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刑場」來形容那樣一場長達五個小時的聽證會,一點都不為過。議員們無厘頭的,滿含強盜邏輯的盤問,讓原本就已經近乎凝固的現場顯得更加悲壯。很顯然,本就無辜的TikTok並不想要就此束手就擒,在這樣一幫外行面前自證清白,成為了它的最後的倔強。
作為TikTok的CEO,周受資站在了聚光燈前,他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向那些頤指氣使的議員們解釋着有關TikTok的一切。從數據安全,到用戶隱私;從廣告審核到內容推薦,這些在我們看來再稀松平常不過的存在,幾乎都成為了他必然需要對議員們解釋的新鮮名詞。
然而,這似乎並不能夠改變議員們對於TikTok的偏見,更加無法改變TikTok在美國渺茫的前途和命運。或許,錯誤本就不再TikTok本身,而在於那樣一個制定規則,又打破他們所制定的規則的議員們。這看起來有點荒謬,但在現實生活當中,這樣一種荒謬,卻正在真實地上演着。
對於一家科技企業來講,TikTok所遭遇的一切,似乎我們同樣在華為的身上看到過。經歷過華為的種種,我們可以想見的是,盡管周受資在質詢會上盡最大能力解釋着有關TikTok的一切,保衛着原本屬於TikTok的一切,但依然無法自證清白。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講「在商言商」。在這樣一種說辭的背後,其實更多地投射出來的是商業本身的某種純粹。然而,透過TikTok的遭遇,我們已經以肉眼可見的方式看到了所謂的商業早已不再純粹。原因在於,當那些制定規則的人們試圖打破他們所制定的規則的時候,所謂的「在商言商」,同樣成為了一種妄想。
透過TikTok,我更多地想到的並不是TikTok本身,而是那些像TikTok一樣出海的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們。在出海業已成為一種新的藍海的時候,TikTok在美國的遭遇,無異於給了這些互聯網科技公司們當頭一棒。殊不知哪一天,TikTok所遭遇的一切,同樣將會在自己身上發生。
如何處理好出海與地緣政治風險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出海與當時當地國家和地區法律、規則等方面的問題,成為了決定出海能否成功的關鍵一着。可以想見的是,如果無法正確地處理好這些關系,將會有更多類似TikTok的互聯網科技企業走上質詢台,抵御來自商業之外的無厘頭的問詢,甚至是攻擊。
同TikTok在聽證會被指責得一無是處不同,我們看到的是,周受資在這些指責面前的侃侃而談,我們看到的是,周受資在這些非議面前的儒雅風度。不得不說,周受資為TikTok加分了不少。而正是因為如此,周受資還俘獲了一大批女性粉絲的心。
可以看出的是,周受資在這樣一場聽證會上的表現是專業的。盡管他的發言曾經多次被無理打斷,盡管他的解釋並不能夠給議員們所信服,但是,他的表現的確是可圈可點的。
很顯然,周受資經歷了這樣一場聽證會之後,他所達到的知名度,遠比他在小米所達到的聲望大很多,以致於很多人是因為這樣一場聽證會才知道了周受資是曾經的小米CFO和小米第二帥,而不是因為他在小米的經歷而知道的周受資。
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TikTok的聽證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周受資的舞台。在這樣一個舞台上,他表達着自己專業的一面,揮灑着自己的智慧,同樣將人們對於TikTok的認知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事實上,在類似的聽證會上,我們還看到了許許多多類似周受資的科技企業掌舵人的出現,有扎克伯格,有庫克,有貝索斯。盡管這些企業得到了類似TikTok的問詢,甚至有些還受到了處罰,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這些CEO們在聽證會上的出彩表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出席聽證會,對於很多科技企業來講,同樣是一個表達自我,闡釋自我的舞台。
如果我們將聽證會比喻成為這些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刑場」的話,那么,對於它們的掌舵人來講,則更多地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舞台」的角色。當「刑場」和「舞台」這樣兩個略帶違和的存在放置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或許更多的是悲壯。
或許,這樣一場聽證會,將會成為TikTok和周受資的加分項,但,這依然無法扭轉那些國會議員們毫無根據的偏見。當這樣一場偏見蔓延,並且延伸至更多的企業,更多的領域里,我們將會看到的是一場逆全球化的時代的來臨。當以出海為代表的全球化的需求與這樣一種逆全球化的需求持續碰撞,我們或許真的站在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節點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