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吸積物理影像“最後一塊拼圖”完成

科技日報訊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團隊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觀測到類星體核區為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提供吸積燃料的快速內流氣體,完成了黑洞吸積物理影像的“最後一塊拼圖”。該成果於9月5日發表在《自然》上。但吸積盤如何不斷獲得物質供應的機理尚不明確。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付毅飛)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團隊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觀測到類星體核區為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提供吸積燃料的快速內流氣體,完成了黑洞吸積物理影像的“最後一塊拼圖”。該成果於9月5日發表在《自然》上。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南極天文學研究室副研究員薑鵬介紹,各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它們以超强引力高速吞噬周圍星際物質,部分物質在被吞噬前轉化為能量釋放出來,可以產生超過整個星系的亮度,形成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類星體。但吸積盤如何不斷獲得物質供應的機理尚不明確。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物質供應,黑洞會很快將附近物質消耗殆盡,類星體就不再發光。這一供應過程遠離發光中心,難以被天文望遠鏡觀測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南極天文學團隊及其合作者完成了這一現象的解密。研究者們在8個明亮的類星體的光譜中觀測到了氫、氦元素激發態吸收線,這些吸收線除了宇宙膨脹導致的紅移外,還由於多普勒效應產生了額外的紅移。團隊帶頭人周宏岩教授解釋:“類星體光譜中的吸收線是由處於類星體和地球之間的物質造成的。吸收線的都卜勒紅移表明物質在遠離我們,這就意味著物質在接近類星體中心。”

研究團隊根據都卜勒紅移的大小計算出來的物質內流速度高達5000千米每秒。進一步計算可以知道黑洞完成這一“吞吃”過程需要幾百年,這期間類星體也可以持續閃耀。

團隊中的孫鹿鳴博士介紹:“本工作最大的創新之處是利用了宇宙中常見的氫和氦原子特定狀態下產生的紅移吸收線,同時得到物質運動速度和物質到類星體的距離這兩個資訊。”

本文標題: 黑洞吸積物理影像“最後一塊拼圖”完成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8414275059564
相关資料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形式光波
科技日報北京9月4日電基於英國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詹姆斯·麥克斯韋的開創性工作,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種以前不為人知的光波——季亞科諾夫—福格特波。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日報導,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分析了以
標籤: 科學 晶體 科普
研究人員揭示超級增强子動態甲基化調控轉錄異質性
研究人員選擇了Sox2和miR290-295的超級增强子作為研究對象。而且由於Sox2和miR290的表達位置不同,在MIR290-SE-TG小鼠中滋養層的miR290超級增强子甲基化也是異質性的。該研究系統第一次實时在單細胞和單染色體水准
標籤: 甲基 異質性 動態 科學 科普 調控
研究人員揭示唐氏綜合征兒童白血病前期轉化為白血病的機制
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系統癌症,表現為骨髓、血液以及其他組織被無限增殖的不成熟的造血細胞浸潤,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ML是兒童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癌症,而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兒童ML的發病率是正常兒童的150倍。30%的唐氏綜合征兒童造血幹細胞中轉錄因數G
標籤: 白血病 兒童白血病 科學 癌症 科普
RNA“插手”後,防禦病毒不再依賴免疫系統
近日,《科學》雜誌線上發表了曹雪濤團隊的重大成果,他們首次提出並證實新型錶觀代謝抗病毒機制。曹雪濤表示,這表明,產生干擾素一定不是唯一的抗病毒途徑,可能存在其他的非經典的抗病毒路徑,甚至是不依賴於免疫系統的抗病毒模式。代謝系統和免疫系統不再
標籤: 甲基化 細胞免疫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