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個沒有葬入十三陵的明朝皇帝是誰?發生了什麼?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為大家帶來這篇文章,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直到最後一比特皇帝崇禎,一共有十六比特皇帝。既然有十六比特皇帝,那為何北京的明十三陵當中,卻只葬了十三比特明朝皇帝呢?
這其實是因為,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前,前面的朱元璋和朱允炆,都沒有埋在北京這邊。朱元璋去世的時候,明朝的首都還在南京,所以朱元璋本人也埋在了南京紫金山上。
至於朱允炆,因為最後下落不明,所以自然也就沒有陵墓了。而從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後面的明朝皇帝,才開始埋葬在北京的皇陵裡面。
不過,有趣的是,自朱棣之後的十四比特明朝皇帝當中,有一比特皇帝沒有葬入明朝皇陵。但這位皇帝,卻不是明朝最後的崇禎皇帝。崇禎去世之後,攻入北京的李自成,還真沒難為這位有骨氣的末代皇帝。不但將他葬入了皇陵,甚至還公開為崇禎搭設靈棚,允許大家去祭奠崇禎。
所以,唯一沒有葬入明朝皇陵的皇帝,並不是末代皇帝,而是明朝中期的明代宗朱祁鈺。
作為一比特王朝中期的皇帝,為何連皇陵都進不去呢?這事兒可就說來話長了。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從輩分上來說,也就是朱棣的重孫子。按照中國古代的宗法繼承制,作為次子,朱祁鈺原本是沒有任何機會成為皇帝的。而明朝的皇位,只能由他的大哥朱祁鎮來繼承。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管是朱祁鈺本人,還是當時的明朝高層,對此也沒有任何抗告。大家對於朱祁鈺的定位,就是一個普通的閒散王爺而已。而明宣宗去世後,朱祁鎮登基的時候,也沒有任何波折,很順利地就繼承了皇位。
對此,朱祁鈺本人也沒什麼意見。朱祁鈺和自己的那個皇帝大哥朱祁鎮,從小一起長大。兩人雖然不是一個媽生的,但感情一直都比較好。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兩人一生本該是兄友弟恭的關係,逢年過節朱祁鈺去給自己的皇帝大哥拜個年,關係還不錯。
但是,所有的這一切,在西元1449年的這一年,徹底改變了。
這一年,朱祁鎮不顧群臣反對,親自率領大軍,出塞親征瓦剌。要說皇帝親自出征這件事,原本也是一件挺給力的事情。但問題是,朱祁鎮的這次出征,只是一腔熱血,本人根本會指揮軍隊,只會添亂。
所以最終,朱祁鎮麾下的二十萬明軍精銳,被數萬瓦剌軍隊,打得全軍覆沒。就連朱祁鎮本人,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虜。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土木堡事變。
這一下,明朝這邊徹底慌了。
要知道,當時的明朝,國力其實相當雄厚。而朱祁鎮率領的那二十萬明軍,更是當年朱棣一手訓練出來的精銳。在中國歷史上,之前還從未有過大一統朝代處於巔峰期的時候,皇帝被人家給俘虜的先例。
隨著朱祁鎮被俘,明朝高層也不得不開始思考兩個問題。第一,朱祁鎮既然被俘,那接下來要不要再擁立一個皇帝?如果要擁立的話,到底又該擁立誰呢?
第二,因為土木堡事變當中,朱祁鈺把北方最精銳的二十萬精銳,全都輸得乾乾淨淨。北京附近的軍事力量,瞬間跌入穀底。瓦剌人的進攻,更是近在眼前。面對瓦剌人的進攻,明朝政府到底是選擇依託北京的牢固城防進行抵抗?還是直接遷都,將首都遷往南方呢?
