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背後的“AI助手”

輔助運動員日常訓練、製定精准比賽策略、助力體育新材料研發應用……如今,“AI+體育”已成為AI落地應用的熱點,AI賦能體育發展正在走深走實。

◎本報記者何亮

輔助運動員日常訓練、製定精准比賽策略、助力體育新材料研發應用……如今,“AI+體育”已成為AI落地應用的熱點,AI賦能體育發展正在走深走實。

大模型讓訓練更高效

10月19日,在第二届全國體育人工智慧大會暨智慧體育國際論壇上,上海體育大學教授劉宇向科技日報記者詳細介紹了一位在國家游泳隊訓練館服務的“科技助手”——“3D+AI”輔助訓練系統。

“針對游泳出發、途中遊、轉身、衝刺等不同環節的訓練要求,科研人員利用1個3D水上監視器、16個高精度水下監視器,搭建了這套水上水下全程50米的訓練系統。”劉宇介紹,16個監視器可以記錄出發距離、入水角度、途中用時等關鍵數據,如同一把精准的尺子,將運動員的訓練成績與既定目標進行精確對比。

不僅是游泳項目,在跳水項目的“水花消失術”背後,同樣有AI助力。劉宇告訴記者,上海體育大學為中國跳水隊量身定制跳水輔助訓練系統,該系統採用雲、邊、端一體化科技,能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進行資料獲取、量化分析、結果呈現。

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大模型等AI科技的飛速發展,助力實現對運動員日常訓練的即時迴響與高效分析。劉宇說,以往訓練時,教練員只能先用攝像機拍下運動員訓練場景,之後再進行資料分析;如今,借助先進的AI科技,運動員完成動作後,教練就能掌握相關資料,極大提升了訓練效率。

AI大模型在體育中的價值不止於此。它能識別對手的弱點和習慣,幫助製定精准的比賽策略;還可以根據傷病類型和個人康復數據,為受傷的運動員製定個性化康復計畫……正如劉宇所說,奧運競技場不僅是各國運動員生理機能的比拼,而且是各國體育實力、科技實力的比拼。

新材料助運動更科學

數智科技還有助於體育新材料的研發與應用,為體育行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在北京理工大學資料學院長聘教授陳煜看來,得益於AI、大數據、云計算等數智科技的輔助支撐,運動智慧新材料為體育運動發展打開了一扇窗。

“將柔性電極資料綁在網球、羽毛球等握拍類運動的球拍上,可以及時監測握拍過程中的發力情况。利用資料對壓力的敏感性研製的智能化腳墊,可用於監測拇外翻、扁平足等足底异常情况。”陳煜說,通過將新材料與AI等數智科技結合,可以有效評估健身羣衆在運動與生活中的具體能效,讓主動運動更科學。

超量運動往往會導致肌體損傷。如何有效預防?北京理工大學科研團隊近期開發的一款智能化肌肉貼資料給出解決方案。陳煜介紹,在運動過程中,貼敷在運動者腿部的肌肉貼,可以根據標定的等效肌肉力及時監測運動者肌肉的變化。當運動者運動强度過高時,肌肉貼資料會及時傳導數據資訊,對可能發生的損傷進行預警。

“從體育運動場景中凝練新裝備、新應用、新材料需求,結合材料學新理論、新工藝、新效能來滿足這些需求,這一研究方向具有重要價值。”陳煜說,體育運動為新材料和AI應用提供了豐富場景,希望更多研究人員深入開展交流,進行跨學科交叉合作。

資料標籤:
本文標題: 體育運動背後的“AI助手”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730715129593583
相关資料
科學家造出分子打破布雷特規則
化學家們創造出反布雷特烯烴分子,布雷特規則被打破。科技日報北京11月3日電(記者張佳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化學家在10月3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推翻了“束縛化學家一個世紀”的布雷特規則,並證明了能够制造出不
標籤:
結合虛擬實境與非侵入性腦刺激科技,無需手術即可增强空間記憶
科技日報北京11月3日電(記者張夢然)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兩個實驗室聯合開發了一種獨特的實驗裝置。該裝置綜合了非侵入性深層腦刺激、虛擬實境(VR)訓練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科技,目的是增强人的空間記憶能力。
標籤:
我科學家揭示量子相干與量子功關係
科技日報合肥11月3日電(記者吳長鋒)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榮星等人基於固態單自旋量子體系,對量子系統中的最大可選取功開展了系統實驗研究。該成果日前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標籤:
“第四高”為何找上年輕人
“醫生,我的脚腫了,走不了路。”“我沒外傷,但是脚突然疼得睡不著覺了。”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