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并非谁可替,遇见好股上上签。
水火相交咸既济,含章可贞庆余年。
去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无限风光的一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达到145.6%,产销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占有率达到13.4%,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二级市场方面:宁德时代市值一度达到1.6万亿,一众新能源概念股票均受到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此外,来自大洋彼岸的“特斯拉效应”,同样引发了A股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相关的“特斯拉概念股”全线上扬,并且在短期内涨幅巨大。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大增的背后是汽车的智能化,中国人更容易接受新科技带来的使用便捷。所以有汽车行业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将是汽车硬件智能化的十年,谁抓着这个汽车智能化的机遇,谁将在未来的10年,占有一席之地。
在去年的春节年度投资策略中,新能源板块我们是放在汽车制造业板块,而且很好的预测出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态势,实际上去年我们股票池特别好选,因为核心关注的标的只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即便是预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走势,但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表现依然远远好得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种全行业的奔跑,的确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癫狂。按照道理,一个癫狂的行业,在去年如此蓬勃表现之后,今年我们应该剔除这个板块。因为说到底新能源汽车板块还是周期行业的股票,如果油价出现暴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估值就会出现下调。但是,最终我们拍板继续介绍这个领域的上市公司,原因很简单,行业发展和需求逻辑没有变。如果锂电池汽车替代燃油车是必然,那么我们必须顺应这种必然的趋势,不能跳出三界外去看行业,没必要杞人忧天。所以,我们继续推荐新能源。
在推荐新能源方面,我们再做几个细分,其一、锂电池汽车行业。其二、自动驾驶领域。其三、新能源电力(光伏、风电)和储能领域。
锂电池汽车行业
2021年,可能还有人向你唠叨氢燃料电池,但我们已经很少关心,因为在油价高涨的情况下,氢燃料电池普及还是推动很慢,没有突破行业发展的临界点。从整个行业的调研情况看,氢燃料电池的问题在于氢气物流成本过高,包括加氢站和氢燃料运输,所以2022年如果不能在氢燃料物流上有技术突破,那么这个行业依然是叫好不叫座。
所以我们依然聚焦锂电池汽车行业,这个行业的主要格局如下:
上游原材料:
钴镍:华友钴业、格林美;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三元体前驱:中伟股份、房源循环;勃姆石:壹石通;磷酸铁:合纵科技、中核钛白;六氟磷酸锂:多氟多、天际股份、永太科技、天赐材料;溶剂:石大胜华。
中游电池装配:
正极: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德方纳米、长远锂科;隔膜:恩捷股份、星源材质、沧州明珠;电解液:新宙邦;负极:璞泰来、杉杉股份、贝特瑞;铝箔:鼎胜新材;BMS(电池管家):均胜电子;电机电控:汇川技术;锂电池: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孚能科技;核心零部件:三花智控、宏发股份;锂电设备,先导智能、航科科技、海目星。
下游应用:
储能:牌能科技、阳光能源;新能源车: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消费电子:苹果、华为、小米;充电站和换电站:特锐德、万马股份、瀚川智能。
上面的清单显然内容太多了。我们再提取一些。对于锂电池来说,锂材料必然是需求量最大的,所以碳酸锂和氢氧化锂板块是关键。在中游,锂电池关键在于正极材料和隔膜。另外是三电系统,所以BMS、电机电控、锂电池、核心零部件都是比较关键的。对于下游,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增量的趋势当中,而充电站和换电站是刚需,将有更大规模的建设需求。产业链中独家供应的细分龙头也值得关注,比如壹石通。
2022年关于锂电池的板块细分和个股基本上已经表述结束,但另外还有几句要说:锂电池汽车当前的确处在一个估值高位,很多锂电池股数百倍市盈率,这是价值投资者很难承受的,但当前的问题在于,本轮趋势有可能最终随着需求起落。如果锂电池车代替汽油车还在持续,如果其他新能源车没有替代锂电池车的可能,那么整个汽车行业,都将围绕锂电池车做结构性调整,各类基础设施也将随着锂电池车的普及而落地。这是个科技趋势问题。不要小看这种趋势,在上世纪1920年代,美国大繁荣就是起源于汽车的普及。这完全可能带动一轮持续数年的经济繁荣。有时候趋势的天花板,也是很难估计。当然,也有可能当前的锂电池车概念股已经很贵了,那么个人的建议是逢低布局或者定投。不想错过这个新能源汽车的大时代,投资人还是要积极参与进来。
