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秦國為何沒能完全消滅趙國?

長平之戰,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5月至10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因為當時的上黨郡,已經即將被割讓給秦國。馮亭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是為了挑起秦國和趙國的衝突。三晋之中,唯一一個例外就是趙國。

長平之戰,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西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下麵老資料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西元前262年,韓國官員馮亭,被韓王派到了上黨郡做官。然而對於這份任命,馮亭可以說是欲哭無淚。

因為當時的上黨郡,已經即將被割讓給秦國。馮亭此去,就是要代表韓王,完成對上黨郡的交割。放在後世,馮亭這個行為,無疑會被人罵,是要遭到萬人唾駡的。當時雖然沒有賣國這個詞,但馮亭如果真的代表韓國,割讓了上黨,那以後馮亭在韓國這邊,絕對會被千夫所指,此後這輩子都不得安寧。

對此,馮亭自然也不願意。沒有任何一個真正熱愛自己國家的人,願意代表國家,割讓自己國家的領土給敵國。但問題是,就在不久之前,秦國大將白起,剛剛率兵攻佔了韓國的野王地區。韓國地形比較特殊,上黨地區只能通過野王地區,和韓國本土其他地區連接。所以,一旦野王地區被攻佔,那麼上黨地區,就徹底成了一塊飛地。

如此一來,韓國就算不想給地盤,也是有心無力。因為此時的上黨,早已經是秦國的囊中之物了。如果韓國不給,秦國完全可以武力佔領。

所以,當時馮亭被派往上黨,除了要完成上黨郡的交割任務之外,其實還有一個特殊的使命。那就是要讓上黨郡的交接,盡可能地給韓國帶來更多的好處。別看此時上黨郡已經是秦國的囊中之物,但上黨百姓的人心還在韓國,這就是韓國手裡最好的一張牌。

如何打好這張牌,為韓國爭取更多的利益,這就是馮亭的任務了。

而馮亭上任之後,很快就成了上黨地區的最高負責人。此時上黨地區和韓國的聯系,早已被徹底切斷。所以,此時上黨地區所有的決策,最後其實都是由馮亭說了算的。而接下來,馮亭仔細分析過上黨地區的形勢之後,竟然直接做出了一個驚人的决定!

馮亭决定,要帶領整個上黨,直接投降趙國,而非投降秦國。

馮亭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是為了挑起秦國和趙國的衝突。一旦趙國參戰,韓國聯手趙國,便有了翻盤的可能。從當時的時局來看,這幾乎也是韓國唯一的機會了。

但是馮亭怎麼都想不到,他的一念之差,會對整個韓國,乃至整個戰國歷史,產生多麼大的影響。正是因為馮亭的這個決定,後來趙國和秦國之間,不但進行了一場上百萬人的大混戰,而且此戰之後,趙國更是被秦國坑殺了四十多萬人,這就是歷史著名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直接導致戰國後期唯一有能力和秦國爭鋒的趙國,瞬間衰落下去。這一戰結束之後,戰國歷史便從七國爭霸,逐漸過渡到秦滅六國的階段了。

那麼,馮亭作為韓國官員,為什麼他的决定,最終會導致秦趙兩國進行主力決戰?歷史上那場真實的長平之戰,到底是怎麼打的?為什麼在這一戰當中,趙國主力會被秦國全部殲滅?長平之戰結束以後,趙國已經是衰弱至極,為什麼秦國卻沒能直接滅了趙國呢?

想要說清楚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從戰國時代的歷史背景開始說起。

戰國初期,經過春秋時期數百年的亂戰之後,那些小諸侯國,逐漸被購並消滅。取而代之的,是幾個大諸侯國。這幾個大諸侯國,就是後世所謂的‘戰國七雄’。當然,除了戰國七雄之外,像越國、魯國、宋國這種二流強國,在戰國初期的時候,也是存在的。只不過在戰國中後期,被那七個強國吞併了。

而進入戰國時代之後,因為周王室進一步衰落,那些强大的諸侯國,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打仗了,根本沒有任何規則可言。在這個過程當中,位於西方的秦國,逐漸强大了起來。

秦國也是一個老牌諸侯國。在春秋時代,秦國還曾經在秦穆公時代,稱霸於諸侯。不過再之後,因為有晉國的存在,堵住了秦國的東出道路。所以自秦穆公之後,一直到戰國時期,秦國始終無法走出函谷關半步,一直只能被堵在函谷關以西。

