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類的攝食管道與哺乳動物不同,它捕獲到食物後不是一口一口地咬碎後慢慢往下咽,而是採取“囫圇吞棗”的管道將捕獲的小動物整體吞到胃中,再慢慢消化,吸收其營養物質。蛇類吞咽小動物的能力相當强,它能將比自身直徑大5~6倍的小動物吞咽下去,這種驚人的强大吞咽能力是其他脊椎動物(鳥類、獸類、魚類)無法辦到的。在吞咽獵物時,首先大張其口將獵物頭部銜入口腔。左側下頜骨向後轉動時,口腔右側牙齒倒鉤鉤住獵物,獵物頭部隨之往咽部前進一段,繼後,右側下頜骨向後轉動,口腔左側牙鉤鉤住獵物往下再送人一段。這樣左右輪回向後轉動,獵物便一段段往下送,直至將獵物整個軀體送入胃中。當獵物被吞咽時,蛇頸肌肉群亦做波浪式的收縮運動,帶動相應的肋骨做波浪式運動,在牙鉤、下頜骨、頸部肌肉群及肋骨的協調、機械式配合作用下,比頸部直徑大得多的動物被緩緩地送到胃中。曾有新聞報導過一條6.1 m長的大蟒蛇將18kg重的小猪吞咽下去,其腹部比吞咽前大了好幾倍!也曾有人見到過一條蟒蛇竟把初生的小牛犢吞人胃中,被牛犢堅硬的蹄紮破其腹壁,在人工幫助下又把小牛犢從口腔中吐了出來。
有的蛇,如果捕到難以吞咽的較大的動物,它能用自身軀體的前一段將獵物纏繞幾圈來回滾動,越纏越緊,讓獵物變得細長一些,待獵物窒息死亡後,才開始吞咽,經3—10 min食物便進人胃中。這種捕食管道多為無毒蛇的行為。
毒蛇捕獵動物時,多用突然襲擊的管道,兇猛地咬住動物,同時將毒液通過毒牙尖注射到動物體內,經2。3 min動物中毒死亡後,再緩緩將動物吞下。有時,毒蛇猛咬動物後,將其扔在一旁,動物中毒,運動逐漸變慢,毒蛇跟隨其後至動物不再動彈,才本能地咬住獵物頭部(也有咬住尾部的)再慢慢吞咽。虎斑遊蛇和赤鏈蛇則是從咬住的部位吞咽獵物。
當兩條蛇同時爭搶一隻動物時,往往以咬住動物頭部的蛇佔優勢,它先將動物吞人胃中,有時甚至將咬住尾部的蛇隨獵物一塊吞下被其消化掉。
采食鳥蛋的蛇用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用軀體後部頂住蛋殼,或者借助於其他物體頂住鳥蛋,張開口,把蛋整體吞咽人胃,然後再把蛋殼弄碎;另外一種方法是先用軀體將蛋殼壓碎後再吞食。
蛇吞咽食物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快,有的慢,主要受所吞咽食物的種類和體積大小影響。通常,吞咽鼠類的時間比吞咽鳥類的時間短,吞咽體積大的食物比吞食小體積食物慢。蛇吞咽食物過程中,其喉頭往往從食物下方伸至口腔外,以便於呼吸,從而可避免較長時間吞咽食物而窒息。
如果蛇在吞食過程中受外界干擾而被驚嚇,它會立即將食物吐出,待一會平靜後再將吐出的食物重新咬住吞下。因蛇易受驚,人工養殖時應儘量保持安靜。
具有頰窩的蛇,如竹葉青、五步蛇、烙鐵頭、蝮蛇等,其頰窩具熱敏感功能,能感知獵物,當獵物達到能捕獲的距離時,頭頸、身體及牙齒同時配合,進行彈射式突然攻擊,可準確無誤地將動物捕捉住。
多數蛇類採用隱藏守候的管道捕食。選擇適當的位置,軀體蜷曲成盤狀,頭部在盤中間,稍抬起,利用體表的保護色蜷曲不動,其他動物很難發現,當其靠近時,突然攻擊而捕之。蛇類感知獵物除蝮蛇(蝮亞科蛇)用頰窩外,其他蛇類主要靠視覺和嗅覺覓食。通常,陸棲蛇類和樹棲蛇類視覺較强,它們以視覺為主,嗅覺為輔覓食;半水棲蛇和穴居蛇視覺較弱,覓食則以嗅覺起更主要的作用,故它們在蛻皮過程中也捕食一些小型動物死屍。而陸棲和樹棲的蛇類,在蛻皮時因有一層膜擋住了眼球,視覺模糊看不清獵物,故蛻皮期不捕食任何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