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研團隊實現對1.36公里外毫米級目標的高分辨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5月12日電(記者吳長鋒)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張强、徐飛虎等人聯合國內外團隊,首次提出並驗證了主動光學强度干涉科技合成孔徑科技,實現對1.36公裡外毫米級目標的高分辨成像。實驗系統的成像分辯率較干涉儀中的單臺望遠鏡提升約14倍。

  科技日報合肥5月12日電(記者吳長鋒)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張强、徐飛虎等人聯合國內外團隊,首次提出並驗證了主動光學强度干涉科技合成孔徑科技,實現對1.36公里外毫米級目標的高分辨成像。實驗系統的成像分辯率較干涉儀中的單臺望遠鏡提升約14倍。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傳統成像科技的分辯率受到單個孔徑繞射極限的制約。為突破這一物理極限,研究人員長期致力於發展各類合成孔徑成像科技。例如,2019年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構建了一個地球尺度的合成孔徑,在射電波段成功獲得了M87星系中心黑洞的首張影像。

  然而,由於大氣湍流引起的相位不穩定性,EHT所採用的基於振幅干涉的合成孔徑科技很難直接應用於光學波段。為了實現遠距離非自發光目標的高解析度成像,並抵抗大氣湍流,結合主動照明的强度干涉科技成為極佳的候選方案。不過,由於缺乏有效的遠距離熱光照明方案和魯棒的圖像重建算灋,强度干涉科技應用於主動合成孔徑成像領域仍具有挑戰性。

  針對上述難題,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主動光學强度干涉科技,開發了一種多雷射發射器陣列系統,通過大氣湍流的自然調製,巧妙地合成多個相位獨立的雷射束以實現遠距離贗熱照明。在1.36公里都市大氣連結外場實驗中,研究團隊使用8個相互獨立的雷射發射器構建發射陣列照射目標,相鄰發射器間距為0.15米,大於大氣湍流的典型外尺度,以確保每束雷射在經過大氣傳播後具有獨立且隨機的相位變化。

  同時,研究團隊構建的接收系統由兩臺可移動的望遠鏡組成0.07米—0.87米的干涉基線,結合高靈敏度的單光子探測器以量測目標反射光場的强度關聯資訊。研究團隊還開發了魯棒的圖像恢復算灋,最終成功重建出具有毫米級分辯率的目標影像。

  研究人員表示,該成果為遠距離、高精度的遙感成像和日益重要的空間碎片探測等應用場景開闢了新可能。

本文標題: 我科研團隊實現對1.36公里外毫米級目標的高分辨成像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747131134515914
相关資料
光譜+AI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JUST光譜望遠鏡在青海冷湖啟動建設,這個“宇宙指紋識別儀”能捕捉138億光年外的星光密碼,將為人類尋找第二個太陽系提供關鍵線索。如今,它正與新興的人工智慧(AI)科技深度融合,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無限可能。
標籤:
10毫米大口徑壓電MEMS快反鏡問世
封裝後的MEMS快反鏡。本報訊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武震宇、助理研究員王櫟皓團隊,開發了一種高性能的10毫米大口徑壓電MEMS(微機電系統)快反鏡,能够實現更精確的雷射光束閉環控制,可滿足雷射星間連結對高精度、快速回應與
標籤:
物理學家提出中微子產生新途徑
科技日報北京5月13日電(記者張佳欣)包括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日本大阪大學以及東京大學卡弗裏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研究NGC1068(又名“烏賊星系”)的觀測結果,提出一種全新的中微子產生途徑。中微子是亞原子
標籤:
新技術精確類比銀河系星際湍流
星際介質湍流類比。科技日報北京5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聯合團隊展開合作,開發出一種創新的電腦模擬技術,能以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大尺度深入探索星際介質(ISM)中的磁力和湍流。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