而到了戰國時期之後,隨著晉國出現了‘三家分晉’這種事情,變成了韓趙魏三國,秦國便覺得又有了東出的希望,再次向三晋方向進攻。但是結果,面對分裂之後的‘晉國’,秦國依然打不過。甚至就連三晋之一的魏國,都可以吊打秦國。在歷史上著名的陰晉之戰當中,魏國五萬新兵,竟然正面打垮了五十萬秦國精銳。如果當時魏國能够專注攻打秦國的話,說不定秦國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就已經亡了。

正是在這種惡劣局面下,後來,秦國不得不主動進行變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商鞅,對秦國進行了系統的改革。經過商鞅改革之後,秦國逐漸擺脫了以往的歷史包袱,開始重新强大起來。

此後,秦國再次將矛頭對準了魏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國力已經絲毫不遜色於魏國,軍隊戰鬥力也提升了很多。再加上當時魏國四處開戰,同時被多個國家圍攻。尤其是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場大戰,更是導致魏國最精銳的魏武卒,折損了七七八八,再也不複巔峰時期的戰鬥力。

所以,秦孝公在位後期,不但奪回了昔日被魏國奪走的河西之地,還對外擴張的不少。等到秦孝公臨終之前,秦國幾乎已經恢復了春秋時代最鼎盛時期的版圖,而且還擴張了一些。

秦孝公之後,接下來即位的秦惠王,同樣也是一比特很牛的國君。秦孝公在位期間,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穀,南下商於。等到秦孝公去世的時候,此時的秦國,已經是戰國七雄當中,地盤最大的一個了。

除了楚國之外,其他五個強國,在國土面積上都遠遠比不上秦國。廣袤的國境,給了秦國足够的擴張資本,這就為秦國後來壓服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惠王在位期間,秦國雖然强大,但和其他幾個強國相比,綜合國力倒是也差不了太多。而秦惠王去世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先後即位,分別是秦武王和秦昭襄王。秦武王在位時間比較短,貢獻也相對較少。而秦昭襄王在位時間則比較長,同時也對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秦昭襄王在位前期,秦國的大權,長期由太后掌握。這位太后,就是影視劇裏提到的那位羋月。雖然當時秦國長期處於太后掌權的狀態,但擴張的脚步卻一直沒有停止。所以羋月掌權期間,秦國國力進一步提升,逐漸成為戰國七雄當中最强的一個。

西元前265年,羋月去世,此後秦昭襄王成功驅逐了外戚,徹底獨掌大權。秦昭襄王掌權之後,在軍事上重用白起,在內政方面重用範雎,繼續採取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此後,秦國開始交好齊國和楚國,主要進攻離自己最近同時也相對弱小的韓魏兩國。

羋月去世的這一年,距離長平之戰發生的那一年,僅僅只相差了五年而已。

隨著遠交近攻的國策被確定,秦國集中所有力量,開始暴打韓魏兩國。魏國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原本也算是戰國七雄之首。但是被周圍幾個強國圍攻多年之後,早已不復當年的強勢。至於韓國,本就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所以這兩個國家,當時在强大的秦國面前,根本就不是對手。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西元前262年,白起拿下野王地區,逼迫韓國割讓上黨。

秦國當時的情况,基本上就是這樣。至於其他幾個諸侯國,情况則同樣十分複雜。

首先是韓魏兩國。韓國因為地盤較小,一直都比較弱。所以韓國長期實行‘’搗亂政策,基本上就是誰强就給誰搗亂,到處挑撥。至於魏國,原本雖然很强,但是已經徹底衰落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之前韓國和魏國也曾聯手對抗秦國。但二十多年以前,伊闕之戰當中,秦國直接消滅了24萬韓魏聯軍。

此戰之後,韓國精銳損失殆盡,魏國也是折損過半。哪怕過了二十年之後,到了長平之戰以前,依然沒能修養過來。

三晋之中,唯一一個例外就是趙國。大約在長平之戰開始四十多年以前,趙國進行了一場‘胡服騎射’運動。通過這場改革,徹底强大了起來。此後,趙國不斷向北擴張,地盤越來越大。

