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他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搶出四天時間

曾參與北斗組網、嫦娥一號等50多次國內外衛星發射任務,擔任長征七號火箭首飛、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以及長征五號複飛發射任務01指揮員。7月23日中午,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就此開啟新篇章。

受訪者供圖

人物檔案

王光義,1999年7月本科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自動控制系,現任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發射部副部長兼高級工程師(正高);長征七號與長征五號兩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01指揮員,主要負責火箭測試發射的統籌謀劃、指揮決策和科技總體工作。曾參與北斗組網、嫦娥一號等50多次國內外衛星發射任務,擔任長征七號火箭首飛、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以及長征五號複飛發射任務01指揮員。

7月23日中午,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就此開啟新篇章。

確認火箭發射成功後,01指揮員王光義也徹底放下心來。

這已經是王光義第四次擔任01指揮員。在他看來,這次任務過程曲折,好在結局圓滿。表達激動的一種管道,是寫詩。王光義一口氣寫了四首。

“胖五再征送熒惑,一飛沖天把勝奪;獨自遠行億萬裏,待到功成報祖國。”這是他的期待。“問天路上向天問,勇攀高峰航太人;攻堅克難創奇跡,長五遙四踏星辰。”這是他的感慨。

在電視直播中,觀眾能看到的01指揮員,是倒數計時到0秒喊出“點火”的那個人。其實,為了準時點火發射,01指揮員需要在前期做大量工作。今年,已是王光義在航太發射系統工作的第21個年頭。

動腦動口不動手的“大管家”

和想像中的一板一眼不同,王光義健談且誠懇。王光義不掩飾自己的情緒,也不諱言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談到困難,他歎氣;談到成果,他也樂,語調揚上去。

01指揮員,是航太發射任務的大管家。王光義形容,這個崗位是“動腦動口不動手”,要進行大量的協調溝通。

航太發射任務涉及發射場系統、火箭系統、載荷系統和測控通信系統等多系統協同。當火箭到達發射場後,火箭的測試和發射,就由發射場系統來組織,01指揮員是測試發射過程中重要的覈心崗位。

火箭發射前15分鐘,所有口令都匯總到01指揮員處。王光義說,火箭發射有27個分系統,他主要關注其中11個分系統。分系統指揮員向他彙報每個系統的工作狀態,經過分析判斷後,他再下達下一步指令。

01指揮員前期要做大量工作,為的就是發射任務能够準時。然而,這次“天問一號”發射任務面臨的最大困難,恰恰就是“準時”。

由於前序任務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時間推遲,留給火星探測任務的準備時間也隨之縮短。兩次發射用的都是同一個火箭發射平臺,它會受到火箭發射時的衝擊,還會經受高溫燒蝕考驗,這都需要時間恢復。原本計畫用35天恢復火箭發射平臺,用48天進行測試和總裝,但這樣一來,“天問一號”的發射最早也得到7月27日,比最佳發射視窗7月23日晚4天。

錯過最佳發射視窗,意味著耗費更多燃料,也意味著少了應急處置的時間。

怎麼辦?王光義組織擬制了這次任務的準備工作計畫,對發射平臺的恢復計畫進行了研究,尋找流程中的短線和制約因素。一些工作可以並行,而一些工作必須串列,也就是完成A才能繼續完成B;找到工作安排不合理之處,就能適當加快進度。在這一過程中,01指揮員要提出建議,也要組織協調各系統人員實現這一建議。

王光義吃透流程後,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優化了射後恢復處理階段的工作,最終搶出了4天時間。

懂科技、顧大局,還有顆“大心臟”

在王光義看來,這次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任務,是“生死之戰”。

它萬眾矚目。而且,如有閃失,就會錯過26個月才開啟一次的火星探測時間視窗。

其實,火箭正式發射之前,在分系統匹配階段,也出現過各種問題。一次次開展資料分析和排查,一次次挖出隱患,一次次測試、彙報……

“這是上蒼對我的考驗。我要輕裝上陣,讓各級放心我的狀態,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王光義在自己的筆記中寫道。

01指揮員,是榮耀,是挑戰,更是責任。

經過什麼樣的歷練,才能當上01指揮員?

