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動靜脈為何畸形?我研究人員首次闡釋其自然病史

脊髓動靜脈畸形是一類易發於青壯年人群的先天性血管疾病。然而,病變的異質性和罕見性限制了脊髓動靜脈畸形的臨床研究,其自然病史始終未能明確。髓周動靜脈瘺的發病年齡最晚,約27歲。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全面闡釋了脊髓動靜脈畸形的自然病史,在該疾病臨床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科技日報訊(實習記者代小佩通訊員王蕾)日前,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張鴻祺教授團隊在神經學科頂級期刊《BRAIN》雜誌上發表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全面闡釋了脊髓動靜脈畸形這一疾病的自然病史,顯示了脊髓動靜脈畸形是一類自然病史惡劣、急需臨床干預的疾病。

脊髓動靜脈畸形是一類易發於青壯年人群的先天性血管疾病。可由出血、靜脈高壓、盜血以及占位等病理生理機制造成患者嚴重殘疾,是現時神經外科最富有挑戰的疾病之一。據文獻,其治療併發症發生率可高達25%,需要臨床醫師在充分理解自然病史的前提下製定更加合理的臨床治療策略。然而,病變的異質性和罕見性限制了脊髓動靜脈畸形的臨床研究,其自然病史始終未能明確。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淩鋒教授和張鴻祺教授多年來致力於脊髓血管畸形的外科與介入治療,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脊髓血管疾病病例資料庫。研究團隊分析了2007年1月—2017年12月入院治療的466例脊髓動靜脈畸形病例資料,尤其是未治療的數據。

研究發現,該疾病多在青壯年發病,平均發病年齡約25歲。其中體節性病變的發病年齡最早,約22歲。髓周動靜脈瘺的發病年齡最晚,約27歲。急性起病(脊髓出血)是主要發病管道,位於C3-C5的病變更易出血起病。出血起病的病例中,有明確誘因的超過了20%,這些誘因中將近70%為新增胸腹腔壓力的事件(如劇烈運動、便秘、懷孕生產等)。

據研究,超過70%的出血病例可在發病2個月內出現顯著的自行緩解,而慢性起病患者極少自行緩解。研究團隊通過計算發現脊髓動靜脈畸形自然病史惡劣,一旦發病,脊髓功能整體加重風險、逐漸加重風險及突發加重(脊髓出血)風險分別高達30%/年,17.7%/年以及9.9%/年,研究同時發現脊髓功能障礙的突發或逐漸加重風險的高峰均位於發病近期,之後隨觀察時間延長而逐漸遞減。

在經過介入或者顯微手術幹預後,患者脊髓功能障礙加重風險整體下降至每年8.4%,其中被完全閉塞的病例的脊髓功能障礙加重風險較病變部分閉塞的病例更低(3.7%/年VS 11.5%/年)。這一結果充分論證了該疾病需要進行早期的外科干預。

對於出血起病的患者,此前學者多主張對這類病人進行保守治療,待水腫消退後再進行外科干預。但本研究發現中胸段病變、高齡以及原發損傷較重患者不易自行緩解,囙此建議這類患者採取更為積極的治療管道以爭取更理想的臨床預後。

研究者指出,由於存在較高的再出血風險,囙此自行緩解的病例雖無需急診手術治療,但建議盡早行脊髓DSA,明確並栓塞出血危險結構以降低再出血風險。此外,慢性起病往往意味著靜脈高壓、盜血或壓迫等病理生理過程達到失代償狀態,其症狀進行性加重的風險較高,囙此對於這類患者需要根據病變血管構築儘早進行外科干預。

病變結構相對簡單的髓周動靜脈瘺多是因脊髓靜脈高壓起病,往往具有更高的進行性功能障礙加重風險,囙此需要早期干預。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全面闡釋了脊髓動靜脈畸形的自然病史,在該疾病臨床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研究明確了不同臨床風險各自的影響因素,使臨床醫師可有針對性地採取更加恰當的干預策略,將有助於改善脊髓動靜脈畸形患者的整體預後。

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博士研究生於嘉興、洪韜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張鴻祺教授、洪韜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資料標籤: 脊髓 健康
本文標題: 脊髓動靜脈為何畸形?我研究人員首次闡釋其自然病史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8414420891019
相关資料
超冷鋰原子實驗證實,經典對稱性規則不適用於量子系統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在動態演化中證明了對稱性,這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一個系統的內在機制。然而,在量子物理學中,對稱性並不總能得到。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海德堡大學量子動力學中心研究人員通過超冷鋰原子實驗,首次證明
標籤: 原子 量子 科學 量子力學 物理 科普
僅三個原子厚!最薄光學裝置問世
科技日報紐約8月13日電據最新一期《自然·納米技術》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最薄的光學裝置——一種只有3個原子厚的波導。此項研究成果可將現有光學器件的尺寸縮小幾個數量級,或帶來更高密度、更高容量的光子晶片。蝕刻到晶體中的納米孔允許一些光
標籤: 原子 光學 科學 波導 晶體 科普
來點光照,水稻對稻瘟病菌免疫力就能提高
13日,筆者從南京農業大學張正光課題組獲悉,研究人員發現有些水稻品種在光照較弱時,稻瘟病發病嚴重,而光照强時,則發病弱。這與水稻體內一種名為LHCB5的基因有關。研究人員介紹,在光照條件下,LHCB5響應稻瘟病菌的侵染,發生磷酸化,加速向葉
標籤: 水稻 葉綠體 水稻稻瘟病 水稻品種
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科技日報合肥8月13日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日前在國際
標籤: 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