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的人口焦虑

90后逐渐成为买房主力,在主要城市的新项目销售中占到50%上下,而他们,却是晚婚、低生育率的一代。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发布之后,有两个数据指标对房地产行业最重要:新生儿数量、老龄人口数量。

官方口径没有公布新生儿的数量。但2021年2月8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透露: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

自2016年来,国家出生人口不断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786万人,2017年为1723万人,2018年为1523万人,2019年为1465万人。今年又下降了至少200-400万。

但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从2010年到2020年增加了8637万人,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这次人口普查,得出了两个基本的结论:生育率下降,新生儿数量锐减;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快速增加,老龄化加速。

经济学家任泽平说,房地产是一个“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行业,人口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引起房地产行业的转折。

这一波房地产的重大转折,就在下一个十年。

1

1949年以来,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生育高峰。

第一次在上世纪50年代,第二次在1963~1976年,第三次在1985~1990年。

这三个生育高峰,决定了当下我国房地产的需求结构。

目前,第一次生育高峰的人进入退休阶段,没有置业需求;第二次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最小45岁,基本已经完成住房改善,缺少置业动力;第三次生育高峰的人还在场,但马上要度过刚需阶段。

也就是说,这三个生育高峰出生的中国人,已经不再是市场上的主流刚需人群。90后的人逐渐成为买房主力,在主要城市的新项目销售中占到50%上下。

而他们,却是晚婚、低生育率的一代。

所以,人口大趋势决定的,未来10年,房地产行业肯定到达峰顶并转向。

2

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买房的需求一般会出现在这几个场景下:踏上社会工作之后第一套房(刚需),结婚生孩子之后换大一点的房子(刚改),有钱之后换更大更好的房子(改善)和买第二、第三套房子(投资、度假)。

生育将从需求端大大影响房地产市场。新生儿数量下降之后,年轻人结婚购房的欲望减弱,而以孩子为主要目的的改善型需求也会缩减,这意味着,四种购房场景中,前两种需求(刚需、刚改)都会减少。

从2016年迄今的出生人口数据判断,这两类房产消费需求每年减少100万套以上。

3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生育?

有观点说,高房价导致生育意愿降低。其实不全然正确,从社会角度上看,降低生育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主动选择原因有以下几点:

捍卫财富,避免阶层下滑。

中国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1万美元,用了18年。而美国实现这个跨越用了整整36年,是我国的2倍。

“18年”时间,一个人从出生、长大,尚未进入结婚生育年龄,就体会到了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他身边,以及自己一定会有人从底层爬进“中产”。

快速进入中产的人,最担心的不是生育问题,而是如何捍卫自己的财富,好不容易爬上来之后,不再掉下去。

少生孩子,是他们的选择之一。因为只有少生,才能优育。同时避免两个孩子、甚至多子“拆分”家产。

没有时间生和育。

根据瑞银对各国工作时长的一个调查,日本人每周工作33小时,相当于每天6.6小时,意大利、爱尔兰也类似。而我国工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长46个小时,按5天工作制折算,每天达到9.2小时。

现在,在大城市“996”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对于城市新移民,不接受996,则意味着会失去很多工作机会。他们的财富是靠996攒下的,所以也不会坚决拒绝996,只会在内心更渴望“财富自由”,并继续拼命打工,加速内卷。

没有一个大厂人能拒绝996,也没有一个大厂人不渴望财富自由。

但“996”之后,养孩子就成了问题。因为,没有时间。

所以,对于90后,生育是排在工作、自由、消费水平之后的选项。这势必会推迟他们的生育年龄。

高房价增加了生育成本。

下图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联合禧泰发布的《2021年4月二手住房市场房价涨跌分布监测 (住宅)》数据:

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意味着市场上会多一个改善需求。

但改善是有成本的。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9平方米。一个普通的家庭即使按减半计算,也需要增加20平米的住房。对应到不同城市,增加的家庭成本为:

上海,138.2万;北京133.5万;厦门104万;广州89.6万……

如果考虑到教育资源,买学区房,这个价格又需要翻倍。

所以,网上不乏这样的言论:“没有房子,结婚的资格都没有,更遑论生子了。教育的支出,我估计未婚甚至未生子阶段的人应该只有一个很模糊的认知,容易低估。”

“好的学校老师来自顶级学府的一大把,要是在郊区即使同一个城市师资力量也差距甚远。住房问题就不多说了。再加上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家对生一个习以为常,更多家庭来自于独生子女,对于生两个孩子没太大兴趣。”

