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賜給韓信三不殺,五不死,呂後是怎麼繞開這些殺死韓信的

垓下之戰前夕,項羽派使者誘惑韓信“三分天下”,韓信雖然沒有同意,卻也開始左右搖擺,對劉邦的命令陽奉陰違,於是有了“三不殺”、“五不死”的由來。

還不知道:劉邦賜韓信“五不死”,呂後是怎麼繞過劉邦之言來殺死韓信的讀者,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垓下之戰前夕,項羽派使者誘惑韓信“三分天下”,韓信雖然沒有同意,卻也開始左右搖擺,對劉邦的命令陽奉陰違,於是有了“三不殺”、“五不死”的由來。

三不殺、五不死

關於三不殺、五不死,有數個不同的版本,不過大概意思都差不多。

在垓下之戰前夕,劉邦詔令韓信前來圍攻項羽,而韓信卻遲遲不肯來,於是張良勸漢高祖寫下三不殺、或者五不死等諸多條件,以示誠意,實際上就是一種另類的免死金牌。

比較常見的三不殺,分別是“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

這三不殺的狹義上的意思就是:在能見到天的地方,不能殺韓信;君王不能殺韓信;不能用刀槍等鐵器來斬殺韓信。

既然是狹義,那自然有廣義,廣義上來說:普天之下,不能用君王之命來殺韓信,也不能對韓信動刀兵。

所謂的五不死,分別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

五不殺的意思更容易理解,既不能在見到天的地方殺韓信,也不能在見到大地的地方殺韓信,同樣,君王不能殺韓信,也不能用繩索將韓信捆綁,不能用刀來殺他。

如果延伸一點的話,就是在蒼天之下,大地之上,君王的管轄範圍內,既不能捆綁韓信,也不能用刀殺死韓信。

為什麼要分廣義和狹義呢?

因為狹義的根本毫無意義,輕易可破,若是廣義的來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本就沒有可能不見天、不見地、不見君,這樣的話才符合免死金牌的本意。

傳說中的韓信之死

無論是三不殺,還是五不死,若僅僅是狹義上的概念,想要繞過這幾個條件,將韓信處死,其實是非常容易的。

傳說中,呂後聽聞韓信參與昌豨謀反,於是暗中與蕭何謀劃。

為了不讓韓信見天,蕭何將韓信誆騙入長樂宮中,在一個暗無天日的鐘室中殺死。

為了不讓韓信見到大地,呂後還特意將整個長樂宮中鋪滿了地毯。

當時劉邦正率兵在外平叛,自然不會見到君王。

呂後也沒有將韓信捆綁起來,更沒有直接用刀兵加身,而是令宮中的婢女用削尖的竹竿將其活活捅死。

按照這種死法,呂後“非常聰明”地避過了“見天”、“見地”、“見君”、“繩索”、“刀兵”等條件,自然不違背劉邦的承諾。

但是,若劉邦的承諾真的這麼容易被破解,那只能說明他的承諾本身就是一個笑話。

事實也是如此,歷史上根本沒有所謂的三不殺、也沒有什麼五不死,都不過是後人杜撰出來的罷了。

歷史上的韓信之死

西元前197年,陳豨反叛,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平叛。

劉邦走後,呂後掌權,韓信府中家臣告發韓信參與陳豨謀反,於是呂後便準備將韓信招入宮中處死。

為了防止韓信懷疑呂後的用意,呂後讓蕭何欺騙韓信,說劉邦已經平叛歸來,準備大宴群臣,韓信這才隻身來到宮中。

不料,韓信一入宮,便被呂後早已安排好的武士捆綁起來,然後在長樂宮中的鐘室將其斬殺,然後夷滅三族。

相國紿信曰:“雖疾,强入賀。”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史記·淮陰侯列傳》

從正史的記載上來看,根本沒有韓信參與謀反的直接證據,韓信被斬殺也沒有經過名正言順的審判,全部是暗室操作。

但是,當平叛歸來的劉邦聽聞韓信的死訊之後,他的表情卻很奇怪:又高興又憐憫。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史記·淮陰侯列傳》

劉邦的表情從側面反應了呂後殺韓信的心理,韓信太過居功自傲,自取死路!

韓信死因:居功自傲、自取滅亡

其實,韓信之死,並不是功高震主,也不是劉邦薄情寡義,也說不上是因為他政治能力低下。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居功自傲,已經被巨大的成就迷惑了雙眼。

從而徹底失去人心,不僅呂後容不下,連曾經舉薦過他的蕭何也看不順眼了,劉邦也已經在心中對他判了死刑。

這一切究竟從何而來?

我們還得從韓信挾制稱王說起。

西元前203年,韓信引兵攻打齊國,還沒到平原渡口,便聽聞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漢的消息。

這時候,韓信本來準備停止行軍,卻被一個名叫蒯徹的謀士說服。

蒯徹說:“將軍奉詔攻打齊國,而漢王不過派了一個密使前去說服齊王,難道有新的詔令讓將軍停止進攻嗎?既然沒有,管他齊王到底是否臣服,繼續打就是了。

况且酈食其不過區區一個說客,卻憑三寸不爛之舌就降服了有七十多座城邑的齊國,而將軍統帥數萬人馬,一年多時間也才攻佔趙國的五十多個城邑。

一個將軍反倒不如一個儒生的功勞,將軍人忍得下這口氣嗎?”

