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施永青面对面:聊聊我们这一年

编者按:在创造中寻求解决之道,从2022年开始,一个“新的行业”正在成型。

当前,世界与中国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世纪疫情、全球化退潮、经济下行、地缘冲突与能源危机等不确定性,困难与考验前所未有。

此时,整体经济及各行各业都进入了新的周期,房地产及由此衍生的全新生态体系,要用最积极的态度,给今天的行业及相关产业重新定位,并寻求破解之道。

作为有着数十年市场化发展深厚积淀的庞大产业,作为稳住经济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周期,中国地产行业的企业领袖和精英们,如何创造新的未来?

值此艰难时期,“2022博鳌房地产论坛”将继续如期召开,观点新媒体一如既往邀约中国地产商业领袖及新生代地产人,传递信心与勇气,讲述他们的故事和思想。

观点网画面里,是施永青在新办公楼的会议室。

去年下半年,中原从香港中环的新世界大厦搬到尖沙咀。施生说,也没有扩大,只是从成本着想,这里比较便宜一点。

相比香港中环,尖沙咀海港城的写字楼租金差不多便宜一半,前者80港元每英尺一月,后者尺租在30至40港元之间,可节省约56%开支。

在采访前后,新上任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登出专访,称要加速推动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

采访的时候,尚且不能通关,一些情况下仍需居家隔离。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采访仍从线上展开。

去年到今年,开发商、中介都经历了“至暗时刻”。

中介公司最难的时候,整个区域一单也开不出。回顾这一年,施生没有过多感慨和叹气,只是平和冷静地分析形势,在行业中找寻自己的位置和新的机会。

相比过去更多着眼于宏观讨论,今年施生聊天触及到了具体业务。

行业处在低谷,作为曾开启内地中介行业发展的公司,中原地产目前处境如何?施生看到了什么,如何理解当下,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

像老友的聊天一样,娓娓道来讲述中,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冲击

疫情之下,一切交易持续受到影响。最直接可见的是,上海从3月到5月完全封锁,让中介行业各家都无单可开。

中原重仓上海,自然未能幸免。

正常市场情况下,中原在上海一个月差不多有几千万到1个亿的收入,现在这个收入趋于0。上海没收入,破坏了中原的整体盈利。

“主战场没法做,其它的地方再怎么做也不够。”

除了上海,与香港紧密连接的大湾区也是中原重镇。而香港和内地尚且没通关,湾区看房团进内地,要隔离21天,没人愿意花这个成本看房。

“今年可能会出现一个很多年没有出现过的亏损年,虽然还有半年多时间,但我觉得不太可能追得回来。”施生坦承。

整个中介行业,各家都在缩减规模过冬。行业主要玩家贝壳频频传出裁撤门店、裁减人员的消息,我爱我家终止三城加盟业务,中原也不例外。二手方面主要还剩下深圳、上海、广州、北京、天津这5个城市,其余地方撤出业务。

作为港企,施永青在面对周期时心态相对平和,认同“优胜劣汰”,把“撤出”视作一个自然的过程。

“要有盈利你才可以活下来,有些公司没有盈利也可以顶住,顶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扭转局面。这是经营的理念不同。”

“我们是按照自然的法则,收支平衡、有盈利才做。我的理念就是做得不好应该被淘汰,你自己做得不好就不一定要顶下去。”

伴随而来的还有去年下半年高管层的“换血”--老将黎明楷退休,强将赖国强辞任,上海中原董事及总经理陆成卸任,中原董事会里,有一半的人产生变动。

施峻嵘新任总裁,但这并非他的决定,施永青说,是他的决定。

对于中原来说,这是一次动荡。但在施生看来,这更是一次新的尝试。改变是有风险的,不变至少在这个特殊阶段不会动荡。

“我们本来在内地有一定的优势,但我发现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优势在倒退。有一些城市在市场相对好的时候都没法盈利,市场不好的时候能否撑得住,我就没有信心,所以我情愿试一试用新的一批人去做。”

新的一批人主要是中原华南区域提拔上去的,因为中原之前成绩最好的区域就是华南。“谁的业绩比较好,我就提拔谁去负责。”然而,人事调动遇上疫情,调去的人几个月也没能到任。

