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广义货币发行量M2达到266万亿元,是同期GDP的近2.2倍,已经连续好几年超过了美国+欧洲,甚至接近美日欧的总和。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有人总结了两个原因:第一是统计口径不同;第二是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贷款创造货币。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让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来谈一谈M2的统计口径。
中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即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总和,可以用央行发行的现金总额减去银行机构的库存现金推导出来。
M1:狭义货币,是人们接受的充当交易媒介的资产,包括现金以及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
因此,M1=M0+活期存款,这里的活期存款指的是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在M1的基础上加上准货币。
准货币包括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保证金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等。
这是最通常用的指标。
M3: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这是考虑到金融不断创新而增设的,在M2的基础上加上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等。
有些国家还有M4,在M3的基础上加上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其他金融工具。
美国M2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是,把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剔除,放在了M3里面。
自从2006年以后,美联储不再公布M3数据,所以无法直接比较中美同口径下的M2的大小。
但是可以倒推!
2020年12月底,中国M2突破33万亿美元,而美国同期数据为19.1万亿美元。
中国企业定期存款在M2中占比17.4%,为38.4万亿元人民币。
假设这部分全部属于大额定期存款,从M2中剔除,那么中国的M2将降至27.6万亿美元,比美国多8.5万亿美元。
按当年6.45的平均汇率,近55万亿人民币的差额。
2022年8月,我国储蓄定期存款46.7万亿元,这个数据是高于2020年底的。
就算这些定期存款全部是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从M2中剔除,也弥补不了55万亿的差额,中国的M2还是高于美国的。
所以,统计口径不同只能解释一小部分原因。
更大的原因还是第二个,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在于金融机构所扮演的角色:
如果只是承担一个中介撮合角色,就是直接融资,例如股票和债券。投资者会将资金比较直接地交给企业使用,金融机构不承担风险,只赚手续费。
而在间接融资中,资金需求方和初始资金供应者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完成独立的交易。
最典型的就是银行存贷款!储户把钱存在银行;银行再把钱贷给企业,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承担风险, 赚取利差。
2022年,中国A股市场融资规模突破5600亿元,创历史新高。领跑全球。
我国有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本国企业;而中国企业除了在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外,还在海外上市。
所以,我国企业在股票融资这一块与美国差距不大。
真正薄弱的环节是债券!
2021年,美国公司债规模超过15万亿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近百亿人民币。
而同期中国发行各类债券61.9万亿元,包括银行间债券、交易所债券以及国债、地方债、金融债等。
其中,公司信用债券近14.8万亿元人民币,规模要远远小于美国。
向银行借钱的主要是企业和居民!
宏观杠杆率由政府、非金融企业和居民三大部门组成。
政府主要靠发债融资,这是直接融资。
中美居民杠杆率分别为60%与65%,相差不大。
中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为173.7%,美国仅为64.4%。
在负债相对总规模是对方近三倍的情况下,债券市场还没对方发达,那么中国企业必然更加依赖银行信贷。
不过,以间接融资为主,只是我国M2数据远超美国的表面原因。
在我国企业部门中,负债率最高的是房企和城投公司。
根据公开数据推测,2022年底,我国房企负债总额90万亿,而城投债达到65万亿。
两者总和155万亿,超过同期GDP。
根据173.7%的企业杠杆率,中国企业总负债额是210万亿。
房企和城投公司负债总额占比高达73.8%。
无论房企还是城投公司,都是高杠杆运营。
城投公司以土地抵押从银行借款,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使得周边地价上涨,再卖给房企。
房企拿到地皮后,招标让施工队垫资建设,再预售给购房者。
购房者掏空6个荷包作为首期,再从银行按揭30年,将钱交给房企。
房企只需要少量资金就能撬动整个项目。
每一个环节都是高杠杆运营,货币乘数相当高,因此广义货币供应量M2超过美欧就不难理解了。
这就是负债驱动投资,投资再驱动经济的发展模式,最底层的资产还是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