而在長平之戰開始之前,趙國也是戰國七雄當中,唯一一個有能力單挑秦國的諸侯國。而且,長平之戰開始前的趙國,正處於國力巔峰期,不但兵精糧足,國力雄厚,國內還有廉頗和李牧這樣的頂級名將,完全有實力單挑秦國。

至於老牌強國齊國和楚國,情况也不容樂觀。大約在長平之戰開始二十年之前,齊國因為獨自吞併了宋國,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集體憤怒。所以,齊國後來被其他幾個諸侯國圍毆,差點被打到滅國。後來雖然在田單等人的力挽狂瀾之下,成功複國。但在這之後,齊國一直在休養生息,而且對外戰爭也不再活躍。

而南方的楚國,在之前羋月掌權的時代裏,同樣也被秦國一頓暴打。就連楚國的老國王楚懷王,都被秦昭襄王誆騙到了秦國,而後囚禁至死。之前秦楚兩國交戰期間,楚國甚至連自己的都城都丟了。所以,此時的楚國,情况也不容樂觀。

白起拿下野王地區的時候,中原地區各國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如此。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馮亭到了上黨地區之後,發現自己根本就沒多大迴旋的餘地。

當時的韓國,自身極為弱小,就算聯合魏國,都打不過秦國。齊國當時基本不參與外面的事情,楚國也已經被秦國打得半殘。所以,當時唯一有能力改變局面的,就只剩下趙國了。所以接下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怎麼才能讓趙國入局。

就是在這個時候,馮亭做出决定,打算把整個上黨地區,都交給趙國,以此來引趙國入局。

趙國這邊,聽說韓國的上黨地區,打算投降趙國的時候,自然非常意外。不過,意外之後,接下來趙國就要面對一個兩難的選擇:到底要不要接受上黨地區的投誠呢?

這個問題,現代人可能很難理解。一塊白送的地盤到了嘴邊,那還能不要呢?但當時的趙國內部,確實存在兩種聲音,而且要和不要,其實都很有道理。

支持不要的這一派認為,只要接受了上黨地區的投誠,那就意味著趙國必須要和秦國正面交戰。當時趙國正處於上升期,雖然有能力和秦國單挑,但是整體實力還是要弱於秦國。所以,當時很多趙國高層認為,最好還是暫時避免和秦國交戰,再猥瑣發育一段時間。等到雙方國力真正在一個水平線之後,趙國再和秦國交戰。

而支持要的這一派,理由同樣也很充分。除了白得一塊地盤之外,上黨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是必須要考慮的。上黨地區位於中原咽喉,一旦秦國掌控了上黨地區,向北可以進攻燕國,向東可進攻齊,向南可以進攻魏韓兩國。

而對於趙國來說,一旦秦國掌握了上黨地區,秦國便可以輕易出兵,將趙國的國土一分為二。趙國在山西地區的全部領土,都有可能被秦國輕易攻佔。就算秦國不出兵,趙國也需要派遣大量軍隊,和上黨地區的秦軍進行對峙。長此以往,趙國就等於是和秦國對耗國力,根本就耗不過秦國。

所以,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趙國這邊,最終還是决定,接受上黨地區的投誠。但這樣一來,原本秦國和韓國之間的戰爭,就這樣轉移到了秦國和趙國之間。秦國這邊,自然也知道上黨地區的重要性,所以不可能輕易放弃。

接下來,趙國首先派人去接收上黨地區,同時派老將廉頗,駐守在長平地區,防備秦國的進攻。而秦國這邊,得知趙國入場之後,高層也開始出現了分歧。

當時秦國的國策,是先打韓魏這兩個弱國,遠交近攻。而對於强大的趙國,秦國一直都很忌憚。一直想通過外交手段,暫時避免和趙國的直接衝突。

比如,就在羋月去世的那一年,趙國這邊傳出消息,要和齊國結盟。而秦國這邊,得知此事之後,自然要極力把這樁聯盟給攪黃了。因為趙國和齊國聯合之後,就真的可以和秦國正面抗衡了。當時為了破壞齊趙聯盟,秦國做了很多工作,甚至還主動送了一個質子去趙國。

