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太空旅行”,“天選之種”如何變身?

“這次通過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我們搭載的種子是紫花苜蓿種子。”苜蓿育種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濤4月26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天下午,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京完成開艙。“依託航太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此次,我們搭載了紫花苜蓿、燕麥、中間偃麥草、紅三葉等牧草種子21份,共計158克。”

◎本報記者馬愛平

“這次通過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我們搭載的種子是紫花苜蓿種子。”苜蓿育種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濤4月26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當天下午,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京完成開艙。中國農業大學等組織搭載的作物種子順利出艙。

“依託航太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此次,我們搭載了紫花苜蓿、燕麥、中間偃麥草、紅三葉等牧草種子21份,共計158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團隊首席專家楊紅善介紹說。

此次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種子“乘客”不僅僅有紫花苜蓿、燕麥,還有水稻、食用菌、生菜等各類植物種子。

各單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提供“當家好種”。“每家組織搭載的種子和目的不盡相同,有些側重於基礎研究,有些則更側重於品種培育。”楊紅善說。

“在選定紫花苜蓿和燕麥等牧草後,我們會根據育種目標確定要搭載的品種或新品系,對每一顆種子都精挑細選,使每一粒種子飽滿,不能有損傷,確保從太空返回地球之後可以正常發芽。”楊紅善說。換言之,這些種子是經過層層篩選而確定下來的,是名副其實的“天選之種”。

對航太誘變育種而言,搭載航天器“上天”只是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更重要的是結束太空之旅後返回地面的選育試驗。“從種子搭載返回到地面種植,再到培育出新品種,不同植物的育種年限不一樣。按照育種程式,培育出一個紫花苜蓿新品種需要十多年時間。燕麥是一年生植物,時間會减少2—3年。”楊紅善說。

我國自1987年首次開展水稻等農作物種子返回式衛星空間搭載至今已有35年。

“航太育種具有其他手段無法獲得的三個獨特優勢:提供原創、安全、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育種資料和種質基因源,獲得罕見的具有突破性的優异新種質,較快培育出優質高產抗病的新品種。”王濤指出。

在楊紅善看來,航太誘變有“三寶”,即高真空、微重力和空間射線,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可以使種子的遺傳基因發生變化。

多年來,航太誘變育種在中國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建設等諸多領域作出重要貢獻,培育的農作物、蔬菜、林草、花卉等植物新品種累計種植推廣面積超過240萬公頃,據估算,航太誘變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

“比如,紫花苜蓿有高蛋白、高產、抗逆等特點,對我國畜牧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苜蓿生產也是我國農業產業的短板。現時,我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苜蓿乾草130萬噸—150萬噸。與航太工程合作搭載苜蓿種子,對加快我國苜蓿育種行程大有益處。”王濤表示,航太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正和育種家一起共同努力篩選出生產需要的優异資料,服務種業“晶片”質量的提升。

通過航太育種,楊紅善團隊已經先後培育出“中天1號、2號紫花苜蓿”和“中天3號雜花苜蓿”三個國審新品種。

迄今為止,航太育種已培育出省級以上審定的優异種質新品種200多個,先後創制了一批水稻優質三系及矮稈等優質種質。

本文標題: 經歷“太空旅行”,“天選之種”如何變身?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8154560842126
相关資料
微波視覺傳感,觀察世界的“第二雙眼”
利用微波感知物理世界的科技,稱為微波視覺科技,利用微波感知物理世界的檢測裝置,稱為微波感測器。可以說,微波視覺傳感技術成為助力人類觀察、記錄、理解和利用現實世界資訊的“第二雙眼睛”,將類比人類視覺的第一代機器視覺陞級為拓展人類視覺的第二代機
標籤: 視覺感測器 感測器 可見光 電腦視覺 電腦
古代皇家,連“放鴿子”都這麼有科學
紫禁城為明清帝王的居所,“射柳”為帝王的娛樂活動之一。據清代文人查慎行所編撰《人海記》卷下之“射柳”記載,在明永樂時期,宮中就有射柳的遊戲,常見於清明至端午時節。不僅如此,鴿子脚部系有鴿哨。清代官員潘榮陛所撰《帝京歲時紀勝》之“天壇”載有“
標籤: 鴿子 科學 中國古代史 葫蘆
築夢蒼穹,中國航太勇攀科技高峰
4月24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太日”。52年前的今天,承載著第一代中國航太人夢想的“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半個世紀以來,一代代航天上人接續奮鬥、篤行不怠、奮勇向前、逐夢星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築夢蒼穹的路上,中國航太人不是
標籤: 中國航太 科技 航空航太 中國軍情
元宇宙離我們有多遠?,博鼇眾咖這樣說
圍繞全球熱詞“元宇宙”,只要你願意腦洞大開,這裡面總有你想像不到的空間和聊不盡的話題。4月22日,博鼇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元宇宙’離我們有多遠?”分論壇上,多位中外領軍企業負責人就“元宇宙”的底層科技與未來場景展開暢想。“元宇宙離我們
標籤: 人工智慧 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