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戰爭是什麼樣的?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

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要知道,這可是商取代夏的關鍵戰役,同時也是一個朝代更替的決戰,雙方幾乎都搬出了全部的家底。這個規模,放在後世的話,實在算不了什麼。但放在數千年以前,那已經是了不得的滅國之戰了。所以雙方能够組織起萬人規模的混戰,那已經是相當不可思議了。

古代的戰爭是什麼樣的?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下麵由老資料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著往下看

在很久很久以前,當人們還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的時候,那時候的戰爭,規模一般都比較小。一個部落,能達到千餘人的規模,就已經算是很大了。在這種環境下,兩個部落發生戰爭,哪怕是整個部落不管男女老少一起上,其實也沒幾個人。

比如說,歷史上那場著名的商朝滅夏的鳴條之戰。要知道,這可是商取代夏的關鍵戰役,同時也是一個朝代更替的決戰,雙方幾乎都搬出了全部的家底。但即便是這樣,據史書記載,這一戰商朝這邊,也不過僅僅只出動了六千精銳,外加七十輛戰車而已。

這個規模,放在後世的話,實在算不了什麼。但放在數千年以前,那已經是了不得的滅國之戰了。因為當時整個中原地區,恐怕也就一百多萬人而已。所以雙方能够組織起萬人規模的混戰,那已經是相當不可思議了。

再之後,從商朝一直到春秋時代,情况其實也都差不多。一是因為,當時整個中原,就沒有多少人口。就算大家想玩人海戰術,可能也玩不起。二是因為,那時候實行分封制。就算是商朝王族或者周王室,也不可能調動整個中原的軍隊,去打一場超過十萬人規模的大戰。

所以,從商朝一直到春秋時代,最大規模的戰爭,也就是幾萬人而已。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戰爭的形態也開始出現了第一次變化。在這段漫長的青銅文明歷史上,古人對於武器的製造,第一次有了進步。而隨著武器的進步,平民和阿兵哥第一次出現了分化。

簡單來說,就是武器越來越貴,平民用不起武器了,只有那些貴族才能用得起武器。而當那些平民,拿著鋤頭或者石塊製成的武器,去戰場上拼殺的時候,也就只是相當於炮灰而已,根本沒什麼意義。

所以,到了春秋時代,戰爭就變得非常有趣。不但規則很多,而且當時打仗的基本都不是底層平民或者奴隸。因為這些最底層的人民,他們是買不起武器的,連上戰場的資格都沒有。有資格上戰場戰鬥的,都是那些貴族,或者祖上是貴族的士。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後來才有了‘阿兵哥’或者‘士卒’這個說法。

在這種情況下,戰爭規模自然也就不會太大了。整個春秋時代,最大規模的戰爭,雙方兵力加起來也就是十萬人左右,這已經是了不得的戰爭。翻遍整個春秋時代的歷史,也就那麼極少數幾次而已。

但是,到了戰國時代,情况開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到了戰國時代,隨著鐵器的鍛造科技,開始逐漸普及,生產力開始迅速提升。鐵器的普及,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變革。而且這種影響,幾乎是方方面面的。

舉個例子,以往大家用青銅器的時候,種地開荒都比較難。因為青銅器的硬度不够,用著用著就壞了。但是鐵器不一樣,鐵器的硬度更高,不管是作為生產工具,還是武器,都更為耐用。這個特點,直接導致社會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直觀的一點是,因為種地更容易了,所以中原地區的人口數量,也開始越來越多了。到了戰國後期的時候,中原地區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兩千萬左右。

隨著人口數量越來越多,打人海戰術的基礎就出現了。這個時候,戰國時期的將軍們發現,還是人海戰術更好用一些。如果一方是一萬多的貴族精銳,而另一方則是數十萬百姓組成的軍隊,還是後者勝算更大一些。

所以,在戰國時代,戰爭規模開始變得越來越大,參戰人數也越來越多。比如到了戰國末期,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和趙國雙方,總體動員的人數,已經接近了百萬。而到了秦國滅楚國的時候,雙方的直接參戰人數,就已經超過了百萬。再加上那些運送補給的人口,數量就更多了。

就這樣,到了戰國末期,中國歷史上的戰爭規模,第一次達到了一個巔峰時期。

不過,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原開始徹底統一。一個新的問題,開始出現在統治者的面前。

隨著中原徹底統一,中原內部的戰爭開始變少,所有戰爭都跑到邊境去了。在這種情況下,阿兵哥想要打仗,就必須遠離家鄉,遠赴千里之外。而且,除此之外,補給運輸也成了一個大問題。

以往的時代,國家領土都比較小,運輸補給也沒那麼難。但如今,隨著秦朝統一了中原,補給運輸難度,驟然上了大臺階。這時候大家忽然發現,原來運輸補給需要的人,遠比能派出去打仗的人還多。

