具有强制力。

不同国家的长工作时间的定义取决于国家的法规。

很多国家将标准工作时间定义为每周35-40小时,将每周工作时间≥41小时定义为超时间工作。

在我国,施行“双休日”制度之前,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工作时间制度,施行“双休日”后与国际上更文明的工作时间制度接轨。

在相关学术研究中,职业流行病学家通常将长工作时间分为每周41–48小时、49–54小时和≥55小时三个类别,并将其与,每周35–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进行比较。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每周工作时间≥55小时称为超长时间工作。

WHO/ILO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显示,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比较,每周工作41–48小时和49–54小时并不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死亡风险;

只有当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5小时的超长时间工作才增加风险,死于中风的风险增加35%,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17%。

2016年,全球估计有4.88亿人,即8.9%的人口每周工作时间≥55小时而可能增加心脏病和中风死亡风险。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其中,25-49岁男性是超长时间工作的主力军。

2000年至2016年期间,超长时间工作流行率增加了9.3%。

从地域上看,2016年,东南亚区域超长时间工作流行率最高,达到11.7%;欧洲最低,为3.5%。

2000-2016年期间,我国所在的西太平洋的区域超长时间工作流行率增长幅度最大,而非洲则下降幅度最大。

至于超长时间工作造成的疾病负担,2016年全球因超长时间工作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死亡总数估计为745194人和2330万寿命年(人均少活31年)。

其中,归因于超长时间工作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347 000人,中风死亡398 000人;分别占全球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总人数的3.7%(寿命年损失的5.3%),中风死亡的6.9%(寿命年损失的9.3%)。

与2000年相比,2016年因超长时间工作而死于缺血性心脏病人数增加了42%,死于中风的人数增加了19%。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项研究中,我国是超长时间工作导致中风死亡受害最严重的国家。

而这由于我国巨高的脑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吻合。

超长时间工作为什么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死亡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有限的证据表明,超长时间工作主要通过心理压力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

其中可能的因果关系包括以下两条路径: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一种是,社会心理压力造成的生物反应,即所谓心-身机制。

具体来说,超长时间工作体内释放过量的压力激素。

其中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的肾上腺素类激素可能会增加心血管负担,触发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失调和结构损伤;慢性压力释放的皮质醇则可以改变身体的代谢,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另一种是,超长时间工作的压力可以通过增加包括吸烟、喝酒、不健康的饮食、缺乏锻炼以及睡眠障碍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可见,并非长时间工作本身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可能的真正原因是超长时间工作相关的压力。

分歧

尽管是世卫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这样的国际权威机构主导的研究,但结论并不那么可靠,即使是参加评议的专家组内部也存在很大分歧。

主要问题在于,绝大多数研究都是观察性的,不能控制混杂因素,因而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我们知道,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相对而言,像长时间工作这种因素在所有危险因素中的比重应该有限。

比如,我们知道,我国是脑中风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这种状况状况是有多达十数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项研究中,我国也是长时间工作造成的脑中风死亡最高的地区,长时间工作在其中的贡献真的有那么大吗?

而且,如上所述,理论上,并非长时间工作本身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而是超长时间工作相关的压力造成的。

社会心理压力源到底是超长时间工作本身,还是超长时间工作的人(这些人社会地位通常更低)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很难区分。

比如,有来自专家组的研究者按社会经济地位分层进行的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超长时间工作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之间存在更强相关性。

这意味着,生活本身而不是长时间工作的压力在增加了心血管病风险中可能扮演了更主要的作用。

本文标题: 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死亡?工作真能累死人吗?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ealth/info/49275937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1条)

料友:老资料网友252 2021-05-20 09:16
一周工作84个小时的夜班
相关文章
全民营养周|如何吃出健康?这份膳食指南请收好
所谓“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营养之源、生存之本。合理均衡的营养能够为人体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及营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保证人体的健康。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
标签营养素,心脑血管疾病,膳食,糖尿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国医大师的家规:不碰冷饮!这4类人最好听劝
天气越来越热,不管是解暑还是解馋,一口冷饮总是能给人带来冰爽和快乐。 给拿着冷饮“续命”的人提个醒,在中医看来,这是一个很伤身的习惯,甚至有中医专家立下“不吃冷饮”的家训。 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贪凉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腹痛、腹泻等。 《生命
标签冷饮,中医,冰淇淋,血管
坚持不吃晚饭可以减肥?不觉间,就会发生4个变化!都不是好事
每逢入夏,“减肥”的话题就会被再次搬出;问到大家“减肥的具体方法”,很多人都会选择“节食”。在节食这件事上,绝大部分的人会选择“省掉晚餐”,网上更有很多奇葩言论直指“不吃晚餐的好处”,包括减肥、长寿、治病在内的多种理论好像是在逼着大家戒掉晚
标签减肥
熬夜后怎么补?这里有个好方法
九叔在网上经常能看到 网友花式熬夜, 有人戏称自己是守夜冠军 叔科普过的熬夜危害 已多得数不清了 但还是有人左耳入右耳出 既然现代医学还没吓到你们 今天就从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中医角度 再给你们好好上一课 本期干货超多,看完记得转发 首
标签熬夜,睡眠,中医
医生向患者推荐指定院外机构治疗,是好意还是利益?
健康时报记者 郝倩玉 北医三院张煜医生关于肿瘤治疗的舆论风波尚未平息。在此起事件中,陆巍医生多次向患者推荐院外机构这一行为,也引起讨论。 根据公开信息的描述,陆巍医生曾两次向患者马进仓推荐指定医疗机构用药和治疗。第一次是推荐患者到上海嘉慷
标签医生,上海新华医院,医疗机构,马进仓,陆巍
3岁前有5个重要的敏感期,父母利用好孩子将来差不了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敏感期”这个词你一定也听过吧!每个孩子都有敏感期,而且在6岁之前,大大小小的敏感期多达30多个。 那么,具体什么是敏感期呢?了解这个概念能让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更有方向、事半功倍。 敏感期就是在某一
标签敏感期,孩子,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