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这位急诊科医生献血100次

健康时报记者 齐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鲍捷 蔡敏

连续26年,每年至少献血2-3次,8次全血捐献,92次成分献血,超过37000毫升献血量,相当于普通健康成人全身血量总和八倍……2021年1月1日,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医生郑凯,第100次献血纪念。

从1994年首次献血以来,郑凯每年都会至少献血2-3次,累计献血达100次,先后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等称号。谈及26年不间断献血的缘由,他自觉是件普通的事情——“真的没有什么,只是习惯了,遇到有意义的日子就会去”。在他看来,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知道自己的血能流淌在患者的身体里,就是最值得纪念的事。

献血日也是纪念日

1994年第一次献血时,郑凯只有18岁。

“第一次献血更多是出于好奇。当时刚上大学,年轻气盛,就想着要去体验一下,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没想到后来就成了习惯。”回忆起第一次献血,郑凯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第一次献血之后,每逢生日或有意义的节日,郑凯都会去献血。再后来,只要武汉市血液中心打电话说需要血液,他都会尽量赶过去——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危机时刻血液的重要性。

自2004年在同济医院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开始,郑凯时常坐着120急救车,奔走在抢救病人的一线,穿梭于急救病人和医院之间,频繁面对各种生离死别,“有时候,病人还没有等到血,就已经离世了”。这样的情况,在他出车急救的经历中并不少见。

“医院的血库主要依赖于血液中心供应,而血液中心的血液基本依靠无偿献血,需要数量庞大的献血者支撑,像银行存钱一样,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血液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平时可能库存够用,一旦遇到突发情况需要大量用血时,可能就会告急。血库里有血,医院里才有血,需要血的病人才有更多生的可能。”郑凯谈及。

于是在他看来,能够尽自己所能,用自己的血去挽救更多生命,想象自己鲜活的血液流淌在病人的身体中带来新的生机,是最让人满足、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每一个献血日都是纪念日。”郑凯说。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期间,郑凯一直坚守急诊科岗位,冲在转运和抢救重症患者的一线。考虑到特殊时期血液供应可能不足,在连续工作十几天后,下了夜班的郑凯习惯性地来到血液中心准备献血。因心疼他过度劳累,武汉市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拒绝了他的请求,但同时也深深被他感动,“作为急救医生,他是病人和医院之间的纽带;而作为捐献者,他用自己的小小举动浇灌生命,用善举彰显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让大家感受到武汉这座城市的温度。”武汉血液中心一位负责人表示。

助他人也是助自己

无偿献血,可以分为全血捐献和成分献血。全血捐献,顾名思义就是血管中流出血液成分的总和,一次可以捐献200~400毫升血液;而成分献血则是通过分离机采集所需要的血液成分,如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淋巴细胞等,分离出成分血后再将血液输回身体,连续四五个循环。

郑凯介绍,一般情况下,病人输全血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出现输血或过敏反应,而输成分血则更有针对性和安全性。全血捐献要求间隔期为半年,而成分献血间隔期是两周,为了帮助更多的人,郑凯在8次全血捐献之后,其余92次均为成分献血。

“很多献血人会担心献血不利于身体健康,或者成分献血分离再输回身体会有污染风险,其实都不会。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毫升~5000毫升,一次献血量,仅占总血量的1/10~1/12,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相反,为了保证自己的血液质量,郑凯格外注重身体的健康,多年来,他的饮食逐渐变得清淡,每天坚持暴走8公里上下班,还在家里购买了健身器材,一有时间就锻炼身体。“希望更多人明白,献血对身体没有害处。”郑凯说。

一个人也是一群人

在2019年6月10日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指出,自1998年实施《献血法》以来,我国无偿献血人次和采血量持续增长。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约30万,到2018年接近1500万人次。1998年全国采血量不足500万单位,到2018年达到了2500万单位,增长超过4倍。充足的血液供应,从源头保障了血液安全。

2018年3月,全国停止开展互助献血。“停止互助献血之后,除了极个别地区,如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全国目前基本上临床用血都来自于无偿献血。”周长强谈到,针对存在的地区间、季节性、偏型性血液供需矛盾问题,各地建立了多层级的血液预警和调配机制,以解决季节性、区域性以及偏型性的血液紧张问题。

如在2020年3月上旬,北京市紧急启动血液预警机制,并向社会发布《无偿献血倡议书》。《倡议书》发布后的两周,通过电话预约献血的市民达2000余人,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App 等途径预约献血市民1200余人,团体献血预约近5000人次。

“我们医院不止我一个医生在献血,武汉市血液中心每年也都有很多普通人在献血。武汉是一所英雄的城市,一座英雄的城市是由无数伟大而平凡的人组成的。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我一直为它骄傲。相信武汉的明天会更好,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无偿献血当中。”郑凯说。

纵使今冬寒风凛冽,至少还有热血,无与伦比的温暖。

本文标题: 26年,这位急诊科医生献血100次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ealth/info/44947665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从牛乳到蛋白粉,蛋白粉种类那么多,该怎么选?清晰的认识蛋白粉
对于健身人群来说,如果你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饮食的话,尤其是补充足够蛋白质,那是建议你使用蛋白粉来作为蛋白质来源的补充。 尽管到目前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蛋白粉是一种不太健康的东西,不过懂的自然懂,不懂的和他解释也没啥意思,作为一个分享健身知识的
标签蛋白粉,牛乳,蛋白质,酪蛋白,乳清蛋白粉,饮食
大连疫情中医药全程介入,孕产妇、老人、婴儿均成功救治
导语 新冠肺炎治疗,中医药效果显著! 1月7日,经过半个多月的积极救治,辽宁省大连市一名34岁的重症孕产妇康复出院。这是辽宁省首例新冠肺炎孕产妇在定点医院成功分娩,母子平安,并顺利治愈出院。 当天,还有2名确诊患者出院。至此,大连市累计有1
标签中医,孕产妇,新冠肺炎
95%的结肠癌从息肉演变过来,如何预防癌变?
审阅者: 潘志忠(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结肠息肉是生长于结肠(大肠的一部分,位于消化道下段)内层上的赘生物。大部分结肠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有些结肠息肉可能逐渐发展成结肠癌。因此,一旦发现结肠息肉,医生通常都会建议全部切除。 一、结肠息肉
标签息肉,结直肠癌,结肠息肉,癌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蛋白质也分好坏?71万人研究证实:多吃一类蛋白,可降低死亡风险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民以食为天”挂在嘴边,足以说明我们对饮食的重视程度。但在与饮食息息相关的疾病上——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我们的表现却并不好。 据《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报告2019》,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达到3.30亿,相当于每4个人就有
标签蛋白质,蛋白,植物蛋白,饮食,心血管疾病
2021年面对变异病毒,有了免费疫苗,能放心打吗?
2021年冬季新冠肺炎仍在肆虐,很多人都在问这个疫情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抗疫工作仍需坚持,前段时间英国报道的病毒变异案例,更是人心惶惶。 确实21年面临的最大的抗疫难题就是病毒不断的变异,任何病毒的变异都是会越来越强,毒力变强、传染力变强这
标签疫苗,变异病毒,新冠疫苗,新冠肺炎,灭活疫苗
“千金难买老来瘦”,老年人是越瘦越好吗?
较真要点:如果老年人过度消瘦,可能反映机体存在某些消耗性疾病;如果营养素摄入不足,免疫力下降,也会增加患病风险。拥有健康体重的老年人,才能远离各种疾病、健康长寿。
标签瘦,老人,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