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為何最終被王莽取代?王氏外戚是如何崛起的?

西漢享國二百一十年,在漢宣帝之前曾出現多個盛世,在但“孝宣中興”後卻迅速衰弱,最終被外戚王莽所取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個人認為應該源於兩方面,一是西漢中後期以後外戚長期掌權,使得王莽得以成功掌權;二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的出現,則為王莽取代西漢提供了思想基礎。

西漢享國二百一十年,在漢宣帝之前曾出現多個盛世,在但“孝宣中興”後卻迅速衰弱,最終被外戚王莽所取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老資料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個人認為應該源於兩方面,一是西漢中後期以後外戚長期掌權,使得王莽得以成功掌權;二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的出現,則為王莽取代西漢提供了思想基礎。

從功臣掌權到外戚攬政,王氏外戚的崛起已勢不可擋

西漢建立初年,在選官用人方面在沿用了秦朝軍功爵制的基礎上,又一定程度沿用了先秦的世官制,囙此開國功臣不僅得以封爵賜地,而且大量進入朝廷或諸侯國為官,甚至功臣子弟在繼承父祖爵位的情况下,亦可以入朝為官,導致朝政大權基本被這些開國功勳所壟斷。

漢高祖劉邦去世後,漢高後呂雉掌權,在漢惠帝劉盈在位期間,漢高後基本沿用了劉邦的用人機制,但當漢惠帝去世之後,呂雉為了維持統治,則開始大量啟用呂氏外戚,諸呂不僅紛紛得以封官進爵,就連女子亦得以嫁給皇帝或宗室,從而形成了“劉呂”共治天下的局面。

漢高後大量任用諸呂,雖然侵犯了功勳集團的利益,但由於高後的强力統治,這些功勳集團也是敢怒不敢言,直到呂雉於漢高後八年(前180年)去世,以陳平、周勃為首的功勳集團才發動“諸呂之亂”,誅殺呂氏眾人,並迎立代王劉恒入京即位,是為漢文帝。

雖說漢文帝是功勳集團所擁立,但新即位的漢文帝,對於功勳集團的權勢卻也感到極度恐懼,畢竟陳平和周勃能够將掌握著軍權的呂氏推翻,誰敢保證未來不會將自己推翻。囙此,漢文帝即位之初,雖然對於周勃、陳平予以了封賞,但也開始想方設法的限制和瓦解功勳集團的權勢。

於是,漢文帝開始通過察舉制和征辟制大量啟用寒門士子,同時在漢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漢文帝劉啟在賈誼的建議下,下令讓列侯返回封地,即便因在朝中為官無法返回,也必須派世子返回封地。賈誼此舉無疑引發了列侯的強烈不滿,他們不僅拒絕離京,而且迫使漢文帝將賈誼貶為長沙王太傅,直到漢文帝迫使周勃帶頭返回封地,這些開國列侯才紛紛離京。

漢文帝去世後,繼任的漢景帝同樣延續了漢文帝的用人策略,進一步削弱功勳集團對朝政的影響,並大量啟用晁錯等寒門,進一步加劇了文官集團和功勳集團的衝突。之後,漢景帝又採納晁錯的《削藩策》,大肆削除諸侯王封地,結果就此引發“七國之亂”。

當“七國之亂”爆發後,功勳集團卻再度趁機發難,竟然導致朝廷一度無將可用,以致晁錯不得不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而袁盎、竇嬰和丞相陶青(開國功臣、開封侯陶舍之子)、中尉陳嘉、廷尉張鷗(開國功臣、安丘侯張說之子)等更是聯手逼宮,最終迫使漢景帝下詔誅殺晁錯,功勳集團這才滿意,之後才有了周亞夫升任太尉率兵平叛。

經過文景兩朝的努力,開國功勳集團權勢大為削弱,只有部分開國公侯因為與皇室關係較近得以在朝,例如館陶公主的夫家堂邑侯一脈。同時,由於寒門士子難以對抗功勳集團,在漢景帝的有意扶持下,外戚自此開始抬頭,例如以竇嬰為代表的皇太后竇漪房竇氏外戚,以田蚡為代表的皇后王娡王氏外戚。

漢武帝親政之後,開始徹底摒弃開國功勳集團,以及竇氏、王氏外戚,但由於漢匈戰爭的關係,以衛青、霍去病為覈心的衛氏外戚(皇后衛子夫)卻開始崛起。漢武帝後期,為了限制衛氏外戚,開始有意扶持以李廣利為首的李氏外戚,奈何李廣利的軍功實在無法撼動衛青霍去病。

