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是真爱还是溺爱?验证完这三点就明白了

前几天后台有妈妈留言:

清明带4岁的孩子和老公一起回了老家祭祖,本来春节就没回去,心想着一定会过一个其乐融融的假期。

没想到,去了几天就闹心了几天。

可能是换了环境的缘故,孩子那几天表现得非常爱哭,脾气也很大。

跟其他孩子比起来,属他最“难缠”。

为了帮助孩子顺利适应,我一直耐心开解和疏导。

但婆婆却提醒道:大人太惯孩子,孩子就容易得寸进尺。

公公也附和道:你一点也不厉害,怎么可能管得住孩子?!

看着人家的孩子父母教训几句就能听话,我家娃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共情、去说教,最终可能还是无效。

我竟然也有些自我怀疑了,这些年养孩子,我到底是在尊重还是在溺爱?

不得不承认,很多80、90后都是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只要做错事就免不了一顿打。

所以当80、90后做了父母之后,大多是厌恶这种方式的,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棍棒教育治标不治本”、“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应该被尊重”……

但同样不可否认,在“尊重”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过头了,一不小心就成了溺爱,导致孩子无法无天,难以管教。

很多人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困惑:到底如何区分尊重和溺爱?

其实,单纯从一件小事上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否是溺爱,比较难。

因为我们常会在不同环境下对相同的事有不同的做法,但我们可以从结果上来倒推我们的行为,通过判断是尊重还是溺爱。

日常生活里有非常明显的三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当需求不被满足时,是什么表现?

当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几乎100%孩子的第一反应都是哭。

比如在商场看见喜欢的玩具,但是家里有了类似的,因父母不买而大哭。

被合理尊重和溺爱的孩子,表现将会截然不同。

或许是女孩的缘故,又或许是相对“高需求”的缘故,CC从小也属于爱哭的主儿。

出门逛街,也没少为不买玩具而大哭。

如果确定不应该买的时候,我只需要接纳,“妈妈明白的心情,但是很遗憾,我们确实不能买,如果你很难过,就哭一会儿,来,到妈妈怀里,我陪你到心情平复为止。”

但是,这个玩具,我还是不会买。

时至今日,已经上小学的CC她还是会因为各种问题哭(今早还嚎的惊天动地不想去上学),但哭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泄情绪,有时候是不满,有时候是生气,有时候是失望。

但情绪过去了,她就能听进去我说的话,比如这次为什么不买,为什么要选择另一种玩具。

她也会为了争取而说出自己想买的理由,但不会为此一直哭闹纠缠、没完没了。

这样的哭,主要是为了发泄(未被满足的)情绪,就是正常的合理的。

但有些孩子的哭就不是单纯的为了发泄情绪,还有要挟、控制父母的目的。

他们知道自己只要没完没了的哭,家长就会妥协,甚至哭的越过分,动静越大,就越能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只要父母不满足他们就一直哭,而且愈演愈烈。

当然,他们并不会像成年人一样去动心思、去假哭,故意“设计父母”,他们不过是习惯了这种模式而已,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

这种反射是怎么来的呢,正是父母早期的溺爱所导致的。

当孩子进行“要挟式哭闹”时,如果我们心里想的只是“孩子看上去很可怜、赶紧想办法让他停止哭”的话,就很容易妥协。

如果行为倒推,就是看孩子发脾气最终是发泄了情绪,还是实现了目的。

所以,如果我们对情绪无条件的接纳,那是尊重没问题。

但与此同时,对行为也进行了妥协,孩子最终还是把想得到的争取到手了,那就是溺爱。

不想溺爱,只需要记住,我们需要接纳的只有情绪,该管教的行为还是要坚持不动摇。

如果过度关注情绪,而忽视孩子本身的行为问题时,就很容易走上娇惯孩子的道路。

在需要遵守的规则上,是怎么做的?

尊重养育出来的孩子是有规矩的。

虽然他的情绪常被接纳,但他的行为是不被纵容的。

孩子会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赤裸点讲,他知道这些事情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不管高兴不高兴都得做,没有商量的余地,更没有什么条件可交换。

因为一旦不做,就会接受相应的自然后果。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就比如CC,她最初也是不愿意刷牙的,每天磨蹭到最后,刷的时候还东拉西扯,一会儿说牙刷有问题,一会儿说牙膏有问题,总之一点,想办法逃避。

也曾给我讲条件,再让我看一集动画片我就刷,再给我讲一本书我就刷等等。

而我的解决方法就是:有问题,好,我们解决问题,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你还能逃避不刷吗?讲条件?

我会直截了当的告诉她:看动画片和讲绘本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我不会答应你的条件,刷牙是你该做的,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

一开始也是很不爽,也曾为刷一次牙耗半个小时,但最后的最后,是一样要刷,反正不刷就耗着,也干不了其他想干的。

久而久之,她知道也明白了这是必须要做的,哭、耍赖、讲条件都是没用的,自然就会去做。

小孩子不傻,她也不会一直把时间浪费在没有结果的事上。

但溺爱的表现就恰恰相反了。

你可能觉得孩子嚎的太吵,忍不住妥协:算了早上不刷了,晚上好好刷。

你可能因为孩子哭的太惨,忍不住放水:好了好了,我蹭两下就刷完了。

你可能被孩子磨的太烦,忍不住让步:行,刷完给你看一集动画片。

孩子知道闹一闹能得到一定好处,或逃避一些责任,为什么不呢?

