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學習新事物如何“各司其職”

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學習新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們使用雙光子成像的尖端科技,放大了小鼠的大腦活動,追跡了學習過程中單個突觸和神經元的變化。

  【科普園地】

  ◎本報記者張夢然

  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學習新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無論是新的工作任務、最新流行歌曲的歌詞,還是前往商場的新路線,我們的大腦都在不斷地適應和吸收這些資訊。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是如何在我們大腦中發生的呢?

  想像一下,你的大腦就像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宇宙網絡,由數萬億個突觸(即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點)組成。每當你要學習新東西時,這個網絡就會開始精心策劃一場變革,某些連接會因新資訊而變得更加强大,而其他的則逐漸减弱。這就是所謂的“突觸可塑性”,它是大腦如何編碼新知識的關鍵。

  直到最近,科學家還認為大腦中的這種學習過程遵循著一套統一的規則。然而,美國加州大學聖達戈分校的一組神經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改變了這一看法。他們使用雙光子成像的尖端科技,放大了小鼠的大腦活動,追跡了學習過程中單個突觸和神經元的變化。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的這項新成果,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不同區域的突觸實際上“各司其職”,遵循不同的規則進行調整。

  這就像在一個龐大的蟻群中,每只螞蟻雖然只知道自己的任務,但它們共同合作完成了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同樣地,大腦中的每個神經元其實會根據其位置執行不同的計算,以幫助我們學習和記憶。這項研究不僅推翻了傳統的觀念,還為理解大腦如何解决所謂的“信用分配問題”提供了新視角。

  這些發現對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以往的人工智慧系統大多依賴於一套通用的學習規則,但這項研究表明,模仿大腦的方法可能需要更加多樣化。對於健康領域而言,這些成果可能會開啟治療成癮、創傷後應激障礙、阿爾茨海默病以及孤獨症等疾病的新篇章。

  深入研究大腦是如何學習的,不僅是對科學界的一個重大貢獻,也為普通人提供了一個更深刻的理解自我和世界的管道。

本文標題: 大腦學習新事物如何“各司其職”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745403122863489
相关資料
交錯磁體有望改寫磁性材料未來版圖
但近年來,有科學家指出,磁體家族或存在一些新成員,如兼具鐵磁體和反鐵磁體兩者特性的交錯磁體。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劉奇航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以交錯磁體為代表的新型磁體有潜力為人類研製下一代資訊設備提供新選擇。
標籤:
日本培育出具有代謝功能的人類肝細胞類器官
據新華社電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說,他們成功用人原代肝細胞培育出肝細胞類器官,能够再現藥物代謝和脂質代謝等肝細胞功能,有望在藥物研發、疾病研究、再生醫療等領域發揮作用。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日前發佈新聞公報說,肝臟是人體
標籤:
共線反鐵磁體首現反常霍爾效應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佳欣)由日本東京大學和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共線反鐵磁體中發現了反常霍爾效應。此次,研究人員使用了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資料作為二維結構單元。
標籤:
將光束縛在與波長相當的空間內,光聚焦新技術可形成高强度局域光場
科技日報北京4月22日電(記者張佳欣)荷蘭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革命性光聚焦科技,可將光束縛在與自身波長相當的極小空間內。該方法利用了光子晶體的特殊性質,適用波長範圍更廣,能形成極高强度的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