“现在是比较辛苦的,因为客观环境不配合。”施永青说。

低谷时期,施生不太有慨叹,总结过自身优势便开始考虑如何调适:“我们公司的好处是资金比较充裕,我们之前赚了钱,有积累,没有因为以前手里有钱就乱投,我们可以撑一段时间,希望透过这段时间解决一些问题,重新使公司恢复盈利。”

对于接下来半年,施生心里有了大致的盈利区间:“内地追求单月盈利,不需要全年盈利,从现在到年底的月份希望可以盈利,香港则希望下半年追回上半年的亏损。”

退潮

常识里似乎认为,开发商的房子越难卖,中介的日子越好过。事实并非如此,各方入局、竞争加剧、开发商的“连累”,中介的状况开始复杂起来。

行业近年经历了“潮涌”期,但贝壳的市值似乎让大家看到了中介行业的更多可能性。互联网平台入局、开发商入局、家私入局……中介行业从他人“看不上眼”、做小生意的行业,成了香饽饽,一拥而上。

施永青曾形容这属于“产能过剩”,所以每人分到的就越少。市场好的时候一拥而上,市场不顺利时,轻易入局者或损失惨重、或无暇顾及,一部分玩家要开始决定去留。

“加进来的人远远超过这个行业可以养得起的人,所以现在要退潮了,这批人要离开。这批不应该来的人都离开了之后,我们才可以生存。”施永青说。

目前开发商中,头部的万科碧桂园龙湖,包括恒大的房车宝都提出要自建销售团队,去中介化。但部分开发商主业吃紧,更不用说投入。

“我相信他们现在知道这不是容易做的,这不是容易赚钱的生意。”

对于开发商来说,养团队、养一批经纪人不是小钱,施生认为,从长期来看,各方会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现在大家都认为自己做可以更好,实际上自己做可能成本很高。结果是市场好的时候没所谓,现在市场不好了,省了佣金,但是卖不出楼。”

“潮涌”时期,行业一度竞争激烈,出现一些竞争手段。常见的包括“垫佣”挖走经纪人,“垫佣”、付保证金从开发商那儿抢盘卖。

“开发商没有付佣金,代理公司先付给你,这叫‘垫佣’。”

市场好的时候,这或许能推动公司在竞争中胜出,但开发商目前资金吃紧,中介公司受连累,应收款成了“定时炸弹”。

应收款坏账严重的公司,例如世联行,2021年财报中披露,因坏账净利润转亏至11亿元,同比下降1118.09%。

“现在他们冒这个险冒得太多了,把公司自己都拖累了。很多公司都有垫佣,房多多也有做垫佣。”中原与房多多先前的合作也因资金问题终止。

中原秉承港商的保守和成熟,“开发商不付佣金给我,我就不付佣金给我们的员工,不给我们的销售。”虽没法完全置身事外,但是应未收款只是“占有一定比例”。

施生坦承:“现在跟我们合作的很多开发商都有问题,包括恒大、花样年等等。”但施生也同样认为中原不乱投入,不乱垫佣,优势在于资金比较充裕,能撑过一段时间。

调整

中原地产的历史,也是大陆经纪行业的历史。

中介还在卖房赚差价的阶段,中原坚持通过为买卖双方服务而赚取佣金,并把中介业务实操经验带入内地。自1992年进入,中原领跑内地经纪行业近20年。

中介行业潮起、潮退,曾经的“小弟”逐渐跑在前面,中原接受新起之秀,接受来自外部环境的冲击,在行业内重新找寻自己的位置。

当前,市场更倾向于认为,贝壳超过中原成为新的榜样。

低谷时期,施永青判断目前“中原的日子不比贝壳好,但比过度进取、没能复制贝壳的公司,要好一点。”尽管冲击是全行业的,但他认为“贝壳跟链家还是这个行业里面处境最好的一家公司。”

“贝壳的好处是轻资产。”施生表示:“造一个平台也有成本的,虽然成本没人家高,但是加盟店自己生存不下去,也不需要平台了,也没有能力交平台费了。所以我认为贝壳也会萎缩,但它们相对好一点。”