所以,後來秦始皇派蒙恬去北方討伐匈奴的時候,最多也就只能帶三十萬人。不是秦始皇不想派更多的軍隊,而是因為當時秦朝全國的補給能力,最多也就只能够支撐這三十萬人而已。

從這時開始,接下來的將軍們開始思考一個新的問題:軍隊這個東西,規模是不是真的越大越好。

而秦朝之後,接下來到了漢朝,因為漢朝常年和北方的匈奴作戰,主要敵人也是匈奴。這個時候的漢朝統治者就發現,軍隊好像真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對付匈奴的時候,如果是純粹的步兵,基本上去多少就死多少。只有配上戰馬,變成騎兵,才有可能戰勝敵人。

但問題是,戰馬這種東西,遠比鐵制武器的造價更高。漢朝最巔峰的時候,也就只能維持十幾萬規模的騎兵軍團。而靠著這十幾萬騎兵,漢武帝已經可以正面擊敗不可一世的匈奴,硬生生把匈奴打回了漠北。

此後,整個東漢和西漢,基本上都是這個情况。而且在此期間,馬鐙這種新式裝備也出現了。馬鐙的出現,直接讓騎兵的作戰能力,又上了一個大臺階。到了這個階段,兵貴精而不貴多的道理,就實實在在地展現在戰爭當中。

另外,在這數百年當中,經過很多天才將領不斷改良,原本單純的騎兵作戰,也開始逐漸變成了步騎協同。步騎協同作戰體系的完善,又為接下來再次打人海戰術,埋下了伏筆。

所以,兩漢之後,到了三國時代,大家又開始玩人海戰術了。三國之間的大戰,雖然都是內戰,但卻可以動輒發動十萬人以上的軍隊進行作戰。但同時,這種戰爭模式,是非常消耗國力了。東漢末年,僅僅數十年的時間,中原人口便從近六千萬的規模,銳減至一千萬左右。

對於統治者來說,底層阿兵哥的生命,永遠比不上勝利更重要。所以,從三國時代開始,一直到後面隋朝,大家都在玩了命的擴充軍隊,盡可能的搞人海戰術。畢竟,人數越多,勝算就越大。

但同時,在這段歷史當中,一些失敗的案例,也讓大家不斷去反思這個問題。

在這幾百年的歷史上,有兩場戰爭,對後來的戰爭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場是著名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當中,前秦從全國範圍內,徵調了超過一百萬的軍隊,打算畢其功於一役,一鼓作氣滅了東晉。但結果,卻被東晉以八萬人正面擊潰,而前秦也囙此覆滅了。

淝水之戰,前秦戰敗的原因,說起來其實很可笑。簡單來說,就是東晉先擊敗了前秦的先頭部隊,導致前秦的先頭部隊開始潰逃。而先頭部隊潰逃之後,後方又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誤以為已經全軍戰敗了,所以就開始跟著逃。

就這樣,看似强大的百萬大軍,僅僅是在先鋒被擊敗之後,就瞬間土崩瓦解了。

而另外一場戰爭,則是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的戰爭。隋朝後期,隋煬帝從全國範圍內,徵調了一百多萬的主力精銳,再加上超過三百萬的民夫運輸補給。為了打高句麗,隋煬帝幾乎從全國範圍內,徵調了超過五百萬壯勞力。

但結果,因為隋煬帝本人的指揮錯誤,直接導致上百萬隋朝精銳,埋骨遼東。而這場戰爭的失敗,也直接導致隋朝的精銳軍隊近乎打光,再也無法統治全國。所以沒過多久,隋朝就亡了。

這兩場戰爭,對後世的戰爭觀發展,有著很大的警醒左右。大家開始意識到,原來人海戰術也是有上限的。在古代那種通訊手段有限的情况下,一旦軍隊規模超過百萬,主帥根本就沒法指揮。在這種情況下,人多了反倒是壞事。

而且,徵調百萬級的軍團,勢必會壓上整個王朝的國力。一旦出了半點差錯,這個國家就沒有第二次翻盤的機會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到了唐朝的時候,唐朝統治者開始恢復了‘兵貴精而不歸多’的理念。比如說唐朝開國的時候,李家就曾砸鍋賣鐵,鍛造精銳裝備,購買戰馬,武裝出一支精銳的玄甲軍。

這支玄甲軍,規模只有三千人左右,但裝備好的卻令人髮指。每個人都配有至少兩匹戰馬,可以換著騎乘。而且,玄甲軍的阿兵哥,每個人還都配有兩套輕重不同的戰甲,用於不同的戰場環境。

總之,這支軍隊的武器,都是真正的頂配。而這支軍隊的戰鬥力,也沒讓人失望。後來在虎牢關之戰當中,李世民僅憑三千玄甲軍,便正面擊潰了竇建德的十萬大軍,還生擒了竇建德。

