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發電又能儲電的水泥問世

5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繆昌文團隊發佈全球首創的仿生自發電—儲能混凝土。對此,東南大學團隊研發出N型熱電水泥和P型熱電水泥兩種自發電水泥基超資料,試圖將水泥從“能源消耗者”變為“能源綜合體”。

  科技日報訊(記者金鳳通訊員吳涵玉)水泥能發電,還能儲電?5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繆昌文團隊發佈全球首創的仿生自發電—儲能混凝土。該科技直擊建築行業高能耗痛點,以水泥為載體開闢全新能源路徑,有望重塑未來建築與能源格局。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建築全過程能耗占到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45%,碳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超50%。同時,光伏發電受天氣制約且儲能成本高昂。

  對此,東南大學團隊研發出N型熱電水泥和P型熱電水泥兩種自發電水泥基超資料,試圖將水泥從“能源消耗者”變為“能源綜合體”。

  “其中,N型熱電水泥塞貝克係數達-40.5毫伏/開,大約是傳統水泥基熱電資料最高值的10倍;P型熱電水泥功率因數PF值是傳統水泥基熱電資料最高值的51倍,ZT值為傳統水泥基熱電資料最高值的42倍。”團隊科研人員、東南大學教授周揚介紹,自發電水泥基超資料只要存在溫差就能持續發電,這填補了清潔能源受天氣制約的供應缺口。此外,其抗壓強度提升60%、韌性增强近10倍,破解了傳統熱電材料力學效能不足的難題。

  團隊還研發出自儲電水泥基超級電容器,在保持水泥高强度的同時,將離子導電率提升6個數量級,使其具有良好的電化學可逆性與快速的電荷轉移能力,2萬次充放電迴圈後,仍然能保持初始比電容的95%,可與建築同壽命。

  “這一發現的靈感源於我們對植物根莖的觀察。自然界中,植物維管組織的層狀木質結構不僅強韌,還能為離子傳輸提供高速通道,並通過介面選擇性調控離子通過。”周揚說,團隊運用雙向冷凍冰範本法,複刻植物維管的微觀形態,並向層間孔隙填充柔性資料,實現水泥基資料高强、高韌、高離子導電率的統一,讓水泥兼具建築材料與能源載體的雙重内容。

  繆昌文表示,水泥混凝土資料正不斷改寫傳統建材“結構承載—能源消耗”的單一内容,成果不僅為“雙碳”目標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也為人類綠色智慧生活開闢無限可能。

本文標題: 既能發電又能儲電的水泥問世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747044735333796
相关資料
我國學者首創“證據污染”方法學理論
科技日報北京5月11日電(記者張强)記者從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獲悉,該院劉輝和徐暢教授團隊首創證據污染方法學理論,明確證據污染機制,並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完整的“循證醫學證據污染鏈”,相關成果於北京时間5月10日以論著形式在國際期刊《英國醫
標籤:
細胞培養肉瞄準高端食材市場
培養肉,又稱實驗室培育肉或體外培育肉,正成為傳統畜牧業極具前景的替代方案,為環境永續、動物倫理和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提供了創新方案。這項科技通過在受控實驗室環境中培育動物細胞,無需屠宰牲畜即可生產出真實的肉製品。
標籤:
拓撲資料中首現不尋常手性量子態
【總編輯圈點】科技日報北京5月12日電(記者張夢然)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誌刊登了一項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領導的研究成果:團隊利用新開發的掃描光電流顯微鏡,在一種被稱為KV3Sb5的Kagome晶格拓撲資料中,首次直接觀測到電荷密度波背後隱
標籤:
新理論解决“仿星器”粒子洩漏研究難題
科技日報北京5月12日電(記者張佳欣)來自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和第一型能源集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更快、更準確的方法來修復聚變反應中的磁場缺陷,解决了尋找“仿星器”中粒子洩漏位置的難題。研究人員稱,這一進展是設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