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638年泓水之戰,禮崩樂壞已出現徵兆

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為大家帶來泓水之戰的故事,此一戰奠定了春秋中期的局勢,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西元前643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去世,齊國因君比特繼承而引發內亂,西元前642年,宋襄公出兵協助齊孝公奪得君比特。另一方面,泓水之戰也反映了春秋中期,禮崩樂壞勢頭已出現,社會開始走向轉型的趨勢,隨後而來的的就是誠信,仁義的逐漸缺失。

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為大家帶來泓水之戰的故事,此一戰奠定了春秋中期的局勢,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西元前771年,由於西周最後一比特君主周幽王昏聵荒誕,寵倖褒姒,廢王后申宜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封其子伯服為太子,由此而引發了一場周王室內部為了爭奪王位繼承權的內部權力之爭。廢後申宜父不滿王后與太子被廢,隨勾結北方的犬戎攻陷鎬京,擒殺幽王與褒姒,立廢太子宜臼為王,即周平王。

周幽王在位後期寵倖褒姒,曾上演過一出“烽火戲諸侯”的荒唐之舉,所以在犬戎攻陷鎬京之時,諸侯皆未前來救援。西周滅亡後,太子宜臼繼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陽,洛陽位於鎬京以西,所以後世稱為東周。東周雖然建立,但其權力威望已經無法比擬西周,天子對諸侯的控制已經基本上名存實亡。所以,從西元前770年到西元前的476年,中國歷史進入到東周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

西元前643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去世,齊國因君比特繼承而引發內亂,西元前642年,宋襄公出兵協助齊孝公奪得君比特。同時,楚成王借齊國中衰、中原無霸的機會將勢力滲入中原地區。宋襄公不顧宋國國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制各諸侯國,與楚國爭奪中原霸主的位置。西元前639年,春,宋、齊、楚三國君主會盟於齊,在宋襄公的堅持下,三國同意於同年秋在宋國召開諸侯大會。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約楚成王以及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之君在盂會盟,齊國和魯國推脫未參加。

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的建議,輕車簡從赴會,以爭取與會諸侯的信任,結果在會場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襲被擒。楚成王挾之進攻宋都商丘,宋軍堅守,數月未下。不久,在魯僖公的調停下,楚成王於同年冬釋放宋襄公。宋襄公回國後,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弃爭霸之心,不顧公子目夷和公孫固的勸說,於西元前638年夏,聯合衛國、許國、滕國三國進攻依附與楚國的鄭國,以洩憤。楚成王為救鄭率軍攻打宋國,宋襄公遂即撤回迎戰。

商周以來,戰爭形成一種慣例,戰爭的目的不在於殺伐,而在於決勝負;所謂的春秋“無義戰”並非指戰爭過程,而是針對戰爭目的而言,所有的攻伐,都是領主階級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資源。囙此,春秋時期的戰爭相對於戰國時期和後世的征伐,並不是充滿著嗜殺和血腥。正如《淮南子》所說:“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而且,商周以來戰爭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且崇尚“禮義之兵”;意思就是,作戰雙方,相互約好時間,地點,然後公平對決,分出勝負,不搞偷襲。這有點像原始的群落間攻伐,更像是約架。

所以戰爭開始時,宋軍已經先於楚軍在泓水北岸布好陣勢,而且也處於有利態勢,但宋襄公卻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陣列不能開始戰鬥”的陳舊觀念,就像他從簡赴約一樣,始終以君子之風行事;在楚軍渡河之際以及渡河之後,尚未列陣之時,兩次拒絕司馬公孫固的建議,拒絕趁人之危。直待楚軍從容布好陣勢後才下令攻擊,以致大敗,襄公重傷,不久死去,宋國由此失去了爭霸的實力。

首先,就泓水之戰的起因來說,西元前639年,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約楚成王以及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之君在盂會盟。不過,在這一次會盟上,宋襄公因為沒有帶領多少護衛,所以被楚成王挾持了。數個月後,在魯國等諸侯國的壓力下,楚國最終釋放了宋襄公。由此,對於宋襄公來說,自然不甘受楚之辱,於是選擇合衛國、許國、滕國三國進攻附楚的鄭國。面對宋國、衛國、許國、滕國等諸侯國的聯軍,鄭國自然難以抵抗,趕緊向楚國求救。楚成王在獲得這一消息後,選擇率軍攻打宋國,以此“圍宋救鄭”。

在楚國大軍出動後,宋襄公立即從鄭國撤軍,並且在泓水迎戰楚軍,也即爆發了泓水之戰。在泓水之戰中,宋國的軍隊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陣勢,處於有利態勢,完全可以利用以逸待勞的機會來進攻楚國大軍。不過,對於宋襄公這位君主,依然遵守先秦時期“不排成打仗的陣列不能開始戰鬥”的觀點,所以在楚國大軍渡河之際及渡河後尚未列陣之時,宋襄公兩次拒絕了趁勢進攻對方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在戰國時期,面對楚國大軍渡河之際及渡河後尚未列陣之時,另外一方一定不會錯失這樣的良機。