漢武帝晚年,隨著“巫蠱之禍”的爆發,衛氏外戚徹底被瓦解,鑒於當時朝中的局勢,個人嚴重懷疑“巫蠱之禍”是不是漢武帝有意為之,不過將太子劉據牽扯進去,應該不會漢武帝的本意。之後,隨著丞相劉屈氂被殺,李廣利兵敗投降,李氏外戚亦被消滅,而為了避免後代受到外戚轄制,漢武帝在立劉弗陵為太子後,又誅除了其生母鉤弋夫人。

漢武帝臨終之前,由於太子劉弗陵過於年幼,遂留桑弘羊、金日磾、上官桀和霍光輔政,霍光雖然也是衛氏外戚出身,但由於“巫蠱之禍”後衛氏已經極度衰弱,因而漢武帝並不擔心。但漢武帝恐怕怎麼也沒有想到,霍光竟然不久便擊敗上官桀和桑弘羊,得以獨攬朝政。

歷經漢昭帝劉弗陵、漢廢帝劉賀兩朝,霍光得以權傾朝野,就連漢宣帝劉詢見了他都“如芒刺背”。在經過長期隱忍之後,漢宣帝終於誅除了霍光集團,並大力扶持祖母史良娣的史氏外戚和皇后許平君的許氏外戚取而代之,至於其母王翁須的王氏外戚和第三任皇后王氏的王氏外戚能量則相對較小。

漢宣帝駕崩之後,漢元帝劉奭即位,册立王政君為後,在外戚入朝的大背景下,王政君的親族亦開始入朝為官,於是以王政君兄長王鳳為代表的王氏集團開始崛起。漢元帝雖然多才多藝,奈何不善治國理政,西漢國力迅速衰退的同時,外戚、宦官、儒臣之間的博弈亦是日益激烈。

漢元帝駕崩之後,漢成帝劉驁即位,尊王政君為太后,並以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秉政,次年王鳳的五個弟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同日封侯,王氏外戚得以迅速崛起,繼而形成了“王鳳專權,五侯當朝”的局面,而王莽正是在王鳳的提拔下,得以入朝為官並平步青雲。

漢武帝時,為了分丞相權,設立了以尚書臺為首的內朝,從而形成了三公九卿負責行政,以尚書臺處理決策國家大事的權力運行機制,囙此自漢武帝以後,領尚書事實際上就是百官之首。

王氏集團崛起之後,則長期把持著領尚書事這個職位:王鳳在職十一年後病逝,臨終前舉薦王音接任自己,於是王音任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王音在任七年後病逝,又舉薦王商為大司馬衛將軍領尚書事;王商在任三年後去世,王根又接任大司馬驍騎將軍領尚書事;王根在任四年後因病請辭,而接替他的正是王莽。

雖然漢成帝的沉湎酒色、荒於政事,讓王氏外戚長期掌握朝政大權,但由於漢成帝的早逝,王莽也曾遭遇危機。綏和二年(前7年)漢成帝駕崩,定陶王劉欣繼承皇位,尊生母丁姬為恭皇后、尊祖母傅昭儀為恭皇太后,與此同時丁氏、傅氏外戚開始入朝掌權,而王莽因為曾反對尊丁姬為太后,被迫辭去大司馬下野。

不過,漢哀帝劉欣在位僅數年,便於元壽二年(前1年)去世,由於傅昭儀對王政君多有不敬,囙此在皇帝去世當日,太后王政君便重新出山,要求朝中公卿推舉大司馬人選,之後更是直接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並兼管軍事令及禁軍。

如上,從西漢初期朝政大權被開國功勳集團所把持,文景兩朝為了消除功勳集團對皇權的威脅,曾想過以寒門取代功勳集團,但因寒門勢力太弱,不得已開始扶持外戚,此舉雖然成功瓦解了功勳集團,但外戚卻也自此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囙此,從西漢中後期開始,各支外戚開始你方唱罷我登場,在這種大背景下,隨著王政君成為皇后,王氏外戚的崛起實際上已經不可阻擋。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弊端,朝野上下皆希望改朝換代

董仲舒則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天人感應”的理論主張,將自古有之的“君權神授”概念發揚光大,這便是後世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理論了。漢武帝為了加强集權,對此大加讚賞,使其成為西漢王朝的思想覈心。

所謂“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便是說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灾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而皇帝乃是代天管理臣民。這個理論雖然強調了皇帝的神聖權威,但同樣帶來一個負面影響,那便是一旦發生天災人禍,責任往往會被歸咎於皇帝,這時候皇帝就需要承認並改正錯誤,這裡的典型例子便是《罪己詔》。

如今看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不過是皇帝為了加强自己統治權威的工具罷了,可在西漢那個時期,由於皇帝的絕對權威尚未樹立,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誕生的新儒家思想還不够完善,結果不少儒生們都將此奉為了真諦,他們相信皇帝也應該奉行上天的訓示,皇位必須有德者居之。

