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社會上就會出現一些對民營企業非常不利的言論,有時候甚至會成為一波不大不小的思潮。
在這些言論的打擊下,民營企業家開始產生焦慮和顧忌的情緒,在投資和招工上變的更為謹慎,這會給經濟和就業都帶來負面的影響。
為了消除這些不利影響,政府往往又會出面批評這些反對民營企業的言論,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會出台種種優待民營企業的政策。面對各方的鼓勵,民營企業家緊張的心情開始放松,擴大生產的意願也開始明顯增加。
在這樣的政策和輿論環境下,民營企業的經營活動宛如鍾擺一般左右搖晃,連帶着宏觀經濟也出現忽高忽低的震盪。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呢?筆者認為,比起額外的優待或呵護,民營企業更需要的是一個公平穩定的經營環境。
中國人有着幾乎與生俱來的企業家精神,只要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它就會生根發芽,並逐漸成長。因此,比起額外的優待及超國民待遇,民營企業更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和低通脹、穩定的營商環境。
最關鍵的是,它們需要法治保障,即一套完整的、可預期的規則,它代表的是公平和正義。在這套規則下,違法亂紀的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會受到相應的懲罰,而合法經營的則會受到相應的保護。
實際上,除了法治之外,中國經濟目前另外一個大問題是要破除行政性壟斷,而非優待民營企業。
根據財新網的報道,4月24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教授陶然在青木昌彥經濟學論文獎系列高端講堂中表示,地方政府、大銀行和大石油公司等壟斷部門不能說沒有提供產品和服務,不過提供的是高價、低質的產品、服務,這些行業難以成為財富增長持久的來源。
陶然提出,若這些壟斷行業對民營資本開放,國內的生產和生活成本會有效降低,油價、房價、電價都會降下來,降低壟斷利潤,就能產生更多內需,創造更多就業,就不會過於依賴國際市場。
筆者認為,假如中國經濟要走向高質量增長,那么這一步是無法回避的。
最後,筆者要說的是,我們無需額外優待民營企業,我們需要的是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民營企業去發展,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為民營企業提供穩定的法治環境以及破除行政性壟斷。
這樣的環境才是民營企業真正需要的東西,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民營企業才能更好的發展,中國經濟才能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李偉為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