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實力怎麼樣?為何能成為七雄之一?

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西元前311年,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時剛剛登基的燕國國君燕昭王,向國內著名的大賢者郭隗求教,如何才能為燕國招攬優秀的人才,讓燕國强大起來。和其他幾國相比,燕國雖然並不算特別强大,但是地盤卻不小。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實力怎麼樣?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西元前311年,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當時剛剛登基的燕國國君燕昭王,向國內著名的大賢者郭隗求教,如何才能為燕國招攬優秀的人才,讓燕國强大起來。

對於燕昭王的這個問題,郭隗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燕昭王講了一個千金買骨的故事。這個故事大致就是說,以前有比特國王想買千里馬,但是又不知道去哪裡買。後來,有個人主動跑來,說自己有路子,然後這位國君就給了他錢。

拿到錢之後,此人先是花了一大筆錢,去買了一匹千里馬的骨頭。國王看到這堆馬骨頭之後,自然是勃然大怒,認為這個人欺騙了他。

但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在這之後,國王想買千里馬的消息就不脛而走,很快就有人前來賣馬。此後不到半年時間,這位國王就得到了好幾匹千里馬,最後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郭隗給燕昭王講這個故事,主要是想勸諫燕昭王,要用這種精神來招攬人才。燕昭王也是心領神會,接下來直接拜郭隗做老師,而且還在易水之畔,建造了一座黃金台,以此來表示自己願意招攬人才的决心。

而這座黃金台建成之後,很快就有很多人才,前來投奔燕國。這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數那位讓諸葛亮尊為偶像的樂毅了。後來,在這些人的努力下,燕國很快就强大了起來。甚至還一度組建了五國聯軍,差點直接把齊國給滅了。

這就是歷史上‘千金買骨’以及‘建造黃金台’這兩個典故的由來,廣為後世所熟知。

但是讀這兩個典故的時候,很多人可能都產生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在整個春秋時代,以及戰國初期的時候,燕國似乎都有點默默無聞?為什麼燕國給後人的印象,似乎一直非常弱小?為什麼燕國當時已經快要把齊國滅了,最後齊國還是順利複國了呢?

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回顧燕國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燕昭王招賢納諫的故事,影響其實要遠比我們的傳統認知更加深遠。因為這件事不光影響了燕國,而且還直接影響了整個戰國歷史的走向。如果沒有燕昭王的這次改革,歷史的走向很有可能會變得截然不同。戰國時代最後統一天下的極有可能不是秦國,而是齊國!

有關燕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在演義小說當中,西周的實際締造者周文王,是一個生育能力超强的猛人,據說他有一百個兒子。而在正史上,周文王雖然沒達到坐擁一百個兒子的程度,但有據可查的兒子,依然有二十二個!

而在周文王的這二十二個兒子裡面,有幾個是比較出名的。嫡長子伯邑考,曾經為了救父親,被商紂王殺害;嫡次子姬發,就是後來的周武王;嫡四子姬旦,就是那位特別擅長解夢的周公。當然,歷史上真實的周公,會不會解夢其實存疑,不過後來孔子確實將他視作偶像。

而除了這幾個有名的兒子之外,周文王其實還有一個叫姬奭的兒子。姬奭是周文王的庶長子,和周武王他們不是一個媽生的,但是在武王伐紂的過程當中,功勞也很大。而且,最關鍵的是,武王伐紂之後,沒過多久,周武王就去世了。此後,正是這位姬奭,聯手那位會解夢的周公,輔佐了周武王的兒孫兩代周王,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

而這個姬奭,便是燕國實際意義上的初代國君。只不過,燕國被封給了姬奭之後,姬奭因為一直身在西安這邊,輔佐周天子,所以燕國那邊,就一直都是他的兒子在管理。

照理來說,這樣的燕國,從出現的那天開始,地位就已經很高了。但誰都沒想到的是,後來在西周的大部分時期,燕國竟然出現了一段‘歷史空白’。連續九代燕國國君,無名字無諡號無在位時間,都是三無國君。而且,在這段歷史當中,燕國到底又都發生了什麼,我們同樣無從得知。

直到今天,這依然是史學界的一個謎。對於燕國的那段歷史,我們始終是知之甚少。

直到西周後期,到了周厲王時代,燕國的歷史才重新開始豐富起來。到了西周晚期,因為周王室的力量逐漸衰弱,對於諸侯國的控制越來越弱。再加上燕國地處中原邊陲,本就是周王室鞭長莫及的地方。所以,從西周後期開始,燕國就已經逐步開啟了對外擴張,並且逐漸拿下了今天的北京地區,後來又遷都北京。

