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水專項課題為農田面源污染防治提供全過程控制科技與落地方案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已經成為我國水環境安全的關鍵措施。面對農業面源污染面廣、量大、分散、隨機性强和防治難度大等特點,如何形成一整套防治組合科技,並形成因地制宜的落地方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現實需求與艱巨任務。

圖1農田面源污染全過程與流域控制思路與科技關聯性

稻田肥水一體化

溝渠與濕地生態修復

坡崗地植物籬埂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已經成為我國水環境安全的關鍵措施。面對農業面源污染面廣、量大、分散、隨機性强和防治難度大等特點,如何形成一整套防治組合科技,並形成因地制宜的落地方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現實需求與艱巨任務。松花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域內氮磷污染負荷不清,水質目標管理方案缺失;稻田面積不斷擴大,退水無序混亂的問題始終沒有解决,愈來愈成為農田氮磷流失和河流水質改善中的突出問題;農民傳統順坡種植與水肥管理模式下,該流域黑土坡崗地水土與氮磷流失問題長期存在;域內溝渠與河岸帶對退水污染的修復與安全排放機能薄弱。顯然,切實控制以農田為覈心的農業面源污染,對該流域及同類地區的水質改善和糧食持續增產等具有現實緊迫性與長遠指導意義。

在水專項“松幹流域糧食主產區農田面源污染全過程控制科技集成及綜合示範”課題(2014ZX07201-009)的支撐下,由黑龍江省環保廳行政負責,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科技牽頭,由中國環境科學院、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東北大學、黑龍江方正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寧夏農林科學院等組織參加,經過4年多協同攻關,研發並集成了農田氮磷流失污染全過程控制科技體系與模式,並開展了工程化示範,構建起了清潔小流域落地方案。

課題採取“農田源頭減負、溝渠系統高效控制、緩衝帶生態修復、安全入河排放”全過程控制相結合的科技思路,研發並集成了稻田肥水一體化精准控制、凍融坡崗地水土與氮磷流失綜合控制、稻田生態溝渠網絡的氮磷聯控與多級次排灌改造、河岸緩衝帶擬自然濕地修復與退水安全入河控制等4大科技模式,並在120平方公里示範區開展了工程化示範與輻射推廣,使示範區排水進入螞蟻河的氨氮和總磷穩定地控制在1.0 mg/L和0.22mg/L以下的水准,明顯好於考核指標的要求,對松幹流域乃至我國類似地區農田面源污染控制和流域水質改善,以及農業的綠色轉型與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標管理引領,全過程科技跟進

課題開展了示範區污染源監測與解析,明確了氮磷污染負荷時空變化特徵,製定了示範區與全流域雙尺度的水質目標管理方案,構建了農田面源水質目標管理決策支援系統,並據此開展了防控關鍵技術研發、模式集成與工程示範,形成了以流域水質目標管理為導向的寒冷凍融區農田氮磷面源污染全過程控制科技思路與流域控制模式(見圖1)。

稻田科技陞級,源頭遏製成效大

針對松花江流域稻田氮肥過量施用、利用率不高、水肥耦合能力差等問題,課題組從肥、水、種植管道三個關鍵點入手,進行綜合施策,精准聯控,實現了氮磷减排。以水田精准施肥、肥水聯控減負、水稻施肥插秧一體化等3項關鍵技術為支撐,形成了稻田肥水精准控制科技模式,改過量施肥為精准施肥,變多次施肥為一次施肥,解决了傳統種植技術排水多、氮磷流失量大、追肥環節多、水肥耦合能力差等問題,推動了稻田傳統科技的變革。示範區稻田在增產增收的同時,氮磷肥减量15%以上,氨氮和總磷流失量减少76%和36%。該科技模式體現了松花江流域乃至東北稻區稻田水肥科技的突破與創新。

控-調-用組合拳,坡地徑流變害為利

針對現時坡崗地種植模式單一、過量施肥、施肥結構不合理、坡耕地徑流向下游輸送及順坡種植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課題組建立了“植物籬埂阻控-種植與施肥結構調控-徑流再利用”一體化的坡耕地氮磷流失小流域控制模式,通過土壤耕作改制、種植結構調整、施肥結構優化以及徑流導流再利用手段,把坡耕地水土與氮磷流失的“控、調、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了坡耕地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植物籬埂壟作區田科技通過坡耕地微地形與微生境改造,顯著提升了水土流失的控制效果;通過源頭减量和施肥結構優化使坡地玉米肥料减量15%以上,實現了氮磷的高效利用及流失控制;坡耕地徑流導流及再利用科技,使徑流匯流及再利用率達到90%,旱改水的稻田種植效益提高了2—3倍。

