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隨著行業的入局者越來越多,線上教育行業逐漸出現了”內卷化”的情况,頭部企業開啟燒錢大戰,中小型企業則相互惡鬥,線上教育已經逐漸脫離了教育的本心,成為了資本圈錢的利器。
如今,隨著中小學寒假的提前到來,線上教育行業的硝烟已悄悄響起。一邊是瘋狂買量、燒錢獲客,一邊是需要慢下來的教育事業,線上教育的未來將如何演繹?燒錢真的可以燒出線上教育的未來嗎?
獲客成本攀升,線上教育行業沒有贏家?
在一季度疫情的影響下,全國超過2億的中小學生轉向線上,大批免費的流量不但使得頭部企業迅速發展,也催生出了上千家中小型線上教育機構。
不過,縱使線上教育機構再多,但其模式都大致相同,即通過1元、9.9元、19.9元等低價課程吸引用戶,在上完所謂的體驗課之後,再引導用戶購買高價課程,這種低價引流——高價轉化的套路,模式十分單一,而且機构間的課程相似度非常高,同質化异常嚴重,機构之間的競爭异常激烈。
由於瞄準的群體相同,線上教育機構的買量費用也水漲船高。自從中小學在5月複課之後,線上流量驟減,線上教育機構不得不加大買量的力度。根據資料顯示,二月線上教育機構的獲客成本僅為200-300元/人左右,但到了5月學校複課後,獲客成本就大幅上漲至600-800元/人,費用增長超過兩倍。
而最重要的是,雖然通過推廣買來了流量,但轉化又是一個大問題。部分頭部線上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200人的低價課,最終完課後轉化時只有不到20人購買了高價課,轉化率還不足10%,安信證券報告指出,線上教育行業的正價課獲客成本平均高達2000-3000元。
一邊是不斷推高的買量費用,一邊是極低的正課轉化率,大量的資金燒在了獲客成本上,難怪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會說,”到現在為止,我還不認為線上教育是一個可以跑通的商業模式。”
如此來看,真正獲利的其實是推廣平臺,線上教育行業如今還真沒有贏家。
行銷費用遞增,線上教育開啟”燒錢模式”
除了極高的獲客成本之外,線上教育行業還面臨著一個困境,那就是不得不通過燒錢來打廣告。
根據機构發佈的調研報告顯示,近50%的家長選擇線上教育平臺時,更看重平臺口碑,緊隨其後為平臺價格、師資,平臺服務和資質等往往不做重點參攷,而這也導致了線上教育機構不得不燒錢打廣告來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根據上市公司的三季報資料顯示,在港股上市的新東方線上,三季度銷售成本為5.88億港幣,和去年同期的4.13億港幣相比,大幅增長了42.37%;而在美股上市的線上教育頭部企業好未來,三季度銷售費用高達3.798美元,和去年同期的2.633億美元相比,大幅增長了44.25%。
此前有媒體報導,在2020年暑假期間,猿輔導、學而思網校、工作幫和跟誰學這4家線上教育頭部企業的行銷推廣預算分別為15億元、12億元、10億元和8億元,僅這四家線上教育機構在暑期這兩個月時間的行銷推廣預算總額就達到了45億元。
瘋狂燒錢打廣告,讓線上教育行業走入了死胡同之中。
靠燒錢能燒出未來嗎?
不難看出,由於K12的生命週期非常長,而互聯網可以觸達的人數非常多,一套課程就可以賣給成千上萬的中小學生,線上教育確實有其可行的因素。
但是,無論是線上教育,抑或者是線下教育,其本質還是教育,如今的線上教育模式,已經明顯脫離了教育的本心。
現時的頭部機构往往更在意現金流、轉化率、市場佔有率,而不在意課程的質量高低,很多機构的老師也帶有銷售的性質,所有的上課都是為了正課的轉化或者下一次正課的複購,教育被裹上了商業的外衣。
最近,知名線上教育機構學霸君被傳暴雷,為線上教育行業敲響了警鐘,這種燒錢的模式或許已經到了臨界點。
燒錢或許能獲得短暫的成功,但終將難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