那位被送去趙國的人質,就是當時秦昭襄王的孫子,也就是秦始皇他爹。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秦國對於趙國,其實是非常忌憚的。畢竟,當時的趙國,是唯一一個有能力和秦國單挑的國家。按照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這樣的趙國,是秦國無論如何都不願意主動招惹的。

但問題是,如今趙國接受了上黨地區的投降,等於是主動和秦國站在了對立面。如果這個時候,秦國表現得軟弱一些。那麼接下來,趙國便可以趁勢聯合其他諸侯國,一起進攻秦國。到了那個時候,秦國就真的危險了。

所以,當時的秦國,也沒想直接和趙國開戰,而是一直在做兩手準備。首先,在上黨地區投誠之後,秦國先是繼續打韓國,以此來對趙國進行威懾。一年之後,當趙國對上黨地區的接收工作,已經做到一半的時候,秦國再次出兵,直接攻佔上黨地區。

當時秦國高層的打算,極有可能是到此為止。因為拿下了上黨之後,秦國已經實現了自己最初的戰略目標,沒必要繼續和趙國死磕了。但讓秦國沒想到的是,秦國攻佔了上黨地區之後,上黨地區的百姓,竟然主動逃往趙國,而趙國更是派兵接應這些難民,同時還繼續在長平地區加派軍隊。

如此一來,秦國自然就只能表現得更加强硬,只能繼續往前線調遣軍隊。因為如果此時秦軍後撤的話,趙國主力肯定會趁勢壓上,直接攻佔整個上黨。

就這樣,接下來的一年當中,雙方不斷向長平地區加派兵力。原本雙方在長平地區佈置的兵力,僅僅只有十幾萬而已。但是隨著雙方不斷增兵,一年之後,雙方參與對峙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數十萬!

到了這個時候,雙方幾乎都很難輕易收場了。不管誰主動撤退,都意味著怕了對方。而且,一旦某一方後撤,對方趁勢將大軍壓上,極有可能會損失慘重。而隨著兩國不斷增兵,原本一場接觸戰,徹底成了雙方的主力決戰。

就這樣,秦趙兩國的主力決戰,提前到來了。而這個結果,是當初秦趙兩個的高層,都沒有預料到了。

既然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自然就只剩下開戰這一條路了。但問題是,之前整個中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五十萬人以上規模混戰的先例。哪怕是春秋時期那些著名的大戰,參戰總人數其實也就十幾萬而已,根本不是一個規模的。

所以,對於這種規模的主力決戰,雙方心裡都沒有底。不管哪一方戰敗,結果對於戰敗方來說,都將是毀滅性的。

經過連續一年多的增兵之後,西元前260年四月,隨著秦國將領王齕,主動率軍進攻趙國軍隊,長平之戰,正是拉開了帷幕。

開戰之後,雙方你來我往,試探性地打了幾個回合。這個試探性的過程,持續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在這個過程當中,趙國基本處於劣勢。這也難怪,當時的趙國,雖然有能力和秦國單挑,但整體實力還是要比秦國遜色一些。

鑒於當時趙國軍隊處於弱勢一方,趙國主帥廉頗,主動採取以守為攻的策略。廉頗作為趙國老將,很清楚趙國軍隊的劣勢和優勢。如果是正面廝殺的話,趙國軍隊很難戰勝秦國軍隊。但同時,趙國軍隊是在本土作戰,在補給運輸上具有很大的優勢。所以,只要趙國軍隊堅壁清野,耗盡秦國的補給,秦軍就只能撤退。

一旦秦軍撤退,到時候趙國軍隊再趁勢壓上,秦軍就必敗無疑了。

面對縮進烏龜殼裏的趙國,秦國這邊也沒什麼好辦法。廉頗這一招,等於是徹底打在秦軍的軟肋上。要知道,當時秦軍在長平地區,佈置了將近六十萬人。這六十萬人的補給,足以把整個秦國拖垮。當時秦昭襄王甚至親臨前方,許諾運輸補給的後勤人員,全部可以獲得軍功,這才勉强撐起秦軍的補給。

但顯然,這樣的消耗,即便是以當時秦國的國力,也撐不了多久。

所以接下來,秦國就開始在戰場之外出招了。

首先,秦國主動派人,去趙國談議和的事情。趙國這邊本就騎虎難下,當時高層也存在議和的聲音。而主戰的一派,也希望通過議和來麻痹秦國。

與此同時,秦國這邊又把秦趙議和的消息,大肆進行傳播。如此一來,在秦國的有意傳播下,各國都知道秦趙雙方打算議和的消息。原本處於觀望狀態的韓魏兩國,此時也徹底洩氣,取消了派兵增援趙國的計畫。