範陽辯士蒯通(避劉徹之諱)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就這樣,韓信被蒯徹說服,决定繼續攻打齊國。

而此時的齊王已經下定决心投靠漢王,根本就沒有防備漢軍,很快被韓信長驅直入,攻到臨淄。

憤怒的齊王認為是酈食其背叛了自己,於是將其烹殺,然後派兵去向楚國求救。

項羽聞訊,便派大將龍且前去救援齊國。

韓信大敗龍且、齊王的二十萬大軍,並斬殺龍且、齊王,成功佔領齊國。

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自覺功勳卓著,於是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復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會不安定。我願意自薦為代理齊王,為大王鎮守齊國”。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史記·淮陰侯列傳》

可以想像,韓信的信送到劉邦手上之後,劉邦是如何的怒不可遏,自己麾下的將軍竟然向自己討封為“王”!

然而,此時劉邦的形勢非常不妙,被項羽圍困於滎陽,形勢危急,又不能缺少韓信這一路兵馬。

於是,在張良與陳平的規勸下,劉邦還是忍下了這口氣,也不將韓信封為“假王”,而是直接就封他為齊王,並派使者張良前去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另外一邊,大將龍且死後,項羽也非常恐慌,便派使者去挑撥韓信,讓他反了漢王,自立為齊王,然後三分天下。

最終,韓信既沒有反叛漢王,做三分天下的打算,也沒有按照約定去與劉邦會師。

西元前202年,劉邦趁項羽疏於防備,發動突然襲擊,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然後令韓信與彭越前來會師,一起剿滅項羽。

卻被韓信與彭越放了鴿子,導致劉邦大敗而歸。

劉邦深知不能少了韓信與彭越的助力,一邊給韓信新增封地,一邊將彭越封為梁王,這才讓此二人率部前來合圍項羽,發動了垓下之戰。

然而,垓下之戰剛結束,劉邦別奪了韓信的兵權,將其改封為楚王,後來又改封為淮陰侯。

從韓信的一系列操作來看,在攻打齊國前後,他就已經被巨大的成就迷惑了雙眼,忘記了本分,從而觸犯了劉邦的底線。

固然,在韓信封齊王之前,劉邦麾下已經有數位异姓王,這些人的功勞遠遠比不上韓信,那麼韓信封王就真的理所當然嗎?

其實不然,不說韓信的封王是自己討封的,就說韓信與這些异姓王本身就不同。

韓信從一介白身投靠劉邦,他之所以能立下滔天功勳,除了自身能力之外,也離不開劉邦撥給他的兵馬,他本來就是一個打工人。

而諸如趙王、韓王等人,他們本身就有自己的家底,是帶著家底投靠,劉邦當然不能在平定楚國之前削去他們的王爵。

韓信此舉與背叛無異,這才是他的取死之道!

本文標題: 劉邦賜給韓信三不殺,五不死,呂後是怎麼繞開這些殺死韓信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2827318798561
相关資料
儂智高是什麼人?他的真實本領怎麼樣?
儂智高是什麼人?儂智高是宋時廣南西路治所邕州(今南寧)下轄的廣源州的土司首領。因交趾索取貢品無度,激怒了儂智高,他通過邕州知州陳珙向北宋朝廷遞上奏疏,請求廣源州完全內附於北宋,希望借北宋的力量擺脫交趾。
標籤: 儂智高 宋朝 中國古代史
三國時期關羽是如何是如何看待徐庶的?
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關羽性格非常高傲,除了劉備和張飛,關羽很少把別人放在眼裡,就連馬超和黃忠這樣厲害的人物,關羽都非常不屑。奇怪的是,關羽喜歡徐庶,卻不喜歡諸葛亮,甚至不聽他的指揮,這是為什麼呢?
標籤: 徐庶 關羽 諸葛亮 劉備 三國 三國人物
晋朝為何施行“以孝治天下”?最後為何沒能成功呢?
中國歷史朝代更迭非常正常,但是大部分朝代都是以忠治天下,畢竟封建王朝皇帝是權利的至高者,而他最需要的則是文臣武將的忠誠,但在眾多王朝中,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晋朝。晋朝自開國便宣稱以“孝”治天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既然無法以忠治天下,晋朝只
標籤: 歷史 三國
如果韓信不準備反叛,還會被呂後騙殺嗎?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被劉邦評估為麾下三比特人傑之一,後世以此稱之“漢初三傑”,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為“兵仙”。結果,派出和陳豨接洽的使者還沒回京,韓信的計畫就洩露了,呂後和蕭何把韓信騙進長樂宮,隨後將韓信斬殺於
標籤: 韓信 劉邦 漢朝 歷史 西漢 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