他曾在港媒访谈中认可左晖在中介代理行业的成就和影响力,并认为左晖是“了不起的人”。当然,施生习惯于更全面的看待,他表示,贝壳最主要问题是“在美国上市的时候,估值定得太高,现在他们的业务给投资者看到,没有能力提供一个合理利润,兑现不了承诺,要再集资就比较困难。”

从各业务方面的比较来看,施生认为,中原现在在一手代理方面,在不同的城市做得还是算相对好的。

“二手方面,以前香港的企业是有一定优势的,现在内地在IT方面、在资金利用方面,都比香港的企业大胆一点、管理得严格一点。”

我爱我家二手业务也在扩大,施永青指出:“我们现在二手方面主要还剩下深圳、上海、广州、北京、天津这5个城市,我爱我家在北京、杭州、南京、上海、天津这些比较高能级的城市二手比我们做得大。”

发现“优势在倒退”,相比过去的保守经营,当前中原多了新的尝试。随着施峻嵘上任,“无为”似乎也正向“有为”过渡。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尽管与房多多合作终止,但一直专注线下门店的中原,如今也在向线上靠拢;前两年推行的合伙人制度改革,也在想办法优化和改善经营,调动门店的积极性。

目前的低谷期,中原顶着动荡的风险进行人事调动,成效初现:“我们这次调动是10月份做的,11月份已经赚钱了,但是过年之后又出现疫情,所以受到一定的拖累。”

既然是一个低头等待的时期,施生希望“透过这一段时间解决一些问题”。

转变

去年9月份到今年3月份是房地产市场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内地房地产市场和中介行业的至暗时刻过去了没有?问题抛给施生。

“应该说还没有过去,整个行业都还没过去。整个行业还在调整,主要是规模上做调整,因为市场收缩了,养不起这么多人。”

“我认为房地产开发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施生认为,这是房地产需求从高到底的转变。

“在解放后差不多30年时间,我们(房子)建得不够,所以民生上的居住急需改善,经济上对房地产的需求也需要很快补上来,政府放手让房地产开发商野蛮成长,让资金流进去。”

“有国家政策配合,他们才可以发展得这么快,因为当时社会有需要。”施生从更为宏大的角度解读开发商的“黄金时代”。

“现在已经盖了很多,三四线城市很多都超越人口的需要了,超越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所以现在没有让房地产开发商按之前这种速度膨胀,这是很自然的。所以政策收紧是不可避免的。”

施生解释:“一下收得太紧,造成有些开发商现金流出现问题,另外使整个经济也出问题。” 2022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已然被列为宏观经济的关键词,“所以打击楼市现在就是效果过重,变成反过来又要救它。”

近期,政府出手救市,各城市从供地到楼市出台较多放松政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例如房票安置等新的实践开始尝试;小麦、大蒜、西瓜换房的促销手段出现等等。施永青认为,地块流拍太多,政府也比较着急。而开发商现在的处境也非常容易“铤而走险”,更有甚者拉中介“下水”,一盘多卖。

如何解局?施永青说,要让开发商能发新债,“救活它,才可以把以前的债还了。先发债用来还债,这个债就变成延后了。延后之后,不用立即‘死’,再去想办法,否则明天就要‘死’。”

事实上,房地产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不光中介行业在“退潮”,“会有一些以前错误理解而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未来他们会慢慢地离开,剩下来的人日子会好一点,但是这种流走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什么时候才能趋好?“我估计起码要到明年年中,整个行业才可以稳定下来。”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以下为观点新媒体对中原集团创始人施永青先生的采访实录:

观点新媒体:中原在上海受影响吗?

施永青:当然受影响。4月、5月整整两个月没法营业,3月也有一大半时间封城,我们在这段期间都没法工作。

有些工作可以在家里面做,比如做IT的,做软件的,在家里做没问题。但是购房者是要看房的,现在在网上通过VR看也可以,但是很多人做这么大的投资,还是想实地看一看,所以基本上这两个月没有交易。

以前在上海平时一个月差不多有几千万到1个亿的收入,现在这个收入完全没有了。由于上海没收入,破坏了整个公司的盈利状况。主战场没法做,其它的地方再怎么做也不够。

观点新媒体:大湾区的交易呢?

