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位類似大白鯊,中國首次發現二點九億年前史前巨鯊

8月26日,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組織的研究人員對在山西陽泉地區發現的2.9億年前的瓣齒鯊化石的研究表明,瓣齒鯊已經具有了跨大洋的遷徙能力,並且它可能是游泳能力很强的頂級掠食者,而非原來認為的底棲食殼類。

◎本報記者陸成寬

8月26日,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組織的研究人員對在山西陽泉地區發現的2.9億年前的瓣齒鯊化石的研究表明,瓣齒鯊已經具有了跨大洋的遷徙能力,並且它可能是游泳能力很强的頂級掠食者,而非原來認為的底棲食殼類。

這是在中國首次發現的瓣齒鯊屬牙齒化石,大大擴展了瓣齒鯊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佈範圍,並為瓣齒鯊跨古特提斯洋遷徙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地質學報(英文版)》。

這個史前巨鯊的命名就有故事

瓣齒鯊在大的分類上屬於有頜類中的軟骨魚類,但它並不能被歸於現生軟骨魚類兩大支系板鰓類和全頭類中的任何一支,而是屬於更為原始的軟骨魚類——真軟骨頭類。這項研究中的瓣齒鯊化石被發現於山西陽泉地區太原組錢石灰岩層,時代為2.9億年前的二疊紀烏拉爾世。那時的陽泉是一片靠近赤道溫暖透光的淺海,非常適宜各類海洋生物生存。

“瓣齒鯊目是真軟骨頭類下的一個非常神秘的類群,現時僅有17個屬種被描述,而且大部分都是零散的牙齒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蓋志琨說,現時僅有兩件完整的瓣齒鯊目化石可以窺其全貌,一件是來自美國蒙大拿州貝蘭特希鯊,另一件是來自德國和英格蘭北部的賈納薩鯊,而瓣齒鯊則是最早發現並命名的瓣齒鯊類化石,最早由恐龍的命名者英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命名。

關於瓣齒鯊的名字還有一個事關生物分類學規則的有趣故事。早在1840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就根據英格蘭南德比郡的一塊牙齒碎片建立了該屬,並且將這件標本列為模式種,但其實該模式種在1837年就被瑞士著名古生物學家路易斯·阿加西命名。

“雖然路易斯·阿加西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古老的軟骨魚類屬於一個全新的分類單元,但由於命名的時間比歐文早,所以根據物種的國際命名法則,瓣齒鯊屬的模式種最終在生物二名法的基礎上保留了阿加西命名的模式種名以及歐文命名的屬名。”蓋志琨解釋道。

而我國的瓣齒鯊類的化石最早是由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鐘健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發現的,並命名為興國瓣齒魚,但這件標本在1978年經重新研究後,被重新劃歸到瓣齒鯊目的另一個大型屬種——巨櫛瓣齒鯊。

能够跨大洋遷徙的頂級掠食者

蓋志琨表示,此次在陽泉錢石灰岩中發現的7件瓣齒鯊牙齒化石經過對比研究確定為瓣齒鯊科瓣齒鯊屬中的俄亥俄瓣齒鯊,是真正的瓣齒鯊屬成員。“這次發現重繪了瓣齒鯊屬在全世界的化石分佈紀錄,揭示了瓣齒鯊極可能是一類善於游泳擴散的遠洋魚類,也對研究我國華北地區二疊紀海洋生物多樣性與分析訓示古環境有著重要意義。”蓋志琨說。

蓋志琨介紹,從牙齒的尺寸上來說,瓣齒鯊的牙齒大小與現生的大白鯊牙齒相仿,可以推測出瓣齒鯊是一類體長可達三米到五米之間的史前巨鯊。

由於軟骨魚類的身體大多難以保存,現時發現的瓣齒鯊化石均為零星的牙齒。化石保存散亂的狀態說明,瓣齒鯊可能如同今天的大部分鯊魚一樣,牙齒也是終身替換的,即失去的牙齒可以被新牙替換。

因為瓣齒鯊只發現過牙齒化石,學界長期以來對這種動物的完整形態都沒有一個準確認識。傳統觀點認為,它們是一種底棲的運動緩慢的食殼魚類,以底棲的腕足類、雙殼類等具殼生物為食。

蓋志琨表示,但從現有的牙齒化石來看,瓣齒鯊牙齒的獨特形態又表明,其可能是另一種生活管道:刃狀的牙齒邊緣上佈滿了大量的垂直細槽,同時也擁有著巨大的咬合面,這種牙齒形態或許更適合對獵物的肌肉組織進行撕咬。

“囙此,我們認為,瓣齒鯊的生態位可能類似於現代大白鯊,是古生代海洋裏的頂級掠食者。而瓣齒鯊在歐美以外的中國和日本發現,表明了它具有跨大洋遷徙能力,支持了瓣齒鯊極可能是一類游泳能力很强的捕食者。”蓋志琨總結道。

本文標題: 生態位類似大白鯊,中國首次發現二點九億年前史前巨鯊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8155192313881
相关資料
繞太陽旋轉速度最快小行星發現
科技日報北京8月25日電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科學家們在太陽系內新發現了一顆小行星2021PH27,其圍繞太陽旋轉一周僅需113個地球日,速度比太陽系內已知的任何一顆小行星都快。2021PH27的軌道週期是除水星外所有已知太陽系天體中最短
標籤: 小行星 太陽系 科學 水星 科技新聞
珊瑚與蟲黃藻這對親密伴侶,或被全球變暖“離間”
珊瑚礁生態系統是海洋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健康的造礁石珊瑚體內的蟲黃藻數量一般每平方釐米可達數百萬個。海水异常升溫會導致珊瑚與蟲黃藻共生關係的崩潰,進而造成珊瑚白化和死亡,而酸化會降低珊瑚
標籤: 珊瑚 共生關係 鹿角
潜藏地下的植物菌根網絡中,非宿主植物怎麼“加入群聊”
菌根通常指土壤中某些真菌與植物根的共生體。其主要作用是擴大根系吸收面積,新增對原根毛吸收範圍外的氮磷等元素的吸收能力,進而提高植物養分吸收、生長和產量,而真菌又從宿主植物身上獲取光合吸收的碳。傳統研究認為,菌根網絡的存在使得菌根植物比非菌根
標籤: 植物
氣候變化從哪些方面影響生物多樣性?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包括對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影響。氣候變化還將對海洋浮游生物造成較大的影響,尤其是極地生態系統。氣候變化還會造成暴風雪、洪澇、乾旱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新增,使得動植物受損與生態系統破
標籤: 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 全球氣候變化 物種入侵 科學 外來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