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商業太空行走意義何在

SpaceX工程師薩拉·吉利斯從“龍”飛船艙門走出,成為首批完成太空行走的普通群眾之一。本月稍早時間,首次由非職業太空人進行的商業太空行走取得成功,引起全球關注。

SpaceX工程師薩拉·吉利斯從“龍”飛船艙門走出,成為首批完成太空行走的普通群眾之一。圖片來源:SpaceX網站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劉霞

本月稍早時間,首次由非職業太空人進行的商業太空行走取得成功,引起全球關注。這一事件對人類探索太空的行程是否有特殊意義?

英國《自然》網站刊發文章認為,此次成功為人類進一步探索太空旅行的邊界奠定了基礎;普通群眾能够完成太空行走,意味著在太空中修復科學設備有了更多選擇。此外,商業載人航太飛行也有助更深入瞭解這種飛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主席楊宇光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太空行走任務並非盡善盡美,宇航服還有很大改進空間。但太空人們真正接受了太空輻射帶的考驗,為人類未來的宇宙探索提供了重要參攷。”

宇航服有更多改進空間

9月10日發射後,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繞地球軌道運行的“北極星黎明”任務創下多項紀錄:起飛數小時後,載人“龍”飛船到達離地球1400公里的高度。這一高度是國際空間站距離地球高度的3倍多,也是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阿波羅”任務以來,人類離地球最遠的軌道。

9月12日,飛船上兩名機組人員——美國企業家賈裏德·艾薩克曼和SpaceX工程師吉利斯,完成了首次商業太空行走(EVA)。不過,以往的太空行走任務,太空人需飄出國際空間站一段距離,而艾薩克曼和吉利斯只要出艙離開飛船,就算進行了太空行走。

據SpaceX網站報導,在太空行走任務期間,艾薩克曼打開艙門,4名太空人首次同時暴露在太空環境中。艾薩克曼和吉利斯分別離開飛船,進行了一系列移動性演示,以測試宇航服在太空真空環境下的效能。

“儘管SpaceX的這套宇航服非常美觀,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EVA宇航服。它缺乏獨立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楊宇光解釋道,現時這套宇航服僅通過一條“臍帶”與艙內設施相連,導致太空人無法長時間出艙。不管是在軌道上,還是在其他星球的表面,太空人只有身著具備獨立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的宇航服,才能真正在太空“漫步”。此外,由於沒有配備液冷服,這套宇航服的散熱能力有限,難以適應太空人長時間出艙活動的散熱需求,“這套宇航服更適合太空旅遊。”

“太空維修”有更多選擇

《自然》認為,讓普通群眾能够完成太空行走,意味著在太空中修復科學設備有了更多選擇。

2022年,艾薩克曼向NASA提議,借助SpaceX公司的載人任務,將哈勃空間望遠鏡重新送入更高軌道,以延長其壽命。哈勃朢遠鏡已在太空中飛行了34年,飛行軌道逐步下降,最終會降至地球大氣層,然後燃燒殆盡。NASA當時拒絕了這一提議,理由是這會給哈勃朢遠鏡和機組人員帶來潜在的災難性風險。

美國太空諮詢公司Astralytical執行董事蘿拉·福奇克表示,隨著此次太空行走取得成功,商業公司執行此類極具難度的太空操作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這或許能說服NASA。

不過,“要想執行此類任務,太空人肯定不能身著SpaceX公司這款宇航服,必須得配備NASA笨重但更專業的宇航服。”楊宇光提醒道。

對太空輻射有更多理解

在執行首次商業太空行走任務的同時,“龍”飛船上36項科學實驗也在安靜地進行著。這些實驗中有多項致力於研究太空飛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楊宇光表示:“太空人不管是前往月球還是火星,都將面臨太空輻射,輻射防護是一大關鍵難題。此前阿波羅任務團隊,雖然也穿越了範艾倫輻射帶,但速度非常快。而參與此次任務的太空人不僅身處太空輻射帶,而且待了一段時間,相關資料將為未來的太空探索活動提供重要參攷。”

《自然》報導稱,有科研團隊將分析從任務成員身上採集的DNA、RNA及其他生物樣本,研究暴露於太空輻射對其身體的影響。2021年艾薩克曼執行SpaceX開展的全民軌道任務“啟迪4”時,參與了“空間組學和醫學圖譜”研究,針對同一人獲得的不同數據將向科學家提供更多資訊。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研究微重力對骨骼健康影響的運動學家李·加貝爾團隊將在任務成員返回地球後,對其手腕和脚踝進行高解析度X射線成像,以量測執行任務期間,微重力對他們骨骼結構的影響。

還有幾項研究將通過該任務更好地瞭解與太空飛行相關的神經—眼部綜合征(SANS)。這種疾病會導致太空人視力發生永久性變化甚至損傷。科學家懷疑,SANS與眼內積聚的液體壓力有關。任務機組人員每人都佩戴“智慧”隱形眼鏡,能記錄眼中的液體壓力。

“北極星黎明”任務團隊雖已返回地球,但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並不會停止。

資料標籤:
本文標題: 人類商業太空行走意義何在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727172726378399
相关資料
德擬推出全球首臺移動量子電腦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據美國趣味工程網站近日報導,德國網路安全創新署已與4家公司簽訂合同,共同致力於在2027年推出全球首臺移動量子電腦。研究人員表示,作為一種可擕式科技,擬推出的設備能在經典量子電腦無法“施展拳脚”的環境下,實現强大的計算
標籤:
緊湊型“基因魔剪”實現高效編輯
科技日報北京9月23日電(記者張夢然)瑞士蘇黎世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聯合團隊通過設計小而强大的TnpB蛋白開發出一種變體。該變體修飾DNA的效率提高了4.4倍,成為一種緊湊、有效的基因編輯新工具。
標籤:
量子物理學贗能隙難題獲突破
科技日報北京9月23日電(記者張佳欣)美國紐約熨斗研究所計算量子物理中心研究人員巧妙地運用了一種計算科技,在理解“贗能隙”這一長期困擾量子物理且與超導性密切相關的難題上取得了突破。這項發現刊登於最新一期《科學》雜誌,將助力實現室溫超導,以及
標籤:
近來颱風為何“組團”出現?專家解讀秋颱風形勢
本報訊(記者高雅麗)近期,今年第13號颱風“貝碧嘉”和第14號颱風“普拉桑”接連登入我國。秋颱風現時發展形勢如何?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