原本對於韓魏兩國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秦趙雙方兩敗俱傷。因為不管秦國和趙國哪一方獲勝,對他們來說都不是好消息。所以秦趙雙方開始對峙之後,韓魏兩國其實已經有了計畫,想要在趙國將要落敗的時候,派兵增援趙國,以防趙國被徹底擊敗。

但正是因為秦國的這招外交策略,導致韓魏兩國徹底取消了這個計畫。這就是為什麼長平之戰期間,其他諸侯國都沒有前來救援趙國的原因。

除了外交之外,秦國也在散佈輿論,說老將廉頗有自立之心。而且,秦軍不怕廉頗,而是怕趙國的年輕將領趙括。另外,當時秦國這邊宣稱,秦軍是以王齕為大將,而不是以白起為統帥。

所以,當趙王得知此事之後,也開始逐漸相信了秦國的反間計。除了忌憚廉頗此時掌握的兵權之外,最重要的是,當時趙國也很困難,很難支撐前線軍隊繼續對峙。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當時趙王也想要儘快結束戰爭。

最後,在秦國的離間之下,趙王還是做出了選擇:撤回廉頗,改派趙括上場,同時讓趙括再帶二十萬軍隊前去增援,力求儘快解決戰事。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大家就比較熟悉了。

趙括率軍抵達前線之後,貿然出擊。而秦國這邊,則是換上了白起做統帥。而白起領兵之後,直接派人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將四十多萬趙軍,全都圍困了起來。

此後,白起將這四十多萬趙軍主力,圍困了超過一個月的時間。經過一個月的圍困之後,趙軍主力早已是徹底補給斷絕,再也沒有任何戰鬥力了。同時,因為當時趙國所有主力,都被調到了長平,所以趙國也沒有其他軍隊,去解救趙國主力。而其他幾個諸侯國,則是因為事情發展太過突然,暫時也無力派遣大規模軍隊援救。

在這個一個月當中,秦國更是堪稱拼盡全力。當時秦昭襄王甚至主動跑到距離前線最近的河內郡,把河內郡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人,全都集中到了長平戰場,並且許諾當地所有百姓,全部加一級爵位,這才艱難擋住了各國的援軍,並且徹底截斷了趙軍的糧道,同時保證秦軍的糧道運輸。

就這樣,經過一個多月的圍困之後,趙括帶領麾下軍隊,拼死突圍,最後當場戰死。而其他四十多萬趙軍,則是就地投降了。

趙軍投降之後,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白起面前。要知道,當時秦國為了打贏趙國,已經是傾盡全國之力。如今忽然多了四十萬俘虜,光是這四十萬俘虜的口糧,就能徹底拖垮秦國。一旦這些俘虜,得到糧食之後又起兵嘩變,秦軍到時候必敗無疑。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接下來,白起直接下令,將四十多萬趙國軍隊,全部坑殺。

經此一戰之後,趙國瞬間由盛轉衰。要知道,當時整個趙國,最多不可能超過兩百七十萬人。一場戰爭,直接讓趙國損失了七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而且還都是精壯勞動力。這對於趙國的打擊,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長平之戰結束以後,其他六國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够和秦國單挑。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戰國歷史從七國爭霸,開始轉變為秦滅六國。

客觀來說,長平之戰當中,秦國的損失也很大。但此時的秦國,其實依然有餘力繼續進攻,完全可以趁勢進攻趙國本土,甚至直接滅了趙國。既然這樣,為什麼後來趙國依舊存在了二十多年,直到秦始皇時期才被徹底消滅呢?

