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自詡不算是一個很叛逆的孩子,當然也許我的父母不一定這麼想,我讀書學習很自覺,寫工作很麻利,全都不需要家長的催促和威逼利誘,也不需要他們輔導。我不混社會,不打架不抽烟,不會亂花錢也不早戀。
在家長眼裡,大概我最反叛的地方就是有點擰,會堅持一些自己的選擇,不希望什麼事情都讓大人安排,也囙此和父母爭吵過幾次,其中最大的爭吵是在高考志願這個事情上,我父母只給了我兩個選擇(南開或天津大學,原因是離家近,也比較符合我當時的成績),我以退學為威脅,並在快高考的時候堅決的曠課了一天,才爭取到了其他的選擇,但最後其實是雙方都妥協了,我父母依然禁止我去南方,只是鬆口允許去北京,而我當時嚮往的其實是江南,浙大,南京大學都是我考慮過的目標,倒不是說我成績有多好,坦白說畢竟占了天津地域的便宜,以當年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裏天津考生的視野,這些學校在天津的錄取分數線之低。不是吹牛,這些學校我可以隨便挑專業。
這個首碼似乎和主題有點距離,但後來我發現小時候比較擰也不見得是壞事情,就是在工作中,在這幾十年的人際交往中,依然會固執的堅持一些原則。
最近這兩年油膩的中年人成為熱門的話題,坦白說,如果我說我就很清高,很質樸,我估計連我老婆都不信,在網上,在一些社交中,我也不敢說我的言論就一定是得體的,行為就一定是端莊的,但有時候回望,凜然一驚,自己是不是變成了少年時曾經厭惡的模樣?
人總是在成長,在變化,經常我們會發現自己以前的蠢笨和無知,我曾說過SB第一定律,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曾經SB過,那他一定是不可救藥的大S B。(特聲明,此定律僅適用於普通羣衆,不適用於黨政領袖!)那麼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年輕的時候,會對世界有不切實際的認知,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成長之後,我們拋弃了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選擇了務實和理性的路線,那是不是說,活的很世故,很圓滑,活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模樣,也是一種成長呢?
這要看你改變的是什麼,幼稚,狂妄,自以為是,這些確實是需要改變的,但一些價值觀,一些曾經堅持的品質,一些信念和原則,是否可以更多的堅持呢?
前段時間有個刷屏的熱文,關於中國芯的,我看了很不舒服,但是一直沒有去反駁,作者曾經有年少理想的人,後來逐漸開始不得不適應社會,這也能理解,但提到去行賄,去給別人塞紅包,是的,從某種意義來說,很坦誠,也表達了對這樣行為的厭惡和無奈,但畢竟,你並非別無選擇!
我們以前常說,中國人並非真的厭惡特權,只是厭惡自己沒有特權。我們也常說,勇士消滅了惡龍,逐漸自己變成了新的惡龍。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找出一堆的藉口,理由,比如,別人都是這麼做的;比如,社會就是這樣的;比如,我也是為了家人的幸福和事業的成長。從而逐漸心安理得,甚至更過分的,變得洋洋自得。偶爾午夜夢回,想想少年時的信仰,不知道會不會有一點異樣的感覺。
還記得咪蒙麼,曾經憤憤的罵那些找關係走後門的人,然而當她的孩子面臨入學的時候,嗯,必須承認,咪蒙還是很坦誠的。至於粉絲和讀者,當然選擇原諒她啦。社會就是這樣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呢?