和燕國相比,後來戰國七雄當中的其他幾個國家,發展速度顯然都落後於燕國。韓趙魏三國就不用說了,那要等到好幾百年之後,才能出現。而他們的前身晉國,此時勢力範圍也僅僅只局限於山西地區,並沒有開始對外擴張。齊國也是如此,雖然是姜太公的封國,但此時也依然處於吃老本的狀態。

最慘的是秦國,此時的秦國,甚至連一個爵位都還沒有,只是周王室的馬夫而已。而南方的楚國,雖然已經進入了對外擴張的狀態,但此時依然還只是一個大型部落而已,周圍都是一片蠻荒,中原諸侯根本就不搭理他們。

不過,正所謂‘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倒炕’。燕國雖然在擴張歷史上,領先了一大步。但是隨著燕國佔據了北京地區之後,燕國卻很快面對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接下來的燕國,似乎已經沒有擴張的餘地了。

這其實真的不能怪燕國的歷代執政者,只能說燕國所在的這塊地方,實在是太特殊了。燕國當時所處的地理位置,基本上就在今天的京津冀首都經濟圈裡面。如果向南擴張,勢必要和河南地區的很多諸侯國交戰。而在春秋初期的時候,這塊地方基本上就是整個中原最强的區域,根本不是那麼容易擴張的。

而如果要向山西方向擴張,山西那邊又存在了一個晉國,同樣也不是燕國能够輕易觸碰的。而除了這兩個方向擴張之外,燕國要麼翻越燕山,向草原方向擴張。要麼通過遼西走廊,向遼東地區擴張。

這兩個方向,擴張起來同樣也十分困難。草原那邊自不用說,燕國作為一個農耕文明,去了草原上也沒辦法生活。而且當時的燕山地區,還存在著所謂的山戎,時常對燕國造成威脅,這就導致燕國根本不可能跨過重重山脈,抵達草原區域。

至於走遼西走廊,走今天的秦皇島山海關這條線,抵達遼西,這在當時同樣也是不太現實了。因為這條地理通道,過於狹長,想要遠征遼東地區,需要有强大的後勤補給能力作為支持,至少可以通過遼西走廊,運輸大量物質給前線軍隊。但這個能力,燕國當時同樣也沒有。

所以,接下來在整個春秋時代,燕國都處於一個極為尷尬的局面:明明起步很早,但卻很快達到了創業瓶頸,甚至連山裏的山戎,都對付不了,還要齊國幫忙。尤其是到了春秋中期,隨著齊國和晉國先後崛起,並且購並了大量諸侯國之後,燕國就更沒有擴張的方向了。只要燕國敢南下,就勢必要觸碰到這兩個大國的利益。

在齊國和晉國的威脅下,燕國能够保持自身不被消滅,已經很不錯了。至於進攻,那就實在是有心無力了。

這樣的燕國,要說他是一個小國吧?他地盤確實不小,擁有足够的戰畧縱深,而且人口數量也不算太少。但要說他是一個大國吧,他確實又沒有擴張的方向。

就是在這樣尷尬的處境下,燕國跌跌撞撞走過了整個春秋。當然,在整個春秋時代,這樣的燕國,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戲份了。

而到了戰國初期的時候,燕國的地位就更加尷尬了。在春秋時代,燕國還能靠著吃老本,守住自己的家業。但是到了戰國時代,隨著中原諸侯國相互購並,幾個大型諸侯國開始出現,燕國在這些強國面前,開始變得越來越弱,逐漸到了想要自保都很困難的地步。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燕國的戲份開始變得多了起來。

而且,到了戰國時代之後,有兩件事的變化,深深地影響到了燕國的發展。首先是冶鐵科技的成熟,這直接導致戰國時代的燕國,生產力大幅提升,逐漸擁有了超强的遠程補給能力。這就為後來燕國拿下遼東,奠定了基礎。

其次,便是當時負責的混戰格局。和其他幾國相比,燕國雖然並不算特別强大,但是地盤卻不小。這也就意味著,不管哪個國家吞併了燕國,實力都會暴漲。在幾方對峙的狀態下,顯然沒有任何一方會讓其他諸侯國如願以償。

最關鍵的是,燕國所處的這塊地方,自古以來民風就很彪悍,軍隊戰鬥力很强。如此一來,在戰爭領域,燕國也就有了自己獨特的優勢。在民風彪悍這方面,齊國這種中原傳統強國,還真比不了。

