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如果將軍造反,那些阿兵哥是聽從誰的指揮?

古代將軍造反的時候,之所以能够指揮下麵的軍隊,最覈心的一個原因其實還是在於資訊差。只有高層少部分將領,才會知道造反的真相。但這些高層將領,往往又是造反圈子的核心成員,自然不會反對造反了。而在雙方對峙的一年當中,王翦作為秦軍的最高統帥,手握六十萬重兵,無疑是整個秦國最有權力的人。

在古代如果將軍造反,那些阿兵哥是聽從誰的指揮?今天老資料網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古代將軍造反的時候,之所以能够指揮下麵的軍隊,最覈心的一個原因其實還是在於資訊差。

因為古代的通訊手段,實在太差,所以導致下麵軍隊的阿兵哥,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反。只有高層少部分將領,才會知道造反的真相。但這些高層將領,往往又是造反圈子的核心成員,自然不會反對造反了。

至於底層阿兵哥,就算偶爾有幾個猜到真相,意識到自己是在造反,同樣也不敢主動站出來反抗。因為一旦站出來,鐵定會被帶頭的將領殺掉立威。就算是為了自己的生命,也只能捏著鼻子上賊船,跟著一起造反了。

說到底,問題的關鍵,其實就在於資訊差。

想要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來簡單回顧一下,古代歷史上幾場特殊的戰爭和叛亂。看看歷史上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將,到底都是怎麼執掌兵權的?

首先是秦國滅楚之戰。西元前225年,隨著秦始皇先後滅掉了韓趙魏三國之後,秦始皇將下一個進攻的目標,放到了南方的楚國頭上。當時楚國正在內訌,正是滅楚的好時機。對於滅楚這件事,整個秦國高層,也都達成了共識。

但是,在出兵多少這個問題上,秦國高層卻出現了巨大的意見分歧。以李信為首的一些大將,主張出兵二十萬左右。而以王翦為首的一群人,則認為至少要出兵六十萬才能滅楚。對於這兩個方案,秦始皇略作猶豫之後,就選擇了李信的方案。

但結果,當李信率領二十萬人進攻楚國之後,卻被楚國打得大敗而回。最終,秦始皇不得不親自去請王翦,答應了王翦出兵六十萬的請求。此後,王翦正式出兵,率領六十萬秦軍,和楚國的四十萬大軍對峙了近一年之後,終於趁著楚軍放鬆的時候,突然進行襲擊,繼而全殲楚軍精銳。

而在雙方對峙的一年當中,王翦作為秦軍的最高統帥,手握六十萬重兵,無疑是整個秦國最有權力的人。六十萬秦軍是個什麼概念呢?簡單來說,據後世史學家估計,當時整個秦國所有的人口加在一起,也就不到六百萬人。也就是說,當時十分之一的秦國人,都在王翦的指揮範圍內。而且這十分之一的人口,還是最為精銳的青壯年阿兵哥。

顯然,此時的王翦,如果想要謀反的話,絕對可以輕易謀反,而且絕對有能力一舉重創秦國。不過,當時的王翦,似乎並沒有這樣的心思。在和楚軍對峙期間,王翦只是不斷向秦始皇討要各種財寶和豪宅,以此來讓秦始皇安心。

而滅楚之後,王翦則是果斷放弃了兵權,將兵權還給了秦始皇,並沒有任何逾越的舉動。

那麼,如果當時王翦要謀反的話,有沒有可能成功呢?而王翦如果要謀反,麾下的軍隊會聽從他的調遣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如果王翦當時反戈一擊,絕對有能力重創秦國。但是,如果王翦想要造反,首先需要解决的問題,就是解决他身邊那些被秦始皇派來監視他的將領,或者取得他們的支持,讓他們幫忙一起造反。

至於底層阿兵哥,反而不太重要。因為這六十萬秦國阿兵哥當中,絕大多數人其實根本沒見過秦始皇,更不知道秦始皇的命令是什麼。再加上當時的制度是,只要有虎符就能調動軍隊。只要王翦手握虎符,並且能够保證高層的將領支持他反叛,王翦就能輕易指揮這六十萬大軍,正式開始反叛。

第二場特殊的戰爭,則是歷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戰。垓下之戰當中,身為漢軍統帥的韓信,統領的七十萬大軍,圍攻項羽統領的十萬大軍,最後取得了勝利。而在垓下之戰結束後,劉邦第一時間便悄悄潜入韓信的軍營,奪了韓信的虎符。

就是這樣一枚小小的虎符,就直接導致韓信的兵權,被徹底剝奪了。失去虎符的韓信,就算有造反的心思,也無法造反了。韓信所有的權力,似乎就只局限於一枚小小的虎符而已。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况,就是因為古代的通訊手段,實在太差。就算是韓信這樣的戰爭奇才,真正能直接指揮的也就只有身邊的百餘人而已,然後通過這百餘人,逐漸形成相應的組織結構,去統領幾十萬大軍。至於下麵的士卒,其實大部分都不認識韓信。他們的作戰行動,也完全都是有虎符來控制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一支軍隊,從上到下所有阿兵哥,都只認識一比特大將,這種情況就比較危險了。

