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空頭》的橋段,又在現實之中上演,手握2.5萬億美元籌碼的亞洲資本,正在用真金白銀上演現實版"美元大逃殺"。
和歐洲投資機構有所不同是,歐洲的大型投資機構更多的持有的是美國的股票資產,而亞洲資金更樂意持有美國國債。
如果亞洲市場對美元的拋售潮持續,是否意味着美債會迅速崩潰?面對全球的風險再度來臨中國央行做了什么樣的准備?
亞洲貨幣的魔幻72小時
根據中國央行5月7日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國4月末黃金儲備報7377萬盎司,環比增加7萬盎司,為連續第六個月增持黃金。
中國不斷增持黃金的動作,就是在豐富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減少人民幣對美元的依賴,同時,在4月份一直有媒體爆出,不僅日本拋售了美國國債,在美債的賣家之中也看到中國席位的影子。
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早就已經為風險來臨做准備,早就不再單獨押注單一資產,而是多元化投資,來確保中國金融資產的穩定性。
當美元的價值縮水,相對應的黃金的價值就會體現。
5月5日之後,亞洲貨幣大幅上漲,新台幣創出自1988年以來最大的單日漲幅。
與此同時,香港金管局在三天內向市場注入1166億港元,以此來穩定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
這場貨幣狂歡的導火索,來自於亞洲投資機構無風險對沖,高杠桿押注美債導致。
當美債價格跌過預警線,台灣的機構就要自動拋售美元美債,進行止損。現如今風險不僅暴露在台灣金融機構面前,幾乎所有的亞洲國家都面臨這樣的風險。
根據Eurizon SLJ Capital的Stephen Jen和Joana Freire在一份報告中表示,亞洲出口商和投資者多年來可能積累了"極其龐大"的美元儲備,這擴大了亞洲地區與美國的貿易順差。Stephen Jen警告稱,隨着亞洲國家拋售其持有的美元,美元可能面臨2.5萬億美元的“雪崩式”拋壓。
摩根士丹利口中的"美元微笑理論之父"Stephen Jen。這位准確預言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濟學家。
他在最新報告中寫道:"這些'裸泳者'(指未對沖的美元頭寸)正在制造史上最大規模的外匯踩踏事故"。
市場的瘋狂遠不止於此。新加坡元沖破十年高點,韓元單周升值3.2%,就連向來四平八穩的人民幣離岸匯率也上演"旱地拔蔥",單日漲幅堪比過山車俯沖。
從貿易戰到金融戰的驚天逆轉
這場危機都來源於特朗普所謂的關稅政策,《對等關稅法案》,要求對所有進口商品征收"鏡像關稅"。這個被稱作"21世紀斯姆特-霍利關稅"的政策,意外觸發了資本市場的蝴蝶效應。
在關稅公布之前,很多人單純的認為這些關稅是只針對中國,但是後來發現這場關稅是針對所有的國家。
對於亞洲國家來說,這些年已經習慣了出口給美國商品,換取美元,再用美元投資美債來換取收益。
但是尷尬點在於,關稅之後,這種永續式的資金突然斷裂了,商品暫停了出口,沒有新增的美元,想要維持社會的運轉,就要賣出美債,將美元換成自家貨幣來維持日常生活所需。
美債的新鮮血液突然中斷,價格開始下跌,風險就開始暴露,繼而引發美債和美元市場的踩踏效應。
台灣的一些機構曾靠着"1%新台幣融資成本 vs 5%美債收益"的魔術,每年凈賺200億美元。
但美元貶值讓魔法變成詛咒:他們持有的830億美元未對沖美債,每天都產生虧損,當國泰人壽被迫啟動"美元清倉大甩賣"時,整個亞洲外匯市場都聽到了美債泡沫破裂的脆響。
這場危機最諷刺的注腳,竟是特朗普的"神助攻"。他要求美聯儲降息的壓力演講,無意間揭穿了美元體系的阿喀琉斯之踵——當3.8萬億美元亞洲貿易順差不再流向美債,美國財政部就像被抽掉底板的沙堡。
當黃金遇見人民幣的黎明
金管局三天拋售的美元,比當年索羅斯動用的資金多出20倍。這次亞洲人自己當了'金融禿鷲'。
這場資本遷徙正在重塑全球金融版圖。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單日成交量屢破紀錄。更耐人尋味的是,中俄能源貿易中人民幣結算占比已達68%,沙特阿美甚至開始接受用印度盧比購買打折原油。
但真正的懸念藏在紐約聯儲的地下金庫。當各國運回黃金的要求接連不斷,美聯儲的應對策略竟是"延長辦理時間"。這種拖延戰術讓人想起1971年尼克松關閉黃金窗口的舊事,只不過這次要關閉的,可能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信用窗口"。
面對2.5萬億美元的大逃殺,普通人的錢袋子也在經歷劇變。
當歷史學家回望2025年這個燥熱的五月,或許會記起香港交易員們流傳的那個黑色笑話:"特朗普本想用關稅築牆保護美元,結果親手給美元棺材釘上了最後一顆釘子。"而此刻,中國央行還在購買黃金,以此來築起金融風險的防火牆。
信息來源:亞洲資本大撤退!美元恐遭2.5萬億“雪崩式”拋壓---華爾街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