而唐朝的這種思路,在後來整個盛唐時期,都一直發揮了關鍵作用。後來李靖率兵橫掃突厥,麾下也就幾萬人而已。而唐玄宗時期,高仙芝更是僅靠一萬精銳,便一口氣打到了今天的喀什米爾地區。這些戰績,都是唐朝重視武器裝備的結果。

但同時,這樣的精銳軍隊,註定不可能太多。因為這些精銳軍隊的武器鍛造,實在是太費錢。再加上戰馬,簡直就是燒錢的機器。所以哪怕是盛唐時期,唐朝最强大的時候,常備軍隊也就幾十萬而已。再多的話,就會把整個國家的財政給壓垮了。

而唐朝之後,一直到南宋,戰爭觀念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但是,到了南宋後期的時候,因為南宋的主要敵人,是新崛起的蒙古帝國。而南宋這邊,因為缺少戰馬,根本無法和蒙古大軍進行正面野戰,所以南宋就只能想辦法以守代攻。

在這種以守代攻的思路下,南宋的守城裝備,開始迅速進化。到了南宋時代,威力巨大的床弩,已經開始出現。床弩的威力,甚至已經不遜色於近代的一些炮彈。而且,南宋為了利用好江南多水道的優勢,更是在戰船方面做了很大的提升。到了這個時候,水軍這個兵種的重要意義,開始逐漸凸顯出來。

但同時,因為這些武器裝備,都需要大量的工匠來完成。所以,宋元時期的將軍們,漸漸意識到工匠們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戰船這種東西,幾個或者幾十個工匠,根本就玩不轉。一艘大型戰船,其造價有可能比一支騎兵軍隊更高。

而接下來的元明清三代,基本上就是在人海戰術和精兵戰術這兩者之間,不斷搖擺。如果一支精銳軍隊,在配備最先進的武器時,能够對人海戰術組成的軍隊進行一面倒的屠殺,那人海戰術就沒什麼用,參戰人數就更多一些。而如果武器沒有壓倒性的優勢,人越多勝算就越大的話,那戰爭規模就會越大。

但同時,因為通訊手段落後的原因,元明清時期很少會組織百萬人以上的大兵團作戰。不是因為國力不够,而是因為一旦人數超過百萬,很容易會打成淝水之戰那個樣子,反倒是過猶不及了。

所以元明清時期的大戰,規模一般都是十萬或者幾十萬人的級別。在保證這個規模的參戰人數的同時,盡可能的提升軍隊的武器裝備。至於過百萬的大型戰爭,那就極少極少了

總之,决定參戰人數的根本原因,還是為了取勝。如果人多能够取勝的話,相信任何指揮官,都會玩了命地擴大軍隊的規模。

而在古代大多數的時候,人數往往都是左右戰爭勝利的最大原因。在這種背景下,大家為了追求勝利,進行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規模的戰爭,自然也就顯得理所當然了。

資料標籤: 戰爭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本文標題: 古代的戰爭是什麼樣的?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5073757061585
相关資料
什麼是封樁庫?宋仁宗執政時為何就消失殆盡了?
為此,趙匡胤單獨設立了一個“封樁庫”,把從各國收繳上來的財富存入其中,用作未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贖金或軍資,史載:。“封樁庫”中的錢財隨著北宋逐一消滅南方的各個割據勢力而逐漸增多,且到宋太宗趙光義執政時期,還將部分國庫和“封樁庫”和二為一,統
標籤: 宋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宋真宗 東漢 魏晋南北朝
李隆基晚年生活是什麼樣的,李隆基過得有多淒慘
對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時有多淒涼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中興皇帝,也是使唐朝達到極盛又迅速急轉直下的皇帝。在李隆基的治理下唐朝很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但在這之後李隆基沉溺後宮不理政事,專寵
標籤: 唐玄宗 唐朝 歷史 楊國忠 安祿山 李林甫
古代棺材有幾種顏色,分別代表什麼
對古代棺材有四種顏色,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古代棺材在喪葬中地位有多重要?這種棺材是帝王專用,首先木頭就不一樣,多用金絲楠木製作。就連李鴻章早早地給自己備下了金絲楠木棺材,也是這種金色的!
標籤:
趙雲被稱為常勝將軍,三國真正的全勝將軍是誰呢?
談起三國最完美人物趙雲,大家普遍會想到兩個關鍵字,即:槍神,常勝將軍!趙雲有沒有師兄弟?趙雲被譽為常勝將軍,但經常打勝仗,不代表沒有戰敗,那麼三國真正的全勝將軍是誰呢?在《三國演義》中,文聘出場不多,但細思極恐,原因很簡單:文聘做軍隊統帥時
標籤: 三國 趙雲 關羽 曹操 三國人物 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