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科技讓早籼稻不再難吃

科技日報長沙10月24日電早籼稻不好吃,“蝦後稻”種植農戶更為重視“蝦”,都已不是新聞。不過,24日,記者從湖南農業大學獲悉一個好消息,該校陳光輝教授團隊,依託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專用水稻適宜品種篩選及其標準化生產科技”,研發出了“早專晚優”“蝦後稻”兩項全程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能有效解決上述兩大問題。

科技日報長沙10月24日電(記者俞慧友通訊員肖志芳)早籼稻不好吃,“蝦後稻”種植農戶更為重視“蝦”,都已不是新聞。不過,24日,記者從湖南農業大學獲悉一個好消息,該校陳光輝教授團隊,依託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專用水稻適宜品種篩選及其標準化生產科技”,研發出了“早專晚優”“蝦後稻”兩項全程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能有效解決上述兩大問題。項目通過了湖南省水稻產業體系和水稻產業指導組現場評議,專家認為,該科技有望為南方稻米產業供給性結構優化、品質提升、節本增效和綠色高產高效提供支撐。

“早專晚優”全程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主要創新集成了品種選配、種子優處、病蟲綜防、節肥抗倒等關鍵技術,有效解決了雙季稻生產中存在的早籼稻食味品質較差、直接食用價值低、市場應用前景小、晚稻適應品種少、產量和品質難保證等技術難題。與傳統雙季稻生產相較,畝平可减少水稻種子用量2公斤以上、减少除草劑使用量2/3以上、减少化肥使用量1/3以上,同時畝增稻穀8公斤,每畝實現節本增效500元左右。早籼稻加工成鮮濕米粉,不僅提升了其食用價值,還能每畝新增產值2000元左右。

“蝦後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則破解了稻蝦綜合種養田內農民“重蝦輕稻”的難題。這一“蝦後稻”機插生產科技,與原有的直播相比,可實現畝平减少雜交水稻種子用量1公斤左右、减少除草劑使用量2/3以上、减少農藥使用量1/2以上,同時延長小龍蝦收穫上市時間15—20天左右。計算下來,每畝可增產稻穀50公斤以上、增小龍蝦上市產量20—25公斤,折合畝均新增純收入1200元以上。

資料標籤: 農業 三農 農資 種植業
本文標題: 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科技讓早籼稻不再難吃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8414059232935
相关資料
我學者發現肝臟腫瘤逃脫自然殺傷細胞免疫監視的新機制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學院魏海明教授和田志剛教授課題組與其合作者合作,發現肝癌中浸潤的NK細胞線粒體發生斷裂,自身其抗腫瘤功能遺失。研究成果10月21日線上發表於《自然·免疫》雜誌。這項究揭示了一種腫瘤免疫逃逸的新機制,為基於
標籤: 腫瘤 線粒體 自然殺傷細胞 細胞免疫 腫瘤免疫 健康
首個無人集羣智慧單元發佈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21日從中國電科獲悉,該集團20日在烏鎮發佈了全球首個用於無人集群系統的智慧單元。該產品具備飛行控制、任務規劃、智慧決策、動態組網四大功能,用AI為無人系統裝上大腦。中國電科憑藉領先的無人集羣智慧單元科技,一直
標籤: 無人機 交通 集羣科技
看看!這些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到底有哪些“黑科技”?
20日,15項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在第六届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佈,這些成果有望為人類生活、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變革賦予強大動力,也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更富有想像力的數位未來。
標籤: 科技 人工智慧 大數據 云計算 晶片
植入納米天線,人類或能夜間視物
自然界存在眾多光線,能被人眼感受到的可見光只占很小一部分,比如人類就看不到紅外光。但最近的一項研究或許能讓人類具有紅外光感知能力。該研究成果已線上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細胞》上。
標籤: 納米 科學 動物 可見光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