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促成了人腦的進化?

有人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切成片,想搞清天才為什麼聰明,卻沒發現異樣。這說明,普通人和天才的大腦一樣,至少在器質上一樣。但我們並不知道,人類大腦何時、為什麼會變得如此聰明?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叫ASPM的基因,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影響大腦灰質的生長。

有人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切成片,想搞清天才為什麼聰明,卻沒發現異樣。這說明,普通人和天才的大腦一樣,至少在器質上一樣。但我們並不知道,人類大腦何時、為什麼會變得如此聰明?

最近一比特兒科醫生在雪貂身上找到了關於這個問題的些許線索:一個簡單基因的突變,讓我們有了特別皺巴的大腦皮層。論文發表在4月11日的《自然》雜誌上。

一個基因的突變讓我們與眾不同?

大腦分灰質和白質。內芯白,表面灰。吃過豬腦花的人知道,大腦是皺皺巴巴的。人類的大腦特別皺,表面積比近親黑猩猩高出3倍。所以人類把黑猩猩關進了籠子,而非相反。而最近,導致人類大腦特別皺的一項基因被找到了。

克裏斯托弗·沃爾什是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研究員,他的實驗室前幾年關注胚胎大腦的病變:大腦在成型時有時會出錯,導致大腦皮層即灰質較少。使得患兒的頭部比正常情况小。小頭畸形有遺傳根源,前兩年肆虐的寨卡病毒也會造成小頭症。

以前,科學家利用小鼠做模型,研究小頭症。但小鼠大腦比人類大腦小千倍,且缺乏人腦中豐富的幾種腦細胞。其大腦萎縮也不是很明顯。

沃爾什和同事們想到了一種新的實驗動物——雪貂,沃爾什說,雪貂是一種快速繁殖的更大的哺乳動物,也有更大的大腦皮層,皺皺巴巴,與人類相似。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叫ASPM的基因,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影響大腦灰質的生長。在小頭症案例中,ASPM的滅活使得人類大腦的體積减少了50%,與黑猩猩的大腦相當。

於是通過滅活ASPM基因,研究人員創造出了第一隻神經系統突變的雪貂。這種被修改了基因的雪貂大腦比正常雪貂的大腦小很多,腦重量少了40%。

從雪貂模型中研究人員發現,小頭症缺陷與一種叫ORG的膠質細胞有關。ORG是由幹細胞變來的。沃爾什的論文指出:ASPM調節幹細胞和ORG之間的轉換時間,從而影響到後續各種神經細胞的比例。總之,調節ASPM可以改變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數量,或許就是因為人類的ASPM基因發生了突變才讓我們有了與眾不同的大腦。

灰質越多越文明?

如果將哺乳動物的大腦一字排開,很容易發現人類與其它物種的區別——灰質特別發達(表層皺褶最深)。大象是為數不多的腦子比人大的生物,象腦比人腦重3倍;但是人類的灰質神經元細胞有160億個,是大象的3倍。

在雪貂身上的發現讓我們不禁聯想到,現代人與古代類人猿,還有一些原始人的區別,或許ASPM基因是關鍵。大腦皮層因為ASPM基因的變異而顯著增加,也許是幾萬年來人類加速進步的基礎。

這並非誇大灰質的地位。儘管科學家仍未揭開所有奧秘,但讓人類脫離蒙昧的那些能力,無疑與灰質緊密相關。

比如今年一項研究發現,大腦的頂葉和顳葉交匯處的灰質多少,與一個人換位思考的能力有關。表現更無私的那些人,在這一部位有更多的灰質。而很多古人類學家認為,生物學上的利他主義本能,是現代智人傾向於團體合作的基礎——這是否來源於灰質的新增呢?

