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播四十天,小麥也能確保高產

7月12日,科技日報記者在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曹甸鎮顧家村瞭解到,今年這裡種植的揚麥23,儘管比其他品種遲播40天,夏收實收畝產卻達到530公斤,比全省小麥平均畝產高130公斤。遲播40天的小麥,為何能確保小麥高產?

7月12日,科技日報記者在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曹甸鎮顧家村瞭解到,今年這裡種植的揚麥23,儘管比其他品種遲播40天,夏收實收畝產卻達到530公斤,比全省小麥平均畝產高130公斤。

遲播40天的小麥,為何能確保小麥高產?

農業農村部長江中下游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江蘇裏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德榮說,以“兩端快速發育”策略為覈心的聚合育種科技體系,先後育成優質中筋小麥揚麥16和强筋小麥揚麥23,實現了遲播背景下優質小麥的高產穩產。”

多學科聯合攻關,育成耐遲播早熟高產新品種

長江中下游麥區是我國最大的稻麥輪作區,稻麥總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該區域水稻種植模式發生調整,由秈稻改種粳稻,雖然提高了稻米產量和品質,但粳稻偏遲熟,導致小麥播期延后,遲播15天以上面積達40%。

高德榮說,遲播造成小麥冬前生長嚴重不足和灌漿期縮短,產量下降,一般減產50—60公斤/畝,嚴重遲播田塊減產超過30%,還導致赤黴病重發、頻發。同時,由於規模化生產程度提高後烘乾晾曬條件不足,常引發小麥黴變和赤黴毒素二次污染,嚴重威脅糧食和食品安全。

如何解决遲播後短生長期內獲得高產這一世界性難題?

高德榮說:“生產上迫切需要耐遲播、抗赤黴病、早熟的小麥品種。1992年開始,我們成立由生物基因工程、遺傳育種、作物栽培等領域專家組成的攻關組,首創以‘兩端快速發育’策略為覈心的聚合育種科技體系,率先將籽粒快速灌漿脫水性狀選擇用於小麥育種,解决遲播、早熟與高產結合的技術難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順和介紹,攻關組採用大群體目標性狀優先選擇方法篩選創制前期生長快、灌漿快和早熟種質,利用前端快速生長和後端快速灌漿彌補生長期縮短對產量的不利效應,研發高效鑒定科技,系統開展灌漿脫水性狀遺傳改良,確定以每穗結實粒數、籽粒硬度和沉澱值、抗侵染、抗擴展作為產量、品質和赤黴病抗性的覈心選擇因數,創造主要性狀充分表達的時空條件,構建“耐遲播早熟+高產優質多抗”性狀聚合育種科技體系。

在這個基礎上,攻關組在國際上首次開展快速灌漿、脫水的生理遺傳基礎研究,解析了籽粒快速灌漿、脫水的生理基礎,發掘了控制籽粒快速灌漿、脫水的QTLs和抗赤黴病新基因位點,為耐遲播早熟、抗病品種選育提供了基因資源和科技支撐,終於育成小麥新品種揚麥16和揚麥23,填補了生產上耐遲播早熟高產抗赤黴病品種空白,研究成果整體達國際領先水準。

良種良法結合,構建“種—糧—技”一體化推廣模式

在程順和看來,揚麥23能迅速大面積推廣,離不開揚麥育種創新團隊研製並推廣的品質調优高產栽培技術和遲播應對科技,還有“種—糧—技”一體化的推廣模式。

“我們在配套科技的支撐和保障下,充分發揮早發、穗大、粒重的優勢,既能實現大面積實現畝產500公斤以上的高產,又能確保品質優良。遲播條件下的‘三補三促’高產栽培模式,提質補晚、增密補晚、調肥補晚,通過品種和遲播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保障遲播30天實現大面積畝產400公斤以上。”高德榮說。

記者瞭解到,在揚麥23育成初期,揚麥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就開展了提純復壯工作,以原、良種繁育基地為品種和科技的展示視窗,組織農技推廣人員和種植大戶觀摩,促進品種和科技的迅速推廣。以供種為抓手,促成農場或種植大戶與糧食購銷部門、麵粉加工企業簽訂優質優價契约,開展訂單生產,並進行技術指導,構建“種—糧—技”一體化推廣模式。

良種良法結合使品種迅速得到大面積推廣,為實現稻麥雙增產奠定了基礎,為國家和區域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現時,揚麥16、揚麥23已累計推廣11162.6萬畝,實現經濟效益達65.12億元,有效推動了地區農業的高效發展,形成優質品種的種植規模效應。

(科技日報揚州7月12日電)

資料標籤: 小麥 農業 三農 種植業
本文標題: 遲播四十天,小麥也能確保高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8413074156699
相关資料
清除癌細胞的“誘餌”
在這種情況下,現有的免疫藥物也無法充分殺滅癌細胞,免疫療法的有效性受到限制。研究人員所指的“修改”患者,實際上是通過人工管道去掉血液中由癌細胞分泌的誘餌蛋白。
標籤: 癌細胞 癌症 藥品
雜交制種實現“一步法”
相關研究論文北京时間7月9日零時線上發表於《分子植物》。分揀的不育系用於雜交種制種生產的母本,保持系種子用於下一個生產年份的保持系與不育系生產。用這種技術育成新品種後,在進行制種時不再需要人工或機械去雄,可以實現“一步法”制種,降低了生產成
標籤:
“晶片上的膜”有望加速新冠肺炎藥物篩選
科技日報北京7月9日電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科研人員和美國科學家攜手,開發出一種可以模仿人類細胞膜的“晶片上的膜”,它可以連續監測藥物和感染因數與人體細胞的相互作用,有望加快新冠肺炎候選藥物篩選工作的進度。
標籤: 細胞膜 肺炎 科學 晶片 科普 科技新聞
機器學習誕生新型“研究員”
科技日報北京7月9日電你印象中的“機器人研究員”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輔助型機器人,但現在,一種汽車裝配線上常見的機器人在經過機器學習改造後,已經可以在化學實驗室內和人類一起工作。在給它一個需要檢驗的假設之後,這種與算灋相連的“機器人研究員”甚
標籤: 機器人 機器學習 研究員 人工智慧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