所以,在整個戰國初期,燕國雖然無法再置身事外,不得不逐漸開始和齊國魏國等諸侯國作戰。但因為混戰格局太過特殊的關係,打了一圈之後,燕國雖然損失了一些地盤,但卻並沒有傷筋動骨。三晋不願意看到齊國吞併燕國,齊國也不願意看到燕國被三晋吞併。

就這樣,三方打了幾個來回之後,西邊的秦國,終於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就是商鞅變法。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其實已經十分衰弱。雖然在春秋時期,秦國也是一個大國,但是自從秦穆公開始,秦國被晉國徹底堵在了函谷關以西,始終無法東擴,所以就開始逐漸衰落。直到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才開始扭轉衰落的趨勢,重新强大起來。

商鞅變法之前,燕國和秦國的實力,其實相差並不算多。但是商鞅變法之後,因為國家制度不同,秦國開始將燕國迅速甩到了身後,而且越落越遠。

從這時開始,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燕國都是戰國七雄當中,當之無愧的倒數第一。就連三晋之中實力最弱小的韓國,當時在三晋聯盟的加持下,恐怕都要比燕國更强。

到了這個時候,燕國總算意識到,或許自身也該進行變法了。在此之前,戰國七雄當中其他所有國家,基本上都已經進行了變法。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至少人家已經做出過改變。唯有燕國,一直沒有做出過改變。

然而即便到了這個時候,燕國依然沒能順利變法。因為接下來,先後發生了兩件事,封锁了燕國的內部變革。

第一件事,便是所謂的合縱連橫,隨著秦國崛起,中原地區的局勢徹底發生了改變。自此之後,一堆縱橫家開始出現,不斷圍繞著各國不同的聯合模式,鬥得一塌糊塗。在這個過程當中,燕國作為最北方的國家,自然也難以置身事外。著名的縱橫家蘇秦,就是活躍在這個時期。

所以,合縱連橫這件事,暫時拖住了燕國對內變革的道路。

第二件事,則是燕國的內亂。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燕國內部自然也存在士大夫家族掌權的問題。雖然沒有鬧到三家分晉的那個地步,但是也同樣十分嚴重。所以後來,燕國的相國子之,乾脆直接逼迫燕王禪位。這件事,被後世稱之為‘子之之亂’。

子之登基之後,因為燕國王室的力量還比較强,再加上外國干預,所以沒過兩年,子之就被幹掉了。但同時,在這場內亂當中,燕國自然也進一步衰落,地盤又被占了不少。最終,三晋那邊扶持了一個燕國質子,回燕國繼承了王位。

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登基之前的燕國歷史,大致就是如此。而到了燕昭王即位的時候,此時的燕國,顯然已經到了封死存亡的關頭。如果燕國再不進行改變,恐怕在燕昭王這一代,燕國就徹底亡了。

與此同時,秦國那邊已經到了秦惠文王在位末期,當時的秦國,已經吞併了義渠和巴蜀,成了戰國七雄當中的頭號強國。東邊的齊國,早在三十多年以前,就已經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當中,徹底擊敗了魏國,重創了强大的魏武卒。此後,齊國開始成為東方的頭號大國,國力絲毫不遜色於齊國。此時齊國正是齊宣王在位期間,齊宣王就是那位娶了鐘無豔,然後喜歡聽濫竽充數合奏的那位齊王。

韓趙魏這個三晋聯盟,此時稍微有點衰落了,不復之前剛剛分晋的威勢。至於南方的楚國,早在三十年以前,就徹底吞併了東南的越國,成了南方的第一大國。而吞併越國之後的三十年裏,楚國又不斷向南發展,勢力範圍甚至已經逐漸延伸到了雲南。

燕昭王登基的時候,戰國七雄當中的其他幾個國家,情况基本上就是這樣。此時的燕國,早已被其他幾個強國,甩開了太多太多。

如此一來,燕昭王登基之後,自然要想著做出改變。燕昭王早年經歷坎坷,個人才學也不差,早年更是在韓國做過人質。這直接導致,燕昭王的眼界要更高一些,知道接下來燕國必須招攬人才,必須進行變法。

但問題是,變法這種事情,真不是燕昭王想做,就能做成的。最關鍵的地方在於,燕昭王需要找一群懂變法的專業人才,來幫燕國完成這件事。以往的時代,燕國其實也做過類似的事情。但問題是,燕國一直比較弱小,再加上地處北國,很難吸引中原腹地的人才。