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技术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2021年新能源车销售好的原因,并非是因为使用了锂电池,智能化才是新能源车的核心。2022年,或许锂电池的炒作可能会暂歇,但是由于电动车和自动驾驶之间融合度较高,预期2022年自动驾驶将成为一个全新的热点,随着试点的铺开,尤其是无人卡车和无人出租车的逐步涌现,未来L3-L4可期,当然主要还是L3为主。这个领域上市公司不多,大多数企业是初创公司。我们关注的领域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芯片。
2、汽车系统,包括智能车联网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
3、激光雷达。
由于上市标的比较少,我们就大致列一下相关标的:
汽车芯片:富瀚微、北京君正、扬杰科技、韦尔股份、比亚迪半导体。
无人驾驶系统:吉利、长城汽车,百度、小马智行、蔚来、小鹏等等。
激光雷达:Velodyne(北斗星通代理)、禾赛科技、Luminar(沃尔沃合作)、Innoviz、速腾聚创、华为、大疆等。
我们看到中国的车企在智能化方面,已经与国际巨头保持了同步,甚至走在了前列。中国的车企市值,与万亿美元市值的特斯拉相比 ,市值最高的中国车企,市值也才千亿美元出头。从中国拥有的工程师红利和制造业成本低的优势来看,中国车企未来也会重复当年中国智能家电代替日本电器,国产智能手机,挤压苹果三星的手机市场。从中国车企的优势来看。当然,目前大多数提供自动驾驶技术企业,尚未实现盈利,所以大多数自动驾驶企业背靠互联网巨头,无论是waymo背靠谷歌,还是国内自动驾驶背靠BAT,所以大多数企业依然于一定距离。但是,个人把长城汽车这种整车企业放在智能驾驶系统应用的首位。主要考量的,一个是国产化产业链。 以长城汽车为例,在当今世界主流汽车企业全面发力纯电动技术的大背景下,采取了多赛道的路线——纯电动、混合动力、氢动力三大主流技术方向全面覆盖,在电池、电驱、电控领域、电池回收等方面都有布局,实现了纯电技术的闭环。同时,长城汽车在智能生态方面也颇有建树。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服务,企业建立全产业链自研能力。还有一个机会是吉利——沃尔沃,在美国,waymo就是和沃尔沃合作推动无人出租车,而Luminar也是和沃尔沃合作。这本身是一个比较靠谱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所以,作为沃尔沃的母公司,如果吉利能够把沃尔沃的自动驾驶技术国产化,就可能最终通过沃尔沃这块踏板更上层楼。当然了,这种主观关联并不可靠,因为吉利和沃尔沃是分别独立上市的两个公司。
新能源电力系统
新能源电力,如果摊开了说,大约是光伏、风电、储能、水电、核电、地热电。这里我们涵盖不会过于丰富,我们聚焦在光伏和风电。2022年的坏消息是,光伏和风电补贴政策结束,这会导致2022年为补贴抢装的行为大幅度减少,比如2020年陆上风电和2021年海上风电。投资人要重新考虑各种新能源电力的发电效率。在2022年1月中旬,我们发现光伏上游硅料价格下跌,而下跌之后反而促进光伏下游装机数量显著增加。这符合我们的预期,对于光伏来说,压低成本之后发电效率显现,反而有利于行业发展。
光伏行业比较清晰,脉络比较简单。行业格局如下:
光伏上游包括:金属硅、单晶硅、多晶硅、硅片、银浆、PET薄膜。
光伏中游包括:电池片、光伏玻璃、EVA、结构件、密封胶等等。
光伏下游包括:支架、逆变器、组件结构件、汇流箱、蓄电池等等。
在光伏领域,上游硅料价格如今走弱,当前单晶硅替代多晶硅态势明确,所以我们看好单晶硅相关公司,包括:隆基股份、中环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等。这个领域个人认为规模说话,全产业链说话,在硅料价格走低的情况下,大硅片、全产业链、有规模的企业占据行业优势。
中游主要是光伏玻璃,比如信义光能和福莱特,这里还是强调规模,毕竟是配件。
下游逆变器,行业比较复杂,比如华为和阳光电源,其他逆变器厂商都规模太小,包括那个禾迈股份,所以实际上和A股关联性最大的还是阳光电源。不过我们可以换个思路,逆变器等产品需要上游功率半导体的加持,比如将交流电和直流电之间进行转换的功率芯片,所以可以考虑关注IGBT行业,参考标的包括:斯达半导、时代电气、士兰微等等。
当然,还有储能,但当前储能主要是蓄水储能,化学电池储能可以归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主要还是锂电池。还有虚拟电厂,但虚拟电厂当前还是缺乏普及度。还有特高压,但这个行业竞争态势可能趋于饱和。关于电网的,由于2021年有一段高景气的历史,2022年我们还要重新观察这个行业的估值态势和发展情况。2022年电网值得关注,但是要注意时间点,因为我们预期,资本市场波动可能会促使财政政策发力,而电网是财政政策拓展方向。但当前时间点,我们先提一提,不做具体介绍。
特别提醒,股票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所以投资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只能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或者股票投资,超过能力圈范围,一定会被妖怪捉走,所以我们的分析内容仅供参考。
吕长顺(凯恩斯) 证书编号:A0150619070003。【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