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為什麼能够抵禦炎熱和寒冷的環境?

深秋至隆冬季節,大風降溫後,人們就開始穿上保暖厚重的衣服,並喜愛在溫暖的室內度過寒冷。反之到了炎熱的夏季,人們就會著裝清凉,吹空調吃冷飲。這些都是人們通過主動的行為調節適應不同溫度的環境,那人體是怎樣抵禦炎熱和寒冷的環境?相反,在炎熱環境下,人體則需要通過新增散熱、减少產熱維持體溫相對穩定。

深秋至隆冬季節,大風降溫後,人們就開始穿上保暖厚重的衣服,並喜愛在溫暖的室內度過寒冷。反之到了炎熱的夏季,人們就會著裝清凉,吹空調吃冷飲。這些都是人們通過主動的行為調節適應不同溫度的環境,那人體是怎樣抵禦炎熱和寒冷的環境?

其實,人體內部還具有自動的生理性調節,比如寒風吹來時人們就會凍得發抖,而遇到炎熱的夏季,就會汗水直流。人是恒溫動物,雖然因為性別、年齡、活動强度、疾病等原因,體溫有一定程度的波動,但總體上體溫相對穩定,這是因為人體能够調節產熱量和散熱量,使兩者保持相對平衡。比如,在寒冷環境下,人體需要及時新增產熱,减少散熱來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相反,在炎熱環境下,人體則需要通過新增散熱、减少產熱維持體溫相對穩定。

溫度感受器用以感受體內外溫度的變化,分為冷覺感受器和溫覺感受器。若在寒冷環境下,體內的冷覺感受器感受到外部溫度變化後就會變得興奮,並將這種興奮通過傳入神經傳導至下丘腦,下丘腦內部的體溫調節中樞也會興奮起來,將應對寒冷的資訊通過傳出神經傳導出去,到達控制體內產熱的相關部位,快速反應起來。比如“打哆嗦”就是產熱的重要結構“骨骼肌”不自主戰慄,新增產熱。另外,甲狀腺和腎上腺也會感受到“命令”,分泌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素增多,這兩種激素作用於細胞,促進細胞新陳代謝,也使得產熱新增。除此之外,機體還需要减少散熱。皮膚是主要的散熱器官,而皮膚的散熱機制主要是血管運動和汗腺活動。於是,在寒冷時人體皮膚內的血管收縮,使血流量减小。同時皮膚出現“雞皮疙瘩”,這是皮膚內部的立毛肌收縮所導致的,皮膚上的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防止蒸發帶走熱量,從而散熱量减小。通過以上多個系統參與人體調節,使我們在寒冷時身體也能保持適宜的體溫。

圖片江建敏拍攝

圖片王曉宏繪製

當人體在高溫環境中、從事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時會引起溫覺感受器興奮,由傳入神經將興奮傳至下丘腦,下丘腦感受到資訊後會發出“新增散熱”的資訊給皮膚,於是皮膚血管舒張、新增血流量,汗腺大量分泌汗液,隨著汗水不斷蒸發,帶走大量的熱。

如果人們長期在炎熱或寒冷的環境下生活或工作,只依靠生理性來調節溫度是不够的。常年在熱帶地區生活或在高溫下工作的人易患熱射病,而長期在極寒條件下生活的人也容易出現昏迷現象。這些都說明了人體的體溫調節是有限度的,需要通過行為調節來輔助調節體溫。

除此之外,在流感病毒等病原體進入人體後,引起人體發熱、體溫升高,這時候需要快速地通過行為調節來降溫嗎?其實,人體發熱時白細胞會增多,抗體生成加快,肝的解毒能力也會增强,因而使機體的抵抗力也有所提高,可以說一定程度的發熱是機體對疾病的生理性防禦反應。所以,當人體發熱時可以先不急於吃藥降溫,可以通過溫水或酒精擦拭身體,减少衣物和被褥的厚度進行物理降溫。但是當一般兒童的體溫高於38.5℃時,則需要服用降溫藥物,防止腦部等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因為長期或高溫發熱會使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甚至導致許多細胞代謝异常,大量死亡。當體溫升高到43℃時,不採取有效措施降低體溫,將會危及生命,這時需要藥物和物理降溫結合使用。

資料標籤: 體溫
本文標題: 人體為什麼能够抵禦炎熱和寒冷的環境?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8160644443130
相关資料
港珠澳大橋背後的科技創新元素
港珠澳大橋收費站。2015年英國《衛報》將港珠澳大橋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橋通車前夕,記者再次踏上這座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探訪奇迹背後的科技創新元素。
標籤: 港珠澳大橋
墨魚皮膚變色反應其知覺狀態變化
科技日報北京11月4日電德國科學家近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了對成千上萬個墨魚皮膚色素細胞擴張狀態的實时量化結果。這些發現新增了人類對墨魚知覺狀態與生理變化之間關聯性的理解。跟踪這些色素細胞的擴張狀態,可以定量描述墨魚的實时知覺狀態,其甚
標籤: 烏賊 科學
蓋亞望遠鏡數據揭秘銀河系成因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日電據英國《自然》雜誌1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通過蓋亞望遠鏡發佈的數據,確定了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形成原因——大約100億年前,銀河系與另一個星系碰撞,導致銀河系銀暈內充滿了恒星,並且使銀盤增厚,而這個相撞的
標籤: 銀河系 望遠鏡 天文 銀河系中心
小腦中的細胞擁有不同的代謝需求
近日,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細胞的代謝需求並不一致。“敲除”一種調節線粒體的酶會使小鼠的小腦發育比其他大腦區域更加受到抑制。
標籤: 科學 線粒體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