在錯失了進攻楚軍的良好時機後,宋襄公一直等到楚國大軍從容布好陣勢後才下令攻擊。值得注意的是,楚國在春秋時期是可以和齊國、晉國長期爭霸的大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宋國在楚國面前,只是一個中等的諸侯國。在軍隊數量和戰鬥力上,宋國軍隊都無法和楚國軍隊相提並論。所以,等到楚軍從容布好陣勢後,宋軍的進攻幾乎沒有什麼效果。在巨大的實力差距下,楚國大軍迅速反擊,從而擊潰了宋國大軍。在泓水之戰中,宋襄公還身負重傷,於次年去世,可謂損失慘重。

最後,泓水之戰發生在齊桓公和晋文公之間的一個歷史階段。在泓水之戰中,楚國因為重創中原地區的宋國,加上晉國還沒有和楚國正面抗衡,所以楚國在中原的擴張已無阻力。在其後數年間,楚國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當然,等地晋文公重耳即位後,晉國實力得到增强,從而在城濮之戰中擊敗楚軍,這才遏制了楚國的擴張勢頭。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宋國來說,因為泓水之戰的失利,從而徹底成為春秋時期的二流諸侯國。也即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歷史階段內,宋國的存在感可謂越來越低了,並且因為夾在晉國和楚國之間,所以難以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泓水之戰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卻具有一定的意義。它標誌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管道正在崛起。所謂的“禮義之兵”,就是作戰管道上“重偏戰而賤詐戰”,“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它是陳舊的密集大方陣作戰的必然要求,但是在春秋中期,由於各國武器裝備的日趨精良,車陣戰法的不斷發展,這種作戰管道已開始不適應戰爭實踐的需要,逐漸走向沒落。宋襄公無視這一變化,仍然拘泥於“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舊兵法教條,遭致悲慘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在泓水之戰中,儘管就兵力對比來看,宋軍處於相對的劣勢,但如果宋軍能憑恃佔有泓水之險這一先機之利,採用“半渡而擊”靈活巧妙的戰法,先發制人,是有可能以少擊眾,打敗楚軍的。公孫固等人關於乘楚軍半渡泓水而擊的方略和乘楚軍“濟而未成列而擊”的建議,也體現了“兵者,詭道”、“攻其不備”的進步作戰思想,從而為後世兵家所借鑒運用。所以,《孫子兵法》也將“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定為“處水上之軍”的重要作戰戰術。後世在作戰實踐中以“半渡擊”取勝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柏舉之戰中夫概清發水半渡擊大敗楚軍就是典型一例。

泓水之戰的結果使得宋國從此一蹶不振,楚勢力進一步向中原擴展,春秋爭霸戰爭進入了新的階段。楚國在中原的擴張已經毫無阻力,在其後數年時間內,楚國勢力一度延伸至黃河以北區域,直到晉楚城濮之戰後,楚國的擴張勢頭才得以遏制。宋襄公為此,以付出生命為代價,成就了春秋最為幽默的一場“義戰”。另一方面,泓水之戰也反映了春秋中期,禮崩樂壞勢頭已出現,社會開始走向轉型的趨勢,隨後而來的的就是誠信,仁義的逐漸缺失。

本文標題: 西元前638年泓水之戰,禮崩樂壞已出現徵兆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4728050266305
相关資料
宋仁宗趙禎脾氣有多好?駕崩後舉國痛哭
宋仁宗趙禎,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42年。宋仁宗在位的時候,雖然他的才華、謀略、經歷、軍功都算不上十佳,但是他在人格上可以說是中國少有的“好”皇帝,他宅心仁厚,仁慈善良。據說宋仁宗在駕崩後舉國痛哭,就連契丹國君主都為其悲哀。宋仁宗到
標籤: 宋朝 歷史 趙禎 遼朝 宋史
歷史上的包拯斬過最大的官是什麼官?
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包拯的文章,歡迎閱讀哦~歷史上沒有鍘美案和鍘包勉,包拯根本沒有鍘過任何皇親貴胄。只是他斷案公正,政治清廉。在陳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蓮被發配邊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殺她,幸為展昭所救。包拯欲治陳世美之罪卻苦無實證
標籤: 陳世美 歷史 包拯 秦香蓮 東漢 魏晋南北朝
唐高祖李淵為什麼在歷史上不出名?誰搶了他的風頭
李淵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隋煬帝即位後,歷任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後昇衛尉少卿。隋末天下大亂時,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玄武門之變後,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兒子李世民。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歷史功績和形象並不怎麼高。而事實上
標籤: 李淵 歷史 唐朝 中國古代史 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
李淵和隋煬帝楊廣兩人的關係如何?
隋煬帝的父親楊堅,母親獨孤氏。這個時候,他的姨姨獨孤皇后,時常替去世的姐妹完成母親的職責,關心李淵的成長,甚至把他接到宮中。李淵比隋煬帝大三歲,但是表兄弟兩人的地位卻是不可同日而語。有一次,李淵因病沒有參與朝會,隋煬帝就問,有人回答病了。李
標籤: 李淵 楊廣 唐朝 隋朝 楊堅 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