再比如,與間歇性暴怒障礙(IED)患者相比,行為溫和的人在大腦額葉邊緣的灰質更多。IED指的是受外界刺激容易失控和訴諸暴力,患者並不喜歡或認同暴力,只是難以自控。過激舉動與大腦灰質的明顯關聯提示我們:抑制簡單本能,代之以更社會化、更理智的行動,以灰質增多為基礎。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體重正常者比起肥胖者,有更多的大腦灰質。一些肥胖症患者更難以控制本能,才會過量飲食。大腦灰質中涉及人類行為習慣的背側紋狀體部分,在兩者之間存在差异。

還有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放縱動物本能的行為,會减少某部分的大腦灰質(比如沉迷遊戲、酗酒);文明和自製的行為則新增大腦灰質(比如練習冥想、學習外語)。

隨著人的成熟,灰質密度會新增。而且,女性的腦體積雖然較男性小9%,但灰質密度比男性高,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女性的認知表現更好。

什麼讓腦容量快速增大?

如果ASPM基因突變奠定了一切文明的基礎,這個突變是何時開始的呢?沃爾什傾向於認為,ASPM的突變讓我們超越了幾十萬年前與我們分道揚鑣的親戚——尼安德特人。

但很遺憾,還沒有證據能證明沃爾什的猜想。研究古人類大腦演化的權威、哥倫比亞大學的拉爾夫·霍洛威指出,最近400萬年內,人的腦容量一直在新增,從不足400毫升新增到今天的1400毫升。第一次飛躍在東非的早期智人頭顱標本中可以看到。而人的大腦從800毫升至1500毫升期間,身體尺寸沒有任何明顯變化。

霍洛威認為,尼安德特人的顱骨與最近的智人相比,沒什麼特別,腦容量還稍大一些。

至於大腦灰質因為什麼急劇增加?現在還只有一些猜想。有假說認為,烹飪食物可能是推動神經元數量增長的原動力,或者生活在水濱的人類轉以魚類和貝類為食,提供了大腦發育的必要營養。

還有一種假說認為:環境和食物資源的變化青睞更聰明的大腦,這種變遷或許來自氣候變化,或許是因為人類遷徙到遠離赤道的地區;也有可能是人類遷徙到寄生蟲較少的地區,讓更多能量從免疫系統轉向大腦。

還有一派學者在分析各地化石數量和腦容量的聯系後認為,大腦的發達是因為人口密度新增,社會關係變得複雜,使更聰明和善於社交的人,有更大的幾率留下後代。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人類大腦為何快速增大——這種競爭一代比一代激烈。

霍洛威認為,社會競爭假說聽起來非常有道理,但證實這類假說的難度在於,幾百萬年的人腦演化歷史,只有二十幾個顱骨標本為證。我們看不到早期人類的大腦。迄今發現最古老的腦組織,來自一顆6000年前的佛羅里達的頭顱。

(本文部分資料由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提供)

資料標籤: 科學 雪貂 科普
本文標題: 它促成了人腦的進化?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8161271792508
相关資料
為了證明我們不孤獨
羅素說,科學家的信仰基於證據,而非直覺。所以,你相信宇宙中還有第二個地球,這還不够,咱得把它翻出來。研究證明,此類行星在宇宙歷史中某一時刻曾有近10億個。TESS職業生涯開啟後,行星普查數量將激增。銀河屢變星霜,世間科技更迭,我們的脚步不會
標籤: 科學
首個中子科學平臺,交出三年“成績單”
要研究這些問題,就必須借助能揭示原子、分子運動狀態的“中子散射科技”。2015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子物理與化學研究所研製出國內首個投入科學研究和工程應用的中子科學平臺,成為研究物質結構及其動力學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標籤: 科學 科普
天然元素從哪來,宇宙熔爐無所不能
近日,天文學家將目光對準仙后座A和蟹狀星雲這兩個著名的超新星遺跡,發現宇宙中磷的數量遠低於我們的想像。磷元素多形成於超新星爆發,是許多重要生命活動的必要元素。這項研究讓天文學家對尋找外星生命有了新看法,也讓人們再次體會到近在身旁的元素與遙遠
標籤: 超新星 中子星 天文 恒星演化 恒星形成
人工智慧的三次發展高潮
人工智慧是在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首先提出的。該會議確定了人工智慧的目標是“實現能够像人類一樣利用知識去解决問題的機器”。雖然,這個夢想很快被一系列未果的嘗試所擊碎,但卻開啟了人工智慧漫長而曲折的研究歷程。人工智慧的第一次高潮始於上世紀5
標籤: 人工智慧 神經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