如果行为倒推,发一通脾气,宣泄够了,最后该做的还是按质按量的完成了,那就是尊重;如果发一通脾气,把能逃避的都逃避了,那就是溺爱。

当你提出要求时,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跟孩子冲突的矛盾点,是因为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给孩子提相应的要求,以便他更好的发展。

但,跟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同,这些要求可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界限。

当你提出了高要求,孩子不想去高标准完成的时候,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比如说孩子学琴,我们一定是带着一个标准去提要求的。

比如需要一遍通过、中间不能断、不能错。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不顺利的,孩子可能会畏难想要放弃、可能会无聊想要偷懒。

那么这个时候,尊重与溺爱也会把孩子带向两个终点。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如果,父母要求高,接纳度也高。

我们理解孩子练不好沮丧发脾气的心理,愿意开导她、接纳她,还会通过“把曲目分割降低难度,把练琴时间段分割降低枯燥”等等方式帮助他。

但这种接纳和理解并不是以降低要求为前提,最终还是会要求孩子完成相应要求,那便是合理的尊重。

那么溺爱是什么?

看见孩子哭,就脑补一出大戏:我让他上兴趣班是不是错了,逼孩子一定会留下心理阴影吧,为个练琴伤害亲子关系不值当吧?

一直在简单的练与不练的纠结中挣扎,而不是想办法和孩子以能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

自个儿内心戏比孩子还多,最后,算了算了,练个差不多,老师那能交代过去得了。

最终演变成一种高接纳低要求,这就很容易演变成溺爱。

尊重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用孩子能理解和明白的方式来引导、沟通、帮助,但尊重不是放纵,不是没有规矩和约束。

不确定自己是尊重还是溺爱的,就来对照下孩子的行为吧。

跟C妈一起回想下,在哪些行为上,你跑偏到溺爱的轨道上啦?

本文标题: 你对孩子是真爱还是溺爱?验证完这三点就明白了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ealth/info/48505328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男子乏力胃口差,怀疑肠癌,医生看到患者私人物品后:误诊了
35岁男子,姓莫。某公司中层干部。 1个月前开始感觉浑身不舒服,胃口不好,吃不多,而且老觉得乏力,提不起劲。 老婆发现情况后,以为是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导致,让他休假一段时间,调整作息,让身体恢复恢复。还每天熬了很多补身体的药,各种补,莫
标签医生,肠癌,吉兰巴雷综合征,下肢,腰椎间盘突出症
较真丨孩子适合什么运动?这些运动别太早做,很容易伤孩子身体
较真要点: 1、孩子选择运动项目时应考虑全面发展,多选择注重孩子灵活性,协调性或者速度方面的基础动作训练,如折返跑、立定跳等。 2、运动强度过大的训练可能会导致孩子过早骨化,影响孩子长高。过早开始单一的专项运动训练会导致儿童不同部位组织肌肉
标签长高,育儿,锻炼,运动,儿童,肌肉,练习,篮球,乒乓球
癌细胞“最爱”你吃这三种早餐,吃得越多,癌细胞可能越活跃
“小A,早餐又吃油条啊,天天吃身体顶得住吗?” 小李看到同事小A几乎天天早餐都吃油条,有时还会榨菜配粥,不禁关心道。 “省钱嘛这不是,能吃饱就行,而且油条也挺好吃的啊。”小A不以为然。“省钱也不是这么省的啊,不是我吓你,现在癌症越来越多了,
标签早餐,癌细胞,癌症,小a,油条,膳食
小结节为何会发展为肺癌?谨记4事,结节或会自我消散,防止恶化
目前,肺结节的发病机制还并不是很明确,通常认为跟遗传、受到感染、激素水平以及生活习惯有关。肺结节早期症状并不是很明显,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咳嗽、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以及体重减轻。多数肺结节属于良性的,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极低。不过肺结节患者
标签结节,肺癌,肺部,吸烟
得糖尿病不用怕,如何稳控血糖呢?还是要强调老生常谈的3个方面
得了糖尿病,还能活多久,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悲观! 糖尿病虽然通常无法治愈,但却不是绝症,与人的预期寿命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积极地做好血糖的控制,糖尿病人同样可以获得健康而又长寿。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特别是最常见的
标签糖尿病并发症,空腹血糖,高血糖,并发症
学生课堂上突然窒息,惹祸的竟是一支笔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 突然呼吸困难,说不出话来 惹祸的竟然是一支圆珠笔 小学生突现呼吸困难 原是误吞圆珠笔零件 前不久,山东泰安一所学校发生了惊险一幕,六年级学生小语在上课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当时正在上课的老师孙磊发现异常,赶紧上前察看情况。
标签文具,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