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蛇的四肢退化或消失,沒有附肢,肢帶缺少,僅蟒蛇等少數腫類保留腰帶和後肢遺跡。大王蛇的運動器官主要由脊椎骨、肋骨、複鱗和與之有關的肌肉共同組成。它在陸上爬行可以作水准波浪式運動、側向運動、直線運動或伸縮運動,主要是靠身體附著於柱上一系列肌肉的交替收縮和舒張所產生的力量才能向前運動和靠腹部的鱗片活動向前爬行,兩者密切配合、協調自如。大王蛇有很多脊椎骨,椎骨彼此相連、牢固又活動靈活,蛇的蜿蜒運動就是靠寬大的蝮鱗與肌肉牽引的大量椎骨和椎骨相連的肋骨的相互配合活動。在每個脊椎骨的兩端,除了有和一切脊椎動物一樣的前後關節外,大王蛇還有一對副關節突。脊椎骨的神經弧前端叫椎弓I--l’是楔狀突起;後端叫椎弓凹,呈凹窩狀,因而蛇的每個脊椎骨都有特殊的雙重關節,可以新增其曲繞性和靈活性,不但能使蛇體左右呈S狀彎曲運動,而且能將蛇體盤旋成一個圓餅,把頭放在中央,以利於自身安全。又因為蛇的椎體活動受到一定角度的限制,使其不能轉掉頭,故有經驗的捕蛇者在蛇的後面把蛇尾抓向前的地住,可以避免蛇傷。
蛇在爬行時,先在蛇體後端找到一個支持點,將前半身儘量伸,待前端找到固定。骺,躺後部再伸縮向前。蛇在不同面上可以作不同管道的運動。例如蛇類在粗糙地面上可作一連串的波狀彎曲,使體側不斷施加壓力於地面,從而推動蛇體前進。生活在沙漠地區的蛇,在疏鬆沙土上進行一種與蜿蜒運動相似的側向運動,運動方向與蛇體主軸略成垂直,而與蛇頭方向一致。有些在洞穴生活的蛇類,尾端常有刺狀物,以利於鑽洞穴時作為身體後端的著力點,蛇類運動是上述各種運動管道的靈活綜合(圖9)。如竹葉青等樹棲的蛇,能在垂直的樹幹上爬行自如,這是因為樹棲蛇類的腹鱗特別扁而內彎,游離的邊緣類似V形,且具有許多小棘,腹鱗表面並有尖銳的棱,因而,它們在樹上時,除憑藉帶小棘的鱗緣在垂直的樹幹上爬行以外,同時更借助於鱗上的銳棱來支撐蛇體,加之蛇體輕而細,尾特別長、能纏繞樹枝,可以幫助蛇在樹幹上爬行而不會滑跌下來。
圖9蛇類爬行運動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