灌排有序,有效阻控氮磷輸送

針對松花江流域稻田現有溝渠結構氮磷阻控能力不强、排水體系薄弱等問題,課題組集成出基於稻田生態溝渠網絡的氮磷聯控與多級次排灌科技模式,創造性地提出了雙梯形斷面結構,實現了溝渠流水的分層控制,並通過鄉土淨水植物蘆葦和香蒲等形成立體植物牆阻控系統,獲得了理想的氮磷阻控效果;在農田尺度上,以最小工程量構建起了形式靈活、結構簡單的排渠-田塊鑲嵌式回灌井,實現了退水就地回灌,將水利用效率從0.50提高到0.65;在小流域尺度,提出了“一點、兩線、三層次”的稻田新型排灌模式,分別從點、線、面三個控制單元考量稻田灌溉與排水控制,通過不同單元組合與設計,有針對性地提升了不同稻田灌區退水利用效率。

荒灘變濕地,築構生態防線

針對流域農田退水末端河岸緩衝帶濕地植被退化、氮磷截留功能羸弱和河岸帶退水無序等問題,課題組通過“溝渠-緩衝塘-濕地-水域”生態格局設計,在濕地分佈調查基礎上,類比自然濕地群落與自組織演替過程,形成了以濕地類型精准區劃為基礎的擬自然群落修復科技體系,使濕地混合群落生物量提高30%以上,生物多樣性指數新增了0.12,退水經過濕地後氨氮和總磷負荷削减36%和44%以上。通過核算濕地組織面積的氮、磷削减能力閾值(mg/m2),確定濕地氮磷安全負荷區間,確定了退水入濕閘門控制方法,解决了濕地缺水問題,獲得了濕地修復與氮磷截留雙增益,實現了濕地排水水質氨氮、總磷分別控制在1.5mg/L、0.3mg/L以下的流域水質管理目標。

全民齊動員,流域清潔化

課題組以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方案為導向,以稻田及坡崗地源頭氮磷流失控制為覈心,以新型灌排溝渠體系建設為紐帶,以河岸帶匯流安全入河控制為保障,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30餘平方公里的覈心示範區開展了4大科技模式的工程化示範,並在120平方公里示範區開展了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與農民的技術培訓與重點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示範推廣效果。經協力廠商評估,覈心示範區稻田氮磷肥投入量降低15%以上,灌區退水回灌率達到30%,氨氮和總磷流失量平均减少76%和36%以上,單產平均新增5%以上;坡崗地小流域的徑流匯流及再利用率達到90%,旱改水的稻田種植效益成倍提高,化肥减量15%以上;濕地示範工程控制農田面積約25平方公里,氨氮和總磷負荷削减36%和44%以上,退水入河氨氮和總磷濃度降低到0.5mg/L左右和0.22mg/L以下,實現了退水安全入河。

(本文由“松幹流域糧食主產區農田面源污染全過程控制科技集成及綜合示範”課題組供稿)

資料標籤: 農業 三農 時政
本文標題: “十二五”水專項課題為農田面源污染防治提供全過程控制科技與落地方案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8416016156336
相关資料
兩代超分子“跨國結婚”防治阿爾茨海默症
科技日報訊日前,南開大學郭東昇課題組與德國明斯特大學巴特·揚·拉沃教授合作,讓兩代蛋白超分子“跨國結婚”,獲得了一種全新共組裝體,在抑制神經蛋白纖維化方面療效顯著。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化學》上,也為防治阿爾茨海默症等神經退行
標籤: 阿爾茨海默 科普
人類首次洞察火星“內心”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官網11月26日報導,北京时間11月27日淩晨3時54分,該機构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結束了為期6個月的旅程,航行4.84億公里,成功著陸於火星赤道以北平坦廣闊的艾利希平原上,成為人類派出的第一個傾聽火星“內心”的使者。
標籤: 火星衛星 火星大氣 火星探測器 科技新聞
我國發佈首個AI陣列式探地雷達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從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三院35所獲悉,該所27日發佈了新型探地雷達“鷹眼-A”。這是我國首個全陣列式三維體制的探地雷達,標誌著我國無損探地科技完成了從“二維”到“三維”的跨越;同時該產品實現了人工智慧科技在地下异常
標籤: 探地雷達 雷達
一周國際科技要聞(11月19日—11月25日)
之前沒有這樣的飛機飛行過,一般飛機都採用帶有活動部件的發動機。這使得製造更安靜、機械更簡單且不產生燃燒排放的飛機成為可能。測速顯示,其中至少一顆恒星的轉速,足以使之在發生超新星爆發時發射出持久的伽馬射線暴。該研究或為人類尋找銀河系伽馬射線暴
標籤: 科學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