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著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長期乾旱和豪雨等極端天氣變得越來越普遍,而且在未來幾十年裏可能會變得更糟。地球生態系統將如何應對?
“這是一個大問題,也是我們研究的背景。”英國牛津大學生物學家John Jackson說。他與挪威奧斯陸大學的Christie Le Coeur和丹麥南丹麥大學的Owen Jones合作,就此共同撰寫了一項新研究。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eLife。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分析了來自世界各地157種哺乳動物的種群波動數據,並將其與收集動物數據時的天氣和氣候數據進行了比較。每個物種都有10年或更長時間的數據。
研究人員的分析使其洞悉了動物物種是如何應對極端天氣的:它們是變得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它們的後代是增多還是减少?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模式。當極端天氣來襲時,壽命長、後代少的動物比壽命短、後代多的動物更不容易受到傷害。例如非洲象、西伯利亞虎、美洲駝等受極端天氣影響較小,加拿大旅鼠、鼩鼱、毛尾袋鼠等受極端天氣影響較大。”Jones說。
大型、壽命長的動物能够更好地應對長期乾旱等條件;它們生存、繁殖和養育後代的能力不像小型、壽命短的動物那樣受到影響。例如,它們可以將精力投入到一個後代身上,或者只是在條件變得困難時等待更好的時機。
另一方面,小型齧齒動物在短期內有更為極端的種群變化。例如,在長期乾旱的情况下,它們的大部分食物基礎如昆蟲、花朵、水果可能會更快消失,所以自身會因脂肪儲備有限而挨餓。
不過,當環境改善時,這些小型哺乳動物的數量也會激增,因為與大型哺乳動物相比,它們可以繁殖很多後代。
Jackson表示,“這些小型哺乳動物對極端天氣反應迅速,而且是雙向的。囙此,它們應對極端天氣的脆弱性不應等同於滅絕的風險。”
他提醒,在評估一個物種面臨滅絕的脆弱性時,其抵禦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是單一名額。“棲息地破壞、偷獵、污染和入侵物種是威脅許多動物物種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比氣候變化更嚴重。”
這項研究不僅有助於人們深入瞭解特定的157種哺乳動物是如何應對當前的氣候變化的,也有助於更好地瞭解地球上的動物將如何應對未來持續的氣候變化。
“我們預計,未來氣候變化會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動物將一如既往地應對這種極端天氣。囙此,這項分析有助於根據不同動物的一般特徵預測其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即使我們對它們的種群數據瞭解有限。”Jones說。
一個例子是稀有的澳大利亞有袋動物——毛尾袋鼠。生物學家對這個物種瞭解不多,但由於它和老鼠有著相似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體形小、壽命短、繁殖快,可以預測,它對極端天氣的反應與老鼠類似。
研究人員預計不同動物物種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與其生活策略有關,這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生態變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棲息地適宜性的變化,物種可能被迫遷移到新的地區,因為原地區變得不再適宜。這些變化取決於物種的生活策略,並可能對生態系統的功能產生重大影響。(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