這兩個問題,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一個問題,都關係到明朝對瓦剌人的態度。經過仔細的商討之後,明朝最後決定,選擇另立新帝,並且依託北京,就地對瓦剌進行反擊。
於是,歷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就此打響了。
不過,在阻擊瓦剌人之前,還有一個小問題。既然要擁立皇帝,那到底該擁立誰呢?從法理上來說,朱祁鎮既然退位,那接下來就該由太子,或者朱祁鎮的長子繼位。但問題是,當時朱祁鎮所立的太子,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
正所謂主少國疑,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換一個小皇帝上去,顯然不利於明軍抵抗瓦剌。所以最終,當時的皇太后孫氏,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可以先擁立朱祁鈺的弟弟朱祁鎮,作為新的皇帝。但同時,朱祁鎮將來去世之後,不可以立自己的兒子做皇帝,只能讓朱祁鈺的太子接班。
這個辦法,在當時那種特殊環境下,無疑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對此,大家也沒什麼抗告,朱祁鎮也就此從一個閒散王爺,變成了大明的第七位皇帝。再之後,在大明軍民團結一致的保衛下,瓦剌人最後被擊退,北京城被守住了。
客觀來說,朱祁鈺在這場北京保衛戰當中,作用其實更近似於一個吉祥物。作為一個閒散王爺,朱祁鈺之前其實沒有學習過任何帝王之術,對帶兵打仗更是一竅不通。真正發揮關鍵作用,指揮明軍作戰的,其實是當時的兵部尚書於謙。
但不管怎麼說,朱祁鈺當時以皇帝的身份,站了出來,作為名義上的領導者,領導了這場北京保衛戰。所以,說朱祁鈺力挽狂瀾,直接避免了明朝成為南宋那樣的江南政權,是一點都沒問題的。而且,從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說,有時候不瞎指揮,已經是很大的貢獻了。
而且,在擊退了瓦剌之後,朱祁鈺更是開始清除朝中奸佞,任用於謙等忠臣良將,不但修復了明朝邊防,重新組建起一支强大的京師軍隊,還對吏治、經濟等諸多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良。客觀來說,朱祁鈺在位期間,未必算得上是千古明君,但肯定算是一個好皇帝。
如果單憑朱祁鈺的功勞來說,葬入皇陵肯定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就算有人無法葬入皇陵,那也應該是他那個被俘虜的倒楣哥哥才對。但問題是,接下來的幾年裏,先後發生了一系列陰差陽錯的事件,最終導致朱祁鈺被硬生生擠出了皇帝圈子。
就在北京保衛戰結束一年多以後,那位已經被瓦剌人俘虜的朱祁鎮,竟然被瓦剌人給放回來了。瓦剌人之所以會釋放朱祁鎮,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朱祁鎮沒用了。
在之前的一年當中,瓦剌人曾多次以朱祁鎮為籌碼,向明朝索要各種好處。但結果,明朝人連一個銅板都不願意給瓦剌。惱羞成怒的瓦剌,本想過乾脆直接撕票算了。但最後,瓦剌還是覺得,直接放朱祁鎮回國,和朱祁鈺爭奪皇位,對瓦剌更有利一些。
於是,就這樣,已經被俘虜一年多的朱祁鎮,奇迹般地再次回到了北京。
不過,對於瓦剌人的這個計策,明朝高層自然也是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朱祁鎮回到北京之後,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更不可能復位做皇帝了。朱祁鎮回來以後,直接被朱祁鈺關進了深宮,並且徹底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
而隨著朱祁鎮回京,朱祁鈺的心思,也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最開始登基的時候,朱祁鈺的自我感覺,也只拿自己當一個湊數的。但是,隨著做皇帝的時間越來越長,朱祁鈺也感受到了權力的美好,自然不願意把皇位再還給哥哥,更不願意把皇位傳給哥哥的兒子。
尤其是在朱祁鎮回來以後,雖然被囚禁在深宮之中,朱祁鈺也感受到了哥哥的威脅,自然更想盡力去消除所有的隱患。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後來,朱祁鈺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强行違背自己之前的諾言,廢掉了大哥朱祁鎮的兒子,改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
但諷刺的是,沒過兩年,朱祁鈺的兒子,卻偏偏生病夭折了。再之後,直到朱祁鈺去世,朱祁鈺膝下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兒子。
西元1457年,剛剛年滿三十歲的朱祁鈺,忽然病重。此時的朱祁鈺,偏偏又沒有兒子,後繼無人。從法理上來說,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朱祁鈺去世,即位的只能是他的哥哥,或者他哥哥的兒子。
就在朱祁鈺臨危之際,有幾個大臣忽然帶人闖進深宮,把那個已經被囚禁多年的朱祁鎮,重新迎了出來,再次推上了皇位。這件事,後世史稱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發生以後,朱祁鎮再次復位,成了明朝的皇帝。但如此一來,朱祁鈺的存在,就顯得非常尷尬了。不久之後,朱祁鈺去世,而朱祁鈺去世之後,朱祁鎮為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只能將朱祁鈺的皇位稱號廢除,貶為郕王。並且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說朱祁鈺僭越搶奪了自己的皇位。
不得不說,朱祁鎮的臉皮,真的是很厚。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祁鈺去世之後,並不是以皇帝的身份下葬,而是以親王的身份下葬。既然只是親王身份,那自然無法再葬入皇陵了。所以,明朝的皇陵當中,自然也就只有十三比特皇帝。而朱祁鈺之後的幾比特明朝皇帝,因為都是朱祁鈺的子孫,為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自然也沒誰會去給朱祁鈺翻案。
直到崇禎皇帝自盡,歷史進入到南明時期以後,南明皇帝才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稱號,並且給朱祁鈺追加了明代宗的廟號。但此時的北京,早已不在南明政權的手裡,自然也就無法給朱祁鈺的皇陵,恢復皇帝的應有規格了。
縱觀朱祁鈺和朱祁鎮兄弟之間的故事,我們不難發現:這對兄弟的悲劇,其實完全來自於權力。如果不是因為權力的紛爭,這對兄弟本來可以非常和睦,兄友弟恭。但正是為了爭奪權力,他們反倒是連兄弟都做不成了。
所以說,權力這東西,有時候也未必就像看起來那麼美好。如果落在承受不住權力的人手裡,也未必就是什麼幸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