我們為什麼會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人。
第一,屈從於世俗的壓力,包括領導,也包括親人,家庭的壓力。
第二,貪圖眼前的利益,試圖走捷徑,走看似更有效率的路線。
第三,缺乏抵抗力,對各種誘惑的抵抗不足,沒有堅定的信念。
第四,容易找藉口,雖然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對的,但會給自己找個藉口,在內心替自己開拖,替自己辯解,從而讓一些噁心的事變得心安理得。
第五,破罐破摔,可能最初對一些壞的想法和行為還會有一些抗拒,但心理防線一旦突破,之後就無所謂了,甚至會變本加厲。
第六,不擅拒絕,抹不開面子,別人的託付,多少年的交情,於是為了所謂的情誼和關係,就放弃了原則和信仰。
信仰是什麼,就好比所謂的槍口抬高一寸,很多時候,你並非真的沒有選擇。
我第一份工作,是電信系統集成商,有一段時間似乎前途似錦,大老闆很賞識我,提拔我到關鍵部門跟一個副總裁去做業務,薪水翻了一倍,在當時應屆生裏絕對算是高薪了,說白了就是去跟電信機构搞關係,搞定科長搞處長,搞定處長搞局長,搞定局長就是老闆欽點的接班人了,這是大老闆指出來的路線圖,在90年代,這個集團年營收幾個億。很遺憾,我連科長都沒搞定,或者可以說壓根沒有去搞,被我上司以毫無積極性的問題訓了n多次。
而與此同時,外面還有一圈硬體廠商(世界500强企業你們信不信)的名校碩士們圍著我轉,希望先搞定我,然後再搞定我的上司,然後再搞定我上司的上司,雖然他們的職場目標只能到高階的經理人,但其實路線圖其實也是一樣的。直到我很坦白的告訴他們,我辭職了,從此各種客套,拍馬屁和請客吃飯立即都不見了。(送禮是沒有的,主要是我真不敢要)
在上個世紀,那份薪水對我來說,其實還是很可觀的(當時花錢也不多,房價也低,一年的存款其實足够廣州天河買房交首付了),但我還是有選擇權的。
虛擬幣也在考驗人性,有些錢看上去很容易賺,有些人在堅持信仰抵禦欲望,而有些人以信仰為名給自己的欲望和行為找藉口。
很多事業上的事情也是如此。
前幾個月,為了給公司多搞點錢,去申請福建省的人才創業的一個什麼補助,找仲介做的資料,後來需要我去福州答辯,我當時連機票都買好了,那麼去之前我找仲介要了一下提交的資料好做准備,結果發現簡歷注水很厲害,我當年在綠盟,在百度,級別其實都不高,我覺得說出去也不丟人,但資料上填寫的都是什麼這個總監那個總監,其實說白了,申請政府補助,你說真公開出去,百度的李老闆或者綠盟的眼圈老闆會來打我臉麼?多半不會,我也不搶他們生意不是,外面虛報頭銜不是也挺常見的麼,但我覺得,當年咱不是很看不起唐駿麼,學歷造假,如果我簡歷造假,和當年我所厭惡的人,有什麼區別?
我就問仲介,資料還能不能改,說不能改了,不過沒關係,已經過審了,答辯完拿到補助的問題不大,不用改,(我對自己的答辯能力還是有自信的,無論是談業務還是談科技)那我還是烦乱了一下,我說服不了自己,决定放弃這次機會,後來有朋友還在微信上問我,說看到答辯那天名單上有我的名字,想跟我見一下,我說我沒去,放弃了。
回來後我也跟公司的同事反復強調了,無論是從業務發展,還是從產品設計,原則是什麼,一定要牢記,勿忘初心。如果我們產品有缺陷,業務邏輯有缺陷,人家指出來,我們老老實實的改,這個是必須的。但如果說,某個有力的通路可以給我們很好的發展,但是要求我們產品和業務邏輯按照他們的邏輯修訂,而觸犯了我們的原則,那麼對不起,我們寧可失去這樣的機會。
當年《讓子彈飛》意外的爆火,其中最讓觀眾產生認同的是那句,站著把錢賺了。為什麼觀眾會認同,因為電影帶給觀眾的是美好的願望,而現實往往很殘酷。
我前幾天又發了一個牢騷,具體的事情和人我不想多提,只說一句話,有些人跪的久了,在他們眼裡,站著的人都是有毛病的。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我們真的有選擇,但最後,太多人的選擇是,找一個藉口,來讓自己心安理得。那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變成自己曾經憎惡的樣子。
各位讀者,午夜夢回,想想自己年少的信仰和理想,看看現在,還堅持了多少?
文:caoz的夢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