施永青:香港人去大湾区买房,也要通关才可以,去看房子,要隔离21天,他们就不去了,这个成本太高了。本来是上午去、晚上可以回来的,现在是要隔离21天,就没有人去了,所以香港人去大湾区买房都差不多停顿了。

观点新媒体:中国楼市这9个多月基本是史上最残酷时期,您怎么理解这个状况?接下来的形势,您预判会怎么样?

施永青:我记得有一次博鳌房地产论坛,当时市场情况比现在好得多,我已经说国家是不可能长期依赖房地产作为经济的火车头。

另外,中国要跟美国角力,经济当然不能单依靠房地产,要有高科技,要有一些对外有竞争力的行业支撑。所以国家对房地产不可能采取以前那样宽松的态度,所以后来就有三条红线政策,对房地产的贷款收紧了很多。

有这样的政策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房地产开发,我认为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在解放后差不多有30年的时间,房子建得不够,民生上的居住急需改善,经济上对房地产的需求也需要很快补上来,所以政府放手让房地产开发商野蛮成长,一路让资金流进去。

当时真的需要盖多一些房子,不盖房子怎么城镇化?怎么让农村的人出来?不盖写字楼,工业化、商业化之后,写字楼就不够。人民生活改善之后,也需要大量的零售业,需要商场,所以开发商拼命地盖,政策是配合开发商去盖楼的,否则开发商怎么可能短短十多年里翻几番、翻几十番?有国家政策配合,他们才可以发展得这么快,因为当时社会有需求。

现在已经盖了很多,三四线城市很多都超越人口需求,超越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所以现在没有让房地产开发商按之前速度膨胀,这是很自然的,政策收紧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一下子收得太紧,造成有些开发商现金流出现问题,另外使整个经济也出问题。比如说很多地方政府都要靠卖地维持收入,前段时间很多地流拍,房地产真的一下子慢下来,拖累政府、拖累银行,拖累一连串的上下游企业。

所以也不能够让房地产一下子倒下来,现在开始放松了一点,三条红线的执行没有之前那么紧,如果有新的项目要开发,可能三条红线暂时不算,这个项目独立算,有前景的(项目)也可以借钱给你。

从基本上不给房地产贷款,到现在有需要可以通融一下,应借尽借,所以活下来的这批开发商没那么辛苦,但是现在有些已经出事的,就不容易救活了。就像救人一样,他都断气了,再给他打强心针也没用,因为企业出事了之后,商誉受到影响。

比如说有些开发商欠我们的佣金都没法付,要我们继续替它卖房,我们就不敢卖了。另外买家知道这家开发商财政出问题了,也不敢买了,担心买了之后没法交楼。

现在能够做的,就是让这些出事的开发商把已经卖掉房子一定要想办法交付。政府在某种程度上还在保护这些财政出问题的开发商,为什么要保护他们?就是让他们先把房子建出来,交付给老百姓。

欠我们的佣金也没法追,欠建筑商的建筑费、欠材料商的材料费,现在都不一定追得到,都是先让开发商建房子,保交付。

逼着开发商先把交付做好,但是没办法让买家去买这部分开发商的新盘,因为觉得他们可能会出事。就算不出事,房子建慢一点,(买家)也不愿意。所以有部分出事的开发商,我估计他们最后也不一定能够生存下来,只能完成使命,把房子交付了,就不再保他了。

观点新媒体:不追债,房企是不是能喘一口劲?

施永青:这不是追债问题,而是要让他们发新债。

观点新媒体:但是发新债没人买,大家怕新债以后有风险。

施永青:银行借。现在没办法,要救市,谁来救?当然是要国家来救。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观点新媒体:银行把钱拿给这些房企,万一以后烂尾怎么办?