王光義坦言,自己其實是名“跨界選手”,他沒有擔任過分系統指揮員。在成為01指揮員前,王光義在組織指揮體系內工作,主要管的是計畫、協調和調度。

這是01指揮員需要的素養,但在科技層面,他還有所欠缺。

怎麼補短板?唯有學習。火箭研製組織在北京,於是,從2012年到2014年,發射場把工作人員分批派到研製組織,從方案認證到關鍵技術攻關,從初樣產品到試樣測試,他們全程跟崗學習。

王光義本科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學的是自動控制。對火箭動力系統相關知識,他幾乎是從零開始,從頭學起。

火箭研製組織給學習人員提供了辦公室和各類科技檔案。那段時間,他們基本上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但王光義並不覺得枯燥難熬。因為,學習的時光是奢侈而幸福的。

“那時有非常强烈的本領恐慌,要學的東西太多,還特別擔心組織突然把我叫回去,回去了,就沒這樣的學習時間和環境了。”王光義想抓住這次機會,為自己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向著01指揮員的目標進發。“擔任01指揮員是我們的終極夢想。”他說。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那次,王光義如願成為01指揮員。“火箭發射後,我興奮得一晚上都沒怎麼合眼。”

後來,有了新的挑戰,“胖五”來了。長征五號是我國科技最先進、系統最複雜、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2015年,王光義用休假時間,研究了一個多月長征五號液氫液氧發動機,為日後長征五號發射任務做準備。

01指揮員,不僅要會學習,懂科技,還要顧大局,能溝通。

“測試中絕大部分的問題是要靠01指揮員去協調解決。”比如,兩個系統可能爭搶資源和時間,如何一碗水端平,讓兩方都滿意同時不影響工作進度?“總之,得想辦法把事情做好了。靠智慧,靠情商,靠人格魅力……反正得處理妥當。”王光義笑著說,這個崗位,是對人綜合素質的全面檢驗。

對得起自己,對得起這份事業

王光義一直有記筆記的習慣。今天測試了什麼項目,出現了什麼問題,如何解决;明天要做什麼工作,哪項先做,哪項後做,給什麼保障條件……他全都寫得清清楚楚。“下一次再執行任務,看看上一次的筆記,就更清晰。”

除了一板一眼的工作記錄,王光義還會跟自己對話。他寫“個人自傳”,記錄工作感受,也寫詩。從大學到現在,寫了七萬多字。

其實,當年王光義進入航太系統,也有些戲劇性。1999年,他和另一個一起入職的同學,坐了40多個小時火車,從繁華的首都北京,到達西昌大凉山。

“一點心理准備都沒有。”眼前的荒凉、偏僻,給了王光義當頭一棒。那時網絡也不發達,在加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之前,王光義根本也沒想過查一查,西昌到底是個什麼地方。

但還是呆下來了。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情懷。在校期間,北京理工大學濃厚的科技報國氛圍一直感染著王光義,到了西昌,他們這些年輕人也學習了老一輩航太人的事蹟和精神。“要說苦,我們比他們已經好多了。”

幹航太,需要奉獻和犧牲。但投身其中,也能獲得別樣的使命感和成就感。王光義在西昌紮下根來。既然要幹,那就好好幹;只要幹好,就有更大的平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他說。

2013年,王光義調來海南文昌發射場,和在西昌的家人,開始了漫長的兩地分居。

火箭點火時,是閃耀的;但其他時候,發射塔架其實是孤寂的。隨著我國航太事業的發展,像王光義這樣的航太人,得到了更多曝光。他也曾經感慨,有發射任務時,舉國關注;沒有任務的時候,“我們就以大海為伴,以椰林為友”。

逐夢,是孤獨而偉大的。

“我也不求什麼出名,就是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這份事業。”王光義說。

資料標籤: 火箭 科技 航空航太
本文標題: 【科技人物】他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搶出四天時間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8156446334971
相关資料
為啥老外說中國話“不著調”?,基因差异可能影響聲調感知能力
現時全世界共有7000多種語言,多種多樣又各具特色的語言是如何進化發展至今的?除去地理及歷史原因,遺傳基因是否在語言發展過程中起作用?但是該假說爭議很大,現時仍缺乏直接證據。近期,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表明,DNA的細微差异會影響一
標籤: 科學 科普 等位基因
“人造太陽”的中國力量
作為我國核聚變領域第一座大科學工程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為我國核聚變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培養了人才隊伍。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畫重大工程安裝正式啟動。地球萬物生長所依賴的光和熱,源於太陽核聚變反應後釋放的能量。如果能够製造一個“
標籤: 核聚變 “人造太陽”計畫 原子能 中國軍情
圓夢!中國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臺
7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開啟了高品質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中國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臺,站在了我國用實際行動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第一梯隊”。此時,中國北斗一號系統則剛
標籤: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航空航太 衛星 中國軍情
影響深遠!疫情加速五大科技發展
現時,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各國累計確診人數已達1700萬,超過66萬人囙此喪生。這場規模罕見的大流行必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發展行程。報告特別認為,疫情將加速機器人、增材製造、物聯網、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等五大科技發展。報告介紹,疫情期間
標籤: 疫情 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