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才發生了燕昭王向郭隗求教的事情。而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郭隗雖然不是什麼特別有名的人才,能力也不是特別强。但是在燕國,像郭隗這種人,已經算是頭號人才了。

不過,自從燕昭王開始設立黃金台,大肆招攬人才之後,燕國倒是也確實吸引了不少人才。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其他幾個諸侯國,內部的勢力格局都已經逐漸穩定,再想去分一杯羹,已經很困難了。而燕昭王開始舉行人才招聘會之後,接下來,像樂毅、鄒衍、劇辛這種人才,就開始逐漸彙聚到了燕國。

這其中,最牛的恐怕就要數樂毅了。雖然鄒衍是中國五行學說的創始人,劇辛也是橫行一時的名將。不過,如果和樂毅相比的話,那他們就真的要遜色一些了。

歷史上真實的樂毅,到底有多牛呢?簡單來說,他之所以被諸葛亮尊為偶像,就是因為他和諸葛亮是完全一樣的人。甚至可以說,諸葛亮完全就是按照樂毅為範本,來進行自我塑造的。

真實的樂毅,到了燕國之後,不但一手促進了燕國的改革,給燕國製定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制度,讓燕國自此煥然一新。同時,樂毅還對燕國的軍隊,進行了系統的整頓,讓燕國軍隊戰鬥力飆升。

最關鍵的是,樂毅本人領兵打仗的能力,更是超一流的。要不然後來也不會被五國軍隊尊為統帥,負責領兵伐齊。這樣一個內政打仗全都在行,而且全都是最頂尖水准的絕世牛人,即便是放在猛人輩出的戰國時代,那也絕對是屈指可數了。

正是因為這樣一批牛人的存在,此後二十年裏,燕國上下一心,發展得極為迅速。很快,原本戰國七雄當中,最為弱小的燕國,就開始逐漸成長了起來,甚至反超了三晋之中的韓國,不再是倒數第一了。

而二十年之後,齊國的一場異動,更是把燕國推上了歷史的頂點。

這事說起來很複雜,簡單來說,齊國首先出兵,滅了宋國。這場滅國戰,讓齊國的地盤大大新增,同時也讓其他幾個諸侯國,大為敏感。要知道,宋國的地理位置十分關鍵,一旦齊國滅了宋國,便可以同時抑制多個諸侯國的發展。

所以接下來,滅宋這場戰爭,就導致了齊國引起了公憤。其他幾個諸侯國,開始聯手針對齊國。一支聲勢浩大的五國聯軍,就此形成,直接殺了過去。

如果燕國沒有崛起的話,齊國首先針對的對象,極有可能並非宋國,而是實力弱小的燕國。因為相對來說,燕國地處邊境,吞併燕國引起的敵意,會更小一些,遠不如吞併宋國動靜這麼大。而燕國崛起之後,齊國不得不將目光轉移向宋國。而且,燕國崛起之後,也開始覬覦齊國的地盤,想要向齊國的方向擴張。

所以,當齊國觸犯眾怒之後,正是燕國第一個站了出來,主動要求聯合其他幾個國家。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五國伐齊的時候,會由燕國的樂毅做統帥。

而五國聯軍出動之後,齊國自然抵抗不了,再加上楚國亂中取栗,極短時間內,齊國便全境淪陷,只剩下了臨淄和即墨這兩座城。再之後,樂毅為了收復齊國的民心,長時間沒有强攻這兩座城,這就導致燕國內部對他猜疑之心越來越重。

隨著齊國衰落,三晋短時間內也無力進攻,燕昭王在位的最後幾年裏,燕國開始迅速發展,並且趁機拿下了遼東地區,甚至擴張到了朝鮮半島。可以說,燕國能够名列戰國七雄之一,燕昭王至少占了一半的貢獻。因為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燕國的版圖當中,有接近一半都是燕昭王時期拿下了的。

而隨著燕國擴張到遼東地區,北方的東胡也被擊退。此時的燕國,單以國土面積來說,僅次於秦國和楚國。這時的燕國,終於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時刻。

不過,這個巔峰時刻,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燕昭王去世,燕國瞬間就由盛轉衰了。

燕昭王去世之後,首先,他的兒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撤回了樂毅。而樂毅被撤職之後,齊國很快就開始反攻,最後收復了全境。不過,因為這一戰的原因,齊國徹底衰落了下去。所以後來不管秦國和其他幾個國家怎麼打,齊國都不再摻和。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齊國人看起來好像很傻,不知道支援其他國家的原因。