施永青:先救活,开发商才可以把以前的债还了。现在这个债发出去不是给开发商拿去用,而是还债。

比如说恒大欠中国银行300亿,中国银行如果不救它的话,这300亿就变成坏帐了。如果现在再借300亿给开发商,拿这个钱来还之前的300亿,起码银行借出了300亿,又收回300亿,这个债就变成延后了。

延后之后,开发商不用立即“死”,再去想办法,否则明天就要“死”。

所以要先发新债去救银行自己原有的债,就是债务重整,在债务重整的基础上,再看可不可以借一些钱完成一些项目。

当然这个里面有一定风险,但是银行不救也有风险,不救的话,经济也会出事。否则政府不会现在把货币政策松下来,就是想救开发商。

观点新媒体:现在内地已经是大量放松。

施永青:中国房价会升得这么高,是三股力量同时发力的。一股是刚性需求,买来住的需要,第二股是投资需求,买来不是自己用的,是投资的,买来收租、等长远升值。第三股是投机需求。三股力量出来,就把房价托高了。

现在说房住不炒,投资的不允许,炒的更加不允许,三股力量没有了两股,只剩下一股,那顶得住吗?当然顶不住。

不让投资者重新进来的话,这个市场是顶不住的。现在有些地方用用指导价规定(开发商卖房)不许减价,但是不许减价卖不出去。开发商便宜一点只是赚少一点,还可以卖出去。

前段时间就是指导价比市场价低,出现倒挂的情况。开发商为了开盘,只能卖便宜一点,这个问题不大,只是赚少一点,一定要有人来买。但是现在指导价比市场成交价要高,规定开发商要开一个市场不接受的价钱,结果就卖不出去。

观点新媒体:中原还顶得住?

施永青:我们一向比较保守,手上现金很多,也没有借钱给人。中介行业以前竞争激烈,很多为了抢接开发商的盘,承诺给开发商保证金。我们以前接盘,要开发商给一些定金。

他们(一些中介公司)是反过来给钱给开发商,你把这个盘放给我,我给你保证金,如果我卖得不好,可以从保证金里面扣除,做生意做得很迁就。

观点新媒体:中原日子是不是好过一点?

施永青:我们的日子好一点的原因就是没有付这么多保证金,没有替销售人员垫佣。

什么叫垫佣?开发商不付佣金给我们,我们就不付佣金给员工,不给我们的销售。但是一些其它的代理公司,为了抢好的员工,他说你来我们公司做,开发商没有付佣,我们公司先付给你,这叫垫佣。

他们把我们的一些做了很多年的销售都挖过去了,对我们影响当然很大。但是现在他们冒的险冒也太多了,把公司拖累了。很多公司都有垫佣,房多多也有做垫佣。

观点新媒体:房多多跟中原有合作。

施永青:合作不下去了,本来我们的公司交给它管理,因为合作没有预期的那么好,他们连工资都不付,所以这家公司现在在法律上有些纠纷,我们派过去的人都没法收到工资。

观点新媒体:贝壳跟链家受影响吗?

施永青:贝壳的平台发挥作用受到一定影响,因为现在是整个行业受影响,曾经加盟贝壳的公司有些经营不下去,整个行业没法经营下去,所以贝壳加盟店里面有一部分也没法交加盟费,他们也在收缩。

贝壳的好处是轻资产,他们只是打造平台,员工不是他们请的,租金不是他们付的,只是替这些加盟店把盘口管理得好一点,客户可以共享。

因为整个行业困难,贝壳能够收到的加盟费减少了,所以他们也做了一定的裁员,具体裁了多少,听到的消息不一样。

估计贝壳在全国的覆盖面经过这一次也会大幅减少,因为有些地方无利可图。打造一个平台也有成本的,虽然没人家高,但是加盟店自己生存不下去,也不需要平台了,也没有能力交平台费了。

所以我认为贝壳也会萎缩,如果整个市场萎缩30%,比人家做得好一点,可能萎缩20%,但是实际的情况可能每个城市都不一样。

上海链家在封城的时候,也一样受到了影响。当然他们有些做网上交易,IT比较强。但是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在美国上市时估值定得太高,现在给投资者看到有能力提供一个合理利润。

以前人家是对它未来的盈利充满幻想,现在这个幻想破灭了,大家知道你做不到,所以估值就大幅回落。如果估值没法再去到以前的高位,就会使这家公司失去集资的能力。

贝壳跟链家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美国上市时手头有很多资金,但是他们要再集资就比较困难了。如果没有一个漂亮的前景,以前加入他们公司的一些高级人才是不是一定做得下去就有问题。

他们当时是吸引了很多IT行业、企业的高管,但是现在前景有限了,发的认股权证都没办法兑现了,所以人才可能会流失。

不过,我相信贝壳跟链家还是我们这个行业里面处境最好的一家公司。

观点新媒体:中原比贝壳好,还是不比贝壳好?