這就要說到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的事情了。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作為秦軍統帥,本想繼續出擊,直接滅了趙國。但當時的秦國宰相範雎,卻擔心白起滅趙之後,功勞比自己更大,會從此壓制自己。所以,在這之後,範雎便主動說服秦昭襄王,要求秦軍撤軍。

而秦昭襄王,當時則是考慮到秦軍損失太大的原因。再加上當時趙國已經同意,要割讓大量地盤給秦國,所以最終,秦昭襄王就同意了撤兵的請求。

然而讓秦國沒想到的是,秦國撤兵之後,趙國這邊化悲痛為力量,開始重新組織防線。此後,各國因為擔心趙國被滅之後,秦國徹底壯大起來,所以也紛紛前來援助趙國。

等到一年多以後,秦國發現,趙國根本沒打算割讓土地之後,自然惱羞成怒。秦昭襄王當即決定,繼續出兵進攻趙國。但到了這個時候,秦國已經失去了滅趙的最佳時機。再加上其他諸侯國的援救,所以接下來,儘管秦軍打到了趙國首都邯鄲,卻仍是被各國聯軍擊敗,最後損失慘重。

此戰之後,秦國也是損失慘重,不得不暫時休養生息。幾年之後,就在秦國剛剛休整過來以後,秦昭襄王卻去世了。而秦昭襄王去世之後,接下來的四年當中,秦國先後換了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以及秦始皇這三比特秦王。

而秦始皇登基之後,因為是少年登基,根本無法處理朝政。所以秦國對外擴張的脚步,自然也就暫時停滯。直到七年之後,隨著秦始皇成年,徹底掌握大權,秦國這才繼續開始對外擴張。

這就是為什麼,長平之戰結束以後,趙國儘管已經損失慘重,卻仍是存在了四十年的原因。

儘管長平之戰當中,秦國沒能徹底滅掉趙國。但這場戰爭結束後,秦國還是徹底超過了其他諸侯國。自此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能獨自抵抗秦國的進攻,只能依靠聯合。而各國的聯合,本就是不牢靠的,秦國完全可以各個擊破。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長平之戰的勝利,其實才是秦國真正統一天下的開始。

當然,對於那些被坑殺的趙國士卒來說,這恐怕就是他們最大的不幸了。而那位挑起這場戰爭的韓國官員馮亭,恐怕也沒想到自己的選擇,會導致怎麼慘烈的結果。

順便說一句,馮亭本人還是很有骨氣的。帶領上黨百姓投降韓國之後,馮亭繼續帶領上黨百姓組成軍隊,參加了長平之戰,最後死在了長平戰場上。

本文標題: 長平之戰中,秦國為何沒能完全消滅趙國?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5246530226623
相关資料
汲黯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為何漢武帝能容忍他?
汲黯,字長孺,濮陽人,西漢時期名臣。但是其本人卻是個倔脾氣,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對於這樣一個人,漢武帝會不會容忍他呢?汲黯這個人非常仰慕慕傅柏和袁盎的工作作風,能够直言相諫,認為文官的風骨就在此,但是這些文人大多都有因為將刀插到了漢武帝的心
標籤: 漢武帝 漢朝 汲黯 西漢 張湯
諸葛亮和黃月英相貌甚大,諸葛亮為何要娶一個醜女
事實上,諸葛亮這個大帥哥,之所以會娶黃月英這個醜女為妻,原因很現實,就是因為黃月英的母親,背景很深!對此,水鏡先生也是完全知曉的,所以他曾用一句話道破玄機!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諸葛亮長相帥氣,黃月英長相醜陋,那麼諸葛亮為何要迎娶黃月英呢?
標籤: 黃月英 諸葛亮 劉備 三國 黃承彥 劉錶
陳勝發起的大澤鄉起義聲勢浩大,為何不到半年就被殺了?
很難想像,歷史上著名的大澤鄉起義,就發生在不到半年以前。半年以前,陳勝一次振臂高呼,便掀起了歷史上最有名的農民起義。原本聲勢浩大的農民軍,此時已經被秦軍鎮壓了大半。不過,陳勝開啟了如此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卻在大澤鄉起義僅僅半年之後,就被自己
標籤: 秦始皇 驪山 陳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探索西漢大臣鄭當時的一生,他是個怎樣的人?
鄭當時,西漢時期大臣,鄭桓公二十二世孫,陳人,滎陽鄭氏先祖,任俠善交,在梁、楚揚名。西漢時期的鄭當時,是一個謙恭好學,樂於助人,謹慎小心的人。所以在漢武帝這個時代,他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當然,真正讓鄭當時名垂青史的,除了他本人的人生經歷
標籤: 漢朝 漢武帝 鄭當時 西漢 歷史 竇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