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劉漢龍院士團隊,用微生物修復岩土文物

近日,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劉漢龍團隊將微生物礦化加固科技應用於岩土文物修復中,創新的微生物礦化修復科技在大足石刻等千年古迹得到應用。這是我國岩土文物保護的綠色環保新技術。

◎本報記者雍黎

當微生物遇上石刻文物會如何?自然環境中,細菌、真菌、藻類及地衣等微生物會對石刻文物造成腐蝕和侵害;在科研人員的手中,微生物卻成為修復石刻文物的“小能手”。

近日,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劉漢龍團隊將微生物礦化加固科技應用於岩土文物修復中,創新的微生物礦化修復科技在大足石刻等千年古迹得到應用。這是我國岩土文物保護的綠色環保新技術。

位於重慶的大足石刻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以及雲岡石窟齊名,是我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然而,除了岩體失穩,大足石刻面臨水的侵蝕、石質風化、生物病害等眾多“致病”因素。尤其是生物分泌物導致的表面污染、腐蝕性液體對石質和彩繪的侵蝕,以及植物根系造成的開裂脫落,都是大足石刻不得不面對的“病痛”。

以往,針對石刻類文物風化、粉化、殘斷等問題,主要採用有機高分子材料進行修復。但隨著修復工作的大範圍開展,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弊端逐漸顯現。如有機合成材料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的乾燥效能、固化能力、防黴抗菌性及其耐候性等問題,越發不適合部分石質文物的補配修復。

“新型保護修復資料的研發一直是文物保護領域的熱點研究課題。”在重慶大學岩土實驗室的微生物土實驗室內,重慶大學岩土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陽展示著陳列的培養器皿說,這裡面都是他們精心培育的十多種“聽話”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來源於複雜的自然環境,經過科研人員的篩選和培養後,成為了修復岩土文物的“小能手”。

微生物礦化作為自然成礦作用的一種,廣泛存在於地質演變過程中。“自然界中珊瑚礁的形成過程就是微生物礦化最直觀的體現。”楊陽解釋說,微生物生長繁殖和代謝活動中發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可以誘導生成碳酸鹽、磷酸鹽等沉澱,珊瑚蟲就是通過分泌碳酸鈣構建了自己的家園。不過在自然環境下,生物礦化反應溫和且耗時漫長,而科研人員通過人為干預生物礦化反應過程,實現對微生物礦化速率的控制,成為低碳、高效的土體加固科技新思路。

劉漢龍團隊率先開展岩土微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微生物加固科技已經運用在邊坡堤壩加固、道路修建和防止土壤侵蝕、水槽池塘修築、沙漠防塵、近海岸基加固等岩土工程相關領域。在劉漢龍的指導下,團隊開闢了岩土微生物科技在岩土文物保護修復的應用新領域。

為了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與環境影響的排斥性,文物的修復需要因地制宜,在當地找到可礦化的微生物。“我們研發了一套自己的可礦化微生物培養方法,可以快速篩選出當地可用於修復的微生物。”楊陽說,利用基於微生物代謝產物的微生物礦化修復科技對文物進行保護修復,不僅相容性高、無毒無害、綠色環保、耐候性强,而且修復過程“動作輕柔”,文物受意外傷害概率小,契合了石質文物修復“最小干預”“不引入异物”的特殊需求。

現時,劉漢龍團隊已與雲岡研究院達成合作,將用該科技對雲岡石窟的文物進行保護。楊陽表示,他們將繼續創新微生物礦化修復科技,讓科技守護文化根脈。

資料標籤:
本文標題: 重慶大學劉漢龍院士團隊,用微生物修復岩土文物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723551201981228
相关資料
科技裝備給運動者系上“安全帶”
轉運呼吸機、臂式心率帶……出現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賽場的新型運動裝備頻頻登上熱搜。
標籤:
智慧機場讓人享其行、物暢其流
暑運是機場一年中的繁忙時刻。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多種智慧場景落地機場。
標籤:
中俄合作研發出新型制氫催化劑
中國吉林大學與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合作,研發出一種用於從水中制氫的新型催化劑。據研發者稱,這種催化劑有效且壽命長,耐久性和穩定性是同類更貴產品的7倍,有助於提高水制氫產量,可用於化學工業和燃料製造。
標籤:
新發現可延長水系電池使用壽命
科技日報海口8月13日電(記者王祝華通訊員唐天正)13日,記者從海南大學獲悉,該校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史曉東/田新龍教授團隊,基於高通量理論計算和鋅離子交換策略,開發出適用於水系鋅碘電池的莫來石基固態電解質。碘元素是海洋中蘊藏豐富的一種鹵族元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