说白了,住房既是居住问题,也是资源分配问题。而这种资源是被标上价格的。

女性生育年龄推迟。

2016年,卫计委发布过一组数据: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达到 1846 万,较2015 年增长11.5%, 二孩及以上占比逾 45%。

随着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生育年龄继续后移和二胎政策影响,全国高龄产妇(≥35 岁)的比例从24.5%上升到 31%,产妇的平均年龄也也从 27 岁攀升到 29 岁。

这个数据是2017年发布的。

中国青年报写过一篇报道,其中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教授。黄教授说:像上海这类的大城市,女性生育年龄推迟更加明显。如进一步具体分析则发现,这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大众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和职业发展时间明显延长有关。

去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办的第四届东方妇产科论坛传出消息:一项全国免费孕前检查数据显示,有计划妊娠的孕前检查夫妇的平均年龄为29岁,35岁以上的高龄初产妇的比例在10%左右。

目前,深圳户籍的产妇平均年龄为31.78 岁,这个年龄和意大利相当。但意大利早已经不如发达国家,和全欧洲一起也陷入人口增长危机了。而我们还需要发展。

一方面是高龄产妇占比快速上升,另一方面是人工流产数量不断上涨。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2018版)》,里面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数据:

也就是说,我国的实际流产数量快要赶上出生人口数量了。

4

这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省份数据,也体现出了很多需要房地产行业人士注意的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我们把各省按照0-14岁人口比例和60岁以上人口比例划分几个档次: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有17个出现了人口结构不均衡问题。其中,和“东北三省”并列在一档的省市最多,这些地区养老负担重,14岁以下人口占比明显低于平均。

再来看一下“中青年人平均密度”。全国各地区中,只有13个地区的平均密度高于200人/平方公里。

这说明,我们一些省市已经出现这种情况:既缺年轻人,又缺中坚打工人。

伴随着城镇化逐渐走向尾声,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也是开发商陷入人口焦虑的十年。

本文标题: 开发商的人口焦虑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finance/info/49287938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火出圈的曹县:历史上就名人辈出,如今电商崛起博士海归都回家干淘宝
要说这几天哪里最火,那必须是山东曹县!有网友甚至调侃:你可以不知道山东,但不能不知道曹县。 曹县的走红是源于一位视频博主,他每次在喊麦时都会喊一句:“山东菏泽曹县666”,正是这句带有魔性口音的喊话让众多视频段子手纷纷效仿,也让鲁西南这个小
标签曹县,淘宝村,山东,大集镇
黄峥自己有没有做到本分?
撰文 | 翟文婷 曾经被微信封掉上千次,因为假货山寨品牌被媒体曝光、被监管约谈,离职员工对雇主没有好评反而怨气十足。很多人好奇,一家以“本分”为基础价值观的公司,为何总是处于争议漩涡? 是的,这家公司就是拼多多。 “本分”这个词用于企业管
标签黄峥,拼多多,段永平
大学毕业后,他们去养猪
作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轶男 编辑 |秦珍子 “一个月给你7000元,每天的工作是喂猪、扫粪、捡腐烂的猪、使用危险的化学品消毒剂……你能不能接受?” 入职8天后,24岁的张尧在社交网络平台写下这个问题。 去年9月,张尧从一所高校的食
标签母猪,小猪,邓宇恒,猪场,猪舍,张尧
深网丨华为卖车调查:小品牌赛力斯单月订单超蔚来,明年目标30万台
作者 马圆圆 编辑 康晓 出品 | 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华为正在加速推进卖车业务以弥补手机销量下滑造成的收入损失。《深网》从多位华为终端销售人员处了解到,华为目前正在大规模改造线下高端体验店,同时抓紧培训商家和店员,以开展卖车业务。
标签华为,塞力斯,蔚来,华为手机,sf5
选秀综艺是如何变成氪金游戏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霞光社,作者丨张蔷 针对“饭圈”的舆论风暴还没有结束。 5月13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博称,“纠偏和治理’饭圈’乱象,需要法制对其祛邪扶正。”短短数天内,已有多家官方媒体就饭圈先后发声。 饭圈,即追星群体形成的
标签粉丝,偶像练习生,饭圈,创造101
十年间,上海增长185万人!各区人口排名变了,增长最快的竟是这个区
上海人口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放君这篇详细解读 2010年11月1日零时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十年间 上海常住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其中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2209380人,占89.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
标签上海,常住人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