施永青:我们当然不比贝壳好,我是很老实的人,我们只是比一般过度进取的公司、没有实力又想走贝壳道路的公司好一点。

有一家做家私的叫红星美凯龙,他们想学链家、贝壳,投了很多,上海、深圳等很多地方都投,招了很多人,开了很多分行。但是如果贝壳的路证明不可能有第二家,那美凯龙的努力就白费了,一路都是亏损的。

贝壳在上市之前这段时间,现金流都是负的,不断地投入,赚来的钱不够投入,要很多风投出钱。如果上不了市,贝壳的资金链也会断,他们是最后一批上市拿到钱的,所以他们前一阶段的问题解决了,就有机会活下来,活得比人家好。

但是红星美凯龙没有上市,且还在投入,现在上市机会少了,就没有人再投了,老板自己也不一定再投,所以现在下面的人已经有些树倒猢孙散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观点新媒体:北京好像还有家我爱我家。

施永青:他们做得还算好的,我爱我家在二手方面是做得比较好,只是规模没有链家这么大,整体在经营上还算做得好的。

观点新媒体:我爱我家二手相比中原如何?

施永青:以前中原比它好,这两年中原在二手方面因为也有一些人离开,疫情下又没法回到内地工作,第二代的人又刚在这时候上场,所以某些地方还需要追上去。

中原现在一手代理方面,在不同城市做得还是算相对好的。二手方面,以前香港企业是有一定优势的,现在内地在IT方面,在资金利用方面,都比香港企业大胆一点、管理得严格一点。

我们现在二手方面主要还剩下深圳、上海、广州、北京、天津这5个城市,我爱我家在北京、杭州、南京、上海、天津这些比较高能级的城市二手比我们做得大。

观点新媒体:其余地方为什么要撤离?

施永青:做得不如人家,要有盈利才可以活下来。

当然有些公司没有盈利也可以顶住,我们是按照自然的法则,收支平衡、有盈利才做。我们公司主要负责人都是分纯利的,所以不好的公司就会淘汰,因为他自己都没收入了。

有些公司愿意发工资,不盈利也可以顶住。顶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扭转局面,这是经营的理念不同。我自己的理念就是做得不好应该被淘汰,你自己做得不好就不一定要顶下去。

观点新媒体:过去半年中原的人力变动有一部分是很大的,和峻嵘上场有关吗?

施永青:其实没关系,是我的决定,不是我儿子的决定。

我为什么做这个决定?就是发现过去一段时间中原内地的优势在倒退,有一些城市在市场相对好的时候都没法盈利,我就没有信心市场不好的时候能够撑得住,所以情愿试一试用新的一批人去做。

新的一批人主要是华南的人,因为中原之前成绩最好的区域就是华南,谁的业绩比较好,我就提拔谁去负责。

不顺的是,做这个调动的时候碰到了疫情,调去的人几个月都没法到,比如说华南调到华北,但是华北有疫情,没法去北京,工作只是通过互联网去做,不是面对面做,沟通起来是不太顺利的,也没法亲自去了解情况。

我们这次调动是10月份做的,11月份已经赚钱了,但是过年之后又出现疫情,所以就受到一定拖累。

这些变动跟我儿子关系不大,他其实是反对的,他说‘我刚上场你就做这么大的改动’。改动是有风险的,不改可能没法扭转一些不好的情况,但是不会有这么大的动荡。所以我们是董事会里面有差不多一半的人都换掉了,这算是比较大的动荡。

观点新媒体:俊嵘现在扛得住吗?

施永青:应该还好,我自己也说不好意思,刚上场就遇到这么多的事情。但是我说这对他也是有好处的,能够撑得住是一回事,遇到一些考验,对他的成长一定有好处。

中原的好处是资金比较充裕,我们之前赚了钱,有积累,没有因为以前手里有钱就乱投,所以手上还有现金,还有一定的应收未收的账,可以撑一段时间。希望透过这段时间解决一些缺点,重新使公司恢复盈利。现在是比较辛苦的,因为客观环境不配合。

观点新媒体:去年9月份到今年3月份是房地产市场最黑暗的一段时间,您觉得内地房地产市场和中介行业的至暗时刻过去了没有?