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年)正月,泰山有大石自起立、上林有柳樹枯僵自起生、有蟲食其葉成文,曰“公孫病已立”。由於這些異象,當時的符節令、儒家代表人物眭弘經過推演《春秋》後,認為這是上天在暗示有百姓要成為皇帝了,於是上書朝廷,“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週二王后,以承順天命”(《漢書·眭弘傳》)。

好傢伙,這是直接要讓漢昭帝退位讓賢啊,當時的權臣霍光得知此事,心想我這掌權掌的好好的,你要換皇帝?當即便將眭弘的奏書交給了廷尉,之後以眭弘妖言惑眾、大逆不道為由,將其判處死刑。

到了漢宣帝時期,由於漢宣帝採用“王道與霸道雜治”的治國理念,常常以嚴刑峻法壓制不法之事與不法之人,而且極為信任宦官,於是蓋寬饒直接給漢宣帝上書,“方今聖道浸廢,儒術不行,以刑餘為周、召,以法律為《詩》、《書》”,又引《韓氏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若四時之運,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則不居其比特。”

對於這等言論,漢宣帝自然不可能採納,但也只是罷免了他的官職,卻不想蓋寬饒竟然直接跑到宮前北樓下以佩刀自殺,“眾莫不憐之”。可見當時持這種觀念者不在少數,甚至就連太子劉奭也勸諫道“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結果讓漢宣帝怒斥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如果天災人禍不斷,皇帝便要自省改正,以求重新獲得上天的認可,可如果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卻又不思悔改呢?漢元帝、漢成帝以後,由於社會各階層衝突頻發,在天灾時常發生的同時,百姓暴動也是此起彼伏,再加上皇帝不務正業、政事荒廢,導致改朝換代、推行改革的呼聲甚囂塵上。

元延元年(前12年),北地太守穀永,便曾直截了當的上書表達了改革的願望,“臣聞天生蒸民,不能相治,為立王者以統理之,方制海內非為天子,列土封疆非為諸侯,皆以為民也。垂三統,列三正,去無道,開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如上所述,雖然自漢昭帝時期開始,改朝換代、推行改革的呼聲便屢禁不止,但當時要麼有權臣霍光,要麼有皇帝劉詢,局面尚能控制,這種思想還達不到顛覆政權的地步,可當皇帝不理政事,而權臣野心膨脹,與儒生沆瀣一氣呢?

漢元帝、漢成帝以後,改朝換代的呼聲本就很高,再加上出了一個權臣王莽,王莽憑藉著平日裏塑造的形象,以及所秉持的改革措施,極受當時儒生的支持。囙此,雖然當時還有反對派的存在,但實際上已經很難威脅到王莽的存在。

於是乎,在王莽和儒生們的共同努力下,在一系列改朝換代的祥瑞啟示下,王莽最終取代了漢室江山。王莽建立新朝之後,倒是的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卻並未讓百姓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結果再度引發一系列的起義暴動,於是王莽又被曾經支持自己的儒生們所拋弃,新莽便也迅速滅亡了。

本文標題: 西漢為何最終被王莽取代?王氏外戚是如何崛起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8097720922218
相关資料
朱元璋稱帝後,是如何對待親屬們的?
朱元璋,即明太祖,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家中十分貧窮,那麼他稱帝後世如何對待親人們的呢?接下來老資料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不過,由於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其親屬大多都已經去世,囙此除了少部分活著的親屬外,大部分親
標籤: 朱元璋 明朝 李文忠 朱文正 朱興隆 李貞
古代農民起義數量極多,為何絕大多數以失敗告終?
農民起義是一個具有廣泛應用的術語,通常意味著失去土地的農民的起義,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古代封建社會有不少農民起義,但絕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這是為什麼呢?
標籤:
清朝後妃走路時為何想要他人攙扶?與鞋有關
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是清朝時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子。經常看清宮影視劇的朋友不難發現,清朝後妃在走路時,往往需要宮女或太監攙扶。對於古代的達官貴族而言,出行以他人攙扶,主要是為了彰顯身份地位,而對於清宮後妃而言,這個卻不是主要原因,她們之所
標籤: 滿族 清朝
雍正極力推薦火耗歸公,這個是什麼政策
對火耗歸公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康熙為了恢復清廷的經濟,大力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其中有一條政策叫做“火耗歸公”是雍正極力推薦的。那麼,這“火耗歸公”是什麼樣的政策,能够讓皇帝中的勞模雍正皇帝這樣推薦呢?“火
標籤: 火耗歸公 雍正 中國古代史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