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線大城市的地鐵線網,依然還有建設的空間,但眾多GDP、人口、財政等指標不達標的中小城市,在政策寬松期如果沒能“上車”,今後恐怕基本就和地鐵無緣了。
撰文丨熊志
經過一年多的停滯,軌道交通規劃的審批終於重啟。
“成都發布”的消息顯示,2024年12月31日,成都召開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其中提到,2024年,成都“獲批軌道交通第五期建設規劃”。
目前,成都正在實施的是《成都市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2019-2024年)》。五期規劃率先獲批後,成都會有多條線路上新,並有望沖擊地鐵運營里程的前三甲。
地鐵一響,黃金萬兩。外界更關注的是,在軌道交通建設審批收緊的背景下,成都的規劃獲批,是否意味着,建地鐵的熱潮,要在全國范圍內再次開啟?
01
作為常住人口超2100萬的超大城市,成都的軌道交通建設,一直跑在全國前面。
到2024年底,成都廣義上的地鐵(含地鐵、輕軌、市域快軌、磁懸浮、有軌電車),運營里程達到673.2公里,僅次於上海、北京和廣州。在很多城市還在為第一輪規劃發愁時,成都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已經推進到了第五期。
根據公開報道,成都的五期建設規劃,在2023年10月正式獲國家部委受理,從獲得受理到拿下批文,耗時一年左右時間,總體來說還算相對順利。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爾濱的二期規劃,早在2017年就提交上去了,到今天依舊處在“難產”的狀態。
當然,成都五期規劃獲批的消息,是開會時透露的,具體批文還未公布上網,不排除最終批復的版本中,會刪減部分站點、線路,導致總里程縮水。
但能夠率先獲批,意味着成都能夠搶占先機,率先推進新一輪的地鐵建設,這是很多城市夢寐以求都難以達成的目標了。
而成都五期規劃獲批的消息,之所以備受關注,一個重要背景在於,很多城市都已經上報新一輪規劃,並排隊等待批復,但軌道交通建設的審批從嚴,近兩年都沒有新的城市能獲批。
另據報道,《長春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24版)》也已於最近得到批復。
時隔近兩年之後,成都和長春的規劃相繼獲批,不免讓外界想象,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的軌道交通審批,是否即將迎來大開閘?
02
把成都和長春獲批的消息,當成某種信號,認為地鐵審批即將松綁,眾多城市有望加快投資建設,全國范圍再度掀起一輪地鐵建設狂潮,這可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如果回顧軌道交通建設的相關政策,不難發現,審批從嚴從緊,是一種長線的趨勢。
2018年,《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發布,從GDP、人口、財政指標等多個方面,對地鐵建設的門檻進行了大幅提升,這成為重要的轉折點,標志着軌道交通建設告別大寬松時代。
近兩年來,各城市的地鐵建設如火如荼,但政策層面並沒有由緊到松地調整,相反,關於審批收緊的要求,多次出現在相關中央政策文件中。
如就在前不久,多部門聯合發布《市政基礎設施資產管理辦法(試行)》,其中提到,在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時:
應當依法嚴格履行基本建設審批程序,落實資金來源,加強預算約束,防范政府債務風險。嚴禁為沒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礎設施資產違法違規舉債,不得增加隱性債務。
審批收緊,甚至一度陷入停滯狀態,原因很簡單——過去一些地方的軌道交通建設,出現了過度超前、脫離實際的情況,必須及時糾偏。
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的一個數據可供參考:截至 2022 年底,中國 55 個通地鐵的城市中,客運強度達標的只有6個,分別是廣州、深圳、上海、西安、長沙和北京。
而且,軌道交通,尤其是地鐵,建設周期長,投資規模大,每公里造價超過10億元,後續運營還嚴重依賴財政補貼,過度建設會加劇地方財政負擔,放大債務隱患。
地方舉債建設,財政燒錢補貼,地鐵公司虧本運營,最終客流不達標,地鐵建好了只是來來回回運空椅子,無疑會造成嚴重的浪費。
此前,有哈爾濱市民在人民網留言板詢問,為何地鐵二期規劃遲遲未能獲批,哈爾濱官方部門給出的回應是,“由於債務率指標超出相關要求,國家發改委暫不受理我市新一輪建設規劃”。
之前,深圳、杭州等城市獲批的規劃,相較於地方上報的版本,線路和里程都出現了大幅縮水的情況。像杭州2022年11月份獲批的地鐵四期規劃,申報里程299.8公里,實際只批復了146.9公里。
此外,青海省會西寧、山東濟寧、江西贛州等城市官方,都曾在回復市民咨詢時透露,其軌道交通建設的申請遭到了駁回。
綜合這些信息來看,軌道交通建設大開閘,在中短期內,概率微乎其微。地鐵夢碎,注定會是很多城市未來的命運。
03
軌道交通建設,一般以5年為規劃周期,現在各地都在瘋狂建地鐵,有的城市同時開工的地鐵線路甚至超過10條,主要還是因為,2017年開始審批收緊後,累積的大量申報項目,在2018年到2020年集中批復下來了。
從更長的時間周期看,地鐵建設,是否還會迎來寬松期呢?答案可能依然是否定的。
其實早在1995年,國家就發布過一份《關於暫停審批城市地下快速軌道交通項目的通知》,但此後的很長時間內,城市化不斷提速,人口增長迅猛,各大城市的規模持續膨脹,對軌道交通的需求日益強烈,所以審批從嚴的狀態沒有持續多久,政策就發生了轉向。
如今,城市化進入下半場,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常住人口,甚至歷史性地出現了集體負增長的情況。
地鐵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主要是服務於城區人口通勤,隨着城市擴張減速,在現有線網已經足夠密集的基礎上,就沒有必要繼續大規模建地鐵了。
目前,一二線大城市的地鐵線網,依然還有建設的空間,但眾多GDP、人口、財政等指標不達標的中小城市,在政策寬松期如果沒能“上車”,今後恐怕基本就和地鐵無緣了。
地鐵審批收緊,對地方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交通規劃的范疇,它更意味着,又少了一條基建投資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子。
*本文為冰川思想庫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