其次,燕惠王即位之後,也犯了識人不明的問題。之前燕惠王留給他的大臣,幾乎被他驅逐殆盡,換上了一群權臣或者奸臣。所以,七年之後,燕惠王最終被燕國的相國弑殺,燕國自此又開始出現國王被架空的現象。

而到了這個時代之後,隨著齊國衰落,三晋之中的趙國,又通過胡服騎射運動,逐漸强大起來。此後的燕國,主要敵人就變成了趙國。而且,隨著燕國佔據了遼東,此時燕國忽然發現,自己又沒地方擴張了。如果再向北的話,就只能向松花江和黑龍江方向擴張。但是在戰國時代,這地方基本沒有人,根本沒有擴張的動力。

所以,燕國唯一能擴張的方向,就只剩下了趙國這邊。尤其是趙國在長平之戰以後,損失了國內的大部分主力,這就讓燕國看到了進一步擴張的希望。所以,長平之戰以後,燕國就開始和趙國反復戰和。偏偏趙國又極其能打,哪怕是長平之戰戰敗之後,趙國依然有李牧和廉頗這樣的名將,依然不是燕國能吃得下的。

如此,在燕昭王去世三十多年之後,秦始皇正式開始親政了。而隨著秦始皇正式親政,燕國內部也開始逐漸清理了內部權臣,再次團結起來。可是此時的秦國,已經開始橫掃六國了。所以當時的燕國,才會派出荊軻這位刺客,寄希望於刺殺秦始皇,以此來拖延秦國的脚步,為燕國爭取時間。

客觀來說,如果荊軻當時真的成功了,燕國說不定真的有翻盤的希望。哪怕這個希望很小,但依然還是有的。可是隨著荊軻刺秦失敗,從荊軻被殺的那一刻開始,燕國就註定再也沒有希望了。

這就是燕國的歷史。

縱觀燕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燕國歷史雖然很長,但在絕大多數時候,都受限於地理原因,無法順利擴張。地理環境的限制,可以說是限制燕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時,在燕國的整個歷史上,燕昭王時代無疑是最為高光的時代。燕昭王時代的燕國,不但能够正面戰勝齊國,甚至還能差點吞併齊國。而這一切的開始,都源自於燕昭王聽郭淮講的那個‘千金買馬’的故事。

如果沒有燕昭王的這段崛起,燕國大概率會被齊國最終吞併。而齊國吞併了燕國之後,說不定最終就有機會徹底統一天下,而不是像後來那樣,窩在齊國境內不敢出去了。

另外,如果燕昭王的繼承者,也是一個明智君主的話,燕國當時大概率可以吞併整個齊國,繼而成為不遜色於秦國的超强大國。要是那樣的話,歷史恐怕又會截然不同了。但可惜的是,燕昭王聰明一世,唯獨在選繼承人這件事上,犯了一個大錯。

歷史給了燕國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但是僅僅一代人之後,又拿走了燕國所有的希望。不得不說,歷史有的時候,真的是造化弄人。

本文標題: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實力怎麼樣?為何能成為七雄之一?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2308954977201
相关資料
田氏三兄弟在秦末時期是什麼樣的存在?最後是什麼結局?
田儋被楚國大將章邯所殺;田榮在逃跑的時候,被齊國百姓所殺;田橫不願投降劉邦,自殺身亡。作為戰國時期田氏齊國的直系後人,田家三兄弟之所以會落得這樣一個結局,原因其實非常複雜。秦朝是六國共同的敵人,唇亡齒寒,田儋二話不說,帶著弟弟田榮,親自率兵
標籤: 劉邦 齊國 項羽 章邯 歷史 三國
雍正死後為什麼沒有頭,這種說法是怎麼出現的
對清朝雍正皇帝死後,為何只有屍體沒有頭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雍正皇帝死後為何只有屍體沒有頭,有著4個版本說法我們一起來瞭解下吧。
標籤: 雍正 呂四娘 清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清朝歷史
雍正作為清朝皇帝,雍正皇位合法性為何受到質疑
後人總是在質疑雍正皇帝皇位來源的合法性,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首先,雍正繼承皇位的合法性,這絕非是因為《康熙遺詔》。就是說,雍正的皇位之所以會被質疑缺乏合法性,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雍正的繼位過程,是真的有問題。
標籤: 雍正 康熙 康熙遺詔 清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雍正死後乾隆為何不認可他的寵臣,一朝天子一朝臣是真的嗎
對雍正帝寵臣,為何不被乾隆認可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當權者的變動勢必會影響其下屬的權勢地位、身後之名。
標籤: 雍正 乾隆 田文鏡 李衛 張廷玉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