比如漢景帝時期的大將周亞夫,周亞夫治軍極為嚴格,同時在軍營內部也非常熱衷於和阿兵哥打成一片,導致周亞夫麾下的阿兵哥,基本上都認識周亞夫。這就導致後來皇帝派人去周亞夫軍營,拿著皇帝的信物都無法指揮軍隊,只有周亞夫本人才能指揮。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周亞夫想要叛亂,麾下阿兵哥出於對周亞夫的信任,一定會追隨。這種情況下,虎符的重要性被大大削弱,而周亞夫的威脅程度,也大大新增了。

所以後來,周亞夫雖然有著平定七國之亂的功勞,但最後還是被漢景帝找了個理由,扣上了一頂謀反的帽子,結果絕食而死。

以上我們所說的這幾個例子,還都是沒有造反的。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真正造反的例子。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叛亂,莫過於唐朝的安史之亂了。在這場叛亂之前,唐朝正處於極盛時期,不管是國力還是其他方面,都處在最巔峰的時候。但是在這場叛亂之後,唐朝瞬間由盛轉衰,再也沒能恢復到之前的極盛狀態。

那麼,作為這場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到底是怎麼發動的叛亂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原本唐朝實行的是府兵制,在這種制度下,唐朝每次打仗,都需要從各地徵調青壯年組成軍隊,然後再去作戰。但是到了唐朝中期的時候,因為很多原因,這套制度逐漸無法使用了。

所以,為了解决府兵制崩潰的問題,唐玄宗不得不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最大的改變在於,允許邊疆地區有常備軍隊的存在。之前實行府兵制的時候,每次打仗都是臨時集結軍隊,戰後大部分軍隊就直接解散了,所以高層將領無法完全控制軍隊。

但是,經過唐玄宗的改革之後,地方將領可以長時間控制一支軍隊,這就給了他們足够的機會,將這些軍隊變成自己的私軍。在這些軍隊當中,就會出現大家只知將軍不知皇帝的現象。

再加上唐朝中期的時候,因為經濟太過發達,導致唐朝內地的百姓,不太喜歡去當兵。所以很多邊疆地區的軍隊,都是由胡人組成的。這些胡人對皇帝的敬畏,也沒有那麼强。而且,到了唐玄宗後期的時候,為了讓地方節度使方便打仗,唐玄宗還給予了地方節度使一定的財權。

如此一來,作為地方節度使的安祿山,手裡既有錢又有兵,這樣就可以憑藉手裡的金錢,在軍隊當中收服更多的人心。讓安祿山的個人權威,在麾下控制的軍隊內部無限擴大。

最終,當這樣的安祿山,打算起兵造反的時候,只需要編一個謊言,說他們起兵是為了剷除楊國忠這個奸相,而不是為了造反。出於對安祿山的個人敬畏,整個北方三鎮的精銳軍隊,就全都被安祿山調動了起來。

而隨著安祿山的大軍,在前線節節勝利。這個時候或許有些阿兵哥,開始逐漸察覺到事情的真相,意識他們可能並不是為了剷除楊國忠,而是為了幫安祿山造反。但這個時候,擺在這些造反阿兵哥面前的路,卻幾乎沒有任何可以選擇的餘地。

如果背叛安祿山,直接投降唐朝正規軍。這個過程當中,很容易會丟掉性命。一旦被安祿山這邊發現,很容易就會被直接處死。就算能够順利投降,到了唐朝正規軍那邊,也難免不會被追究叛亂的責任。

反倒是繼續跟著安祿山造反,一旦成功,很有可能會得到更大的利益。

既然兩個選擇,都有很大可能直接死亡。那絕大多數人,自然都會選擇遵循從眾心理,跟著身邊的人繼續造反了。

總之,古代將軍能成功造反,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資訊差的問題。因為那些底層阿兵哥在造反的時候,往往並不認為自己是在造反,而是被叛軍將領忽悠過之後,認為自己是在做一項偉大的事業,比如剷除當朝奸相之類的事情。

如果放到現在,憑藉著快捷方便的資訊交流管道,古代將軍再想輕易造反,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

本文標題: 在古代如果將軍造反,那些阿兵哥是聽從誰的指揮?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3432158035428
相关資料
呂雉將戚夫人做成“人彘”,為何還叫劉盈去看?
呂雉,字娥姁(xū),又稱呂後、漢高後、呂太後等,漢高帝劉邦的皇后。她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與武則天並稱“呂武”。劉邦屍骨未寒,已由皇后晋昇為太后的呂雉,把劉邦生前最寵的妃子
標籤: 戚夫人 呂雉 劉肥 漢惠帝 劉邦
古代將軍身後什麼總穿著披風,古人是在耍帥嗎
古代將軍總愛穿著披風,真是為了耍帥,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攷。其實,披風對於古代人而言可不是裝酷耍帥,披風來歷已久文化深遠,而戰場上將軍們穿披風可是大有原因的。
標籤:
愛屋及烏是什麼意思?背後是什麼樣的故事?
背後是什麼樣的故事?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愛屋及烏”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便翻用出來。那,“愛屋及烏”究竟是啥意思呢?原來,這“愛屋及烏”的“烏”,便是我們眾所周知的烏鴉,古代人們多不喜歡,視為“不
標籤: 愛屋 薑子牙 烏鴉
韓信生性高傲又有反骨,為什麼甘心輔佐劉邦?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被劉邦評估為麾下三比特人傑之一,後世以此稱之“漢初三傑”,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為“兵仙”。韓信雖然出身低微,但卻始終昂著高傲的頭顱。韓信如此高傲,又生有反骨,但卻被劉邦收拾得服服帖帖。
標籤: 韓信 劉邦 歷史 西漢 漢朝 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