施永青:应该还没有过去,整个行业都还没过去。

还在调整,主要是规模上做调整,因为市场收缩了,养不起这么多人。尤其是链家跟贝壳上市之后,有一段时间市场价值比香港新鸿基、长江还要高,相信比内地很多开发商都要高。

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就可以从0变成一个过千亿的公司,多吸引人,很多人都加入进来。

我们这个行业原先是人家看不上眼的,地产中介是小公司,做小生意,没有前景的,没有人来抢饭吃的,突然间发现可以变成一个过千亿的公司,所有人都来抢饭吃了,加进来的人远远超过这个行业可以养得起的人,所以现在要退潮了。

这批不应该来的人都离开了之后,我们才可以生存。

观点新媒体:最近几年开发商,包括万科、龙湖、恒大的房车宝都提出要自建销售团队,你觉得他们还会继续做吗?

施永青:我相信不会做了。房车宝和一些其它的公司合作,吸收了很多中介进去做,但母公司都出现困难了,在这一块不会再投入了,因为这不是一个有商业模式证明可以赚钱的公司。

它是尝试去学一些做得好的公司,应该是从来没赚过钱的。现在母公司出事了,不会再投钱进去,一些工作人员也只能离开。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活下去呢?等这类型的公司(红星美凯龙、房多多、房车宝)都离开之后。

本文标题: 观点与施永青面对面:聊聊我们这一年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finance/info/58691556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商品房烂尾不交房,谨防开发商躺平耍赖
请不要危言耸听:“贸然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将引发行业格局的剧烈调整和大量坏账的爆发。”个别专家开始站台,来吓唬与威胁决策层。其实,目前已经到了取消预售制的最佳时机!之所以是最好时机就包括不会引发楼市大的波动,更谈不上什么大量坏账。而恰恰是商品房
标签开发商,商品房,交房,商品房预售,预售,期房
中国不注重科研?国家替企业承担一半费用,这还叫不重视研发?
有时候在网上能够看到这样一种论断:中国不重视企业研发,不像欧美发达国家给予企业非常多的研发补贴,鼓励企业去研发,所以咱们的科技型企业才会那么少。这种观点属于典型的从结论倒推过程,咱们现在的高科技产业确实还没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数量与质量,但这
标签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a公司
美商务部长扬言放慢中国发展:管制对华技术出口,还不能耽误赚钱
7月21日,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谈及对华战略时扬言:美国政府对华战略包括投资、竞争、结盟三大支柱,而投资是最重要的支柱,但是美国不能忘记“放慢中国发展”。雷蒙多认为美国需要用尽一切手段放慢中国发展,比如严格管制对华技术出
标签美商务,美国_科技,雷蒙多,中国半导体
淄博:“稳的根基”成就制造业强市
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7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这让人们给予淄博新的形象定位——制造业冠军企业云集之地。但“冠军之地”并不仅仅是数量成就的,“稳的根基”更能让人看懂这一新定位。稳的根基来自冠军种子的成长。17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
标签淄博,制造业,专精特新
中国可燃冰储量世界第一,够全人类使用1000年,为何不开发?
文 | 华商韬略 霍怡除了众所皆知的石油使用的广泛性,石油还和一个重要问题挂钩——从1974年美国以保障沙特安全的“不可动摇协议”作为筹码换取OPEC,将美元作为石油定价和贸易结算的唯一货币后,美元霸权之锚便从黄金换成了石油。工业时代人们离
标签可燃冰,石油,天然气,华商韬略
深铁珑境,可惜了!
深铁珑境,久仰了!还未入市,广告就打得飞起,不知道的还以为已经开盘了。波荔一直有关注这个项目,去龙华来来回回十几趟了,眼看着这个楼盘从基坑到主体林立,有一种爹看孩子长大的感觉,有那么点感情了。但一码归一码,看到户型图的时候,波荔是不大看好的
标签深铁,林波荔,龙华,刚需,户型,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