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促使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呢?

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了一次大規模戰役,史稱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劉備攻打東吳,發動夷陵之戰呢?

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了一次大規模戰役,史稱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下麵老資料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齊名,被認為是影響三國局勢的重大戰役,也是歷史上不多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西元221年劉備親率十餘萬蜀軍攻伐東吳,然而“來勢洶洶”的劉備慘遭失敗,次年含恨而終,三足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可以說,劉備對此次攻打東吳,决心之堅和投入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但終究是折戟夷陵,蜀國從此喪失逐鹿中原的實力,令人唏噓。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劉備攻打東吳,發動夷陵之戰呢?難道真的是為“桃園結義”的兄弟報仇雪恨嗎?

軍事戰略層面:聯吳?伐吳?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更多是出於政治目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魏、蜀、吳三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並不是他們所願,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道理三家不是不懂。

儘管在面對勢力較强的魏國時,孫權和劉備能够協同作戰一致對魏,但他們聯合的基礎非常薄弱,一旦雙方中的某一個做大做强,另一個絕對無法安睡,時刻警惕對方,必要時先下手為強。也就是說,蜀吳之間必有一次大戰。

更何况,蜀吳這搖搖欲墜的同盟關係中還有一個隱患——荊州。

荊州在三國爭霸時期的軍事戰略地位極高,這點是諸葛亮和魯肅都首肯的,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向劉備提出:

荊州北據漢水和沔水,南海的資源唾手可得,東邊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通至巴郡和蜀郡,此處乃用武之地、軍事重鎮,然而它現在的主人沒辦法守住這裡,這大概是上天對將軍的資助,將軍對此地可有意?

比諸葛亮早七年提出的魯肅獻言孫權:荊楚之地與我們吳國相鄰接,順著水流可抵達北方,向外連接江漢,向內則阻隔山陵,固若金湯;其中有沃野萬裏,士民百姓皆殷足富裕,若能佔據此地,就是完成了一個帝王霸業的基礎。

荊州引得眾人垂涎,蜀吳不遑多讓。魏蜀吳三國圍繞著“樹大招風”的荊州展開了四次激烈的爭奪戰。

第一次是曹操對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這一戰相當慘烈,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讓蘇軾感歎一句“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這裡不正是曹操被周瑜所困之處嗎?

然而,赤壁之戰雖然解决了來自曹魏的威脅,但荊州的歸屬仍然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囙此爆發了孫吳和蜀劉的第二次爭奪。

第二次爭奪的結果是雙方瓜而分之,戰火得以暫時的平息。劉備與孫權談和,雙方劃界將荊州平分:東吳分得江夏、長沙、桂陽,西蜀則由南郡、零陵、武陵。

值得注意的是,劉備是迫於形勢和孫權瓜分荊州,到手的肥肉哪能心甘情願與他人共亯。曹操敗走赤壁,轉頭平定漢中,這讓劉備深感威脅,不得不考慮與孫權共同禦曹,緩解西川壓力。

第三次是孫權的主動出擊。劉備一步一步壯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奪取益州,逐漸趕超孫權,正值主張聯蜀抗魏的魯肅去世,換上了反對聯合劉備的呂蒙,孫權再三斟酌,决定不能坐看劉備取得凉州,穩住益州。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孫權趁關羽與曹仁戰於襄陽之際,先讓呂蒙奔襲警察,擒獲將軍(傅)士仁。呂蒙陳兵南郡,南郡太守糜芳獻城投降。

呂蒙得以拿下江陵;孫權另派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

孫權不僅拿下荊州,還讓劉備損失兄弟關羽,悲痛不已,軍心動搖,士氣不振。

劉備面臨著繼續聯吳抗魏還是一鼓作氣率軍伐吳的重大抉擇。當然,劉備的選擇一目了然,這就有了圍繞荊州展開的第四次爭奪——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之前,三國實力如下:曹操控制著中原廣大地區,東至合肥、壽春,西至張掖、凉州,南至襄陽、樊城,北至長城;

劉備僅佔有東西兩川、陝南、雲南等部分西南地區;孫權虎踞大片東南地區,東至廣陵、西至秭歸,南至合浦,北至麥城。

綜合看下來,劉備勢力最弱,儘管有諸葛亮的戰略規劃,面對此等困境,劉備也不得不重新謀劃。

夷陵之戰就是劉備的最後博弈,失去荊州,意味著諸葛亮兩線出擊的戰略規劃很難再實現,因為東路戰線不復存在。

劉備此戰並非是沖冠一怒,傾全國之力滅掉東吳,他的最主要目的還是收復荊州,以謀後續,荊州是重新實現兩路出擊伐魏的關鍵。

個人感情層面:為關羽報仇?

《三國演義》中運用大量筆墨描寫了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的表現:首先是登基之後的詔令“朕今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祭關公,方雪此恨,是朕之願也!”

隨後是怒拒孫權遣使求和,“殺吾弟之仇,不共天地同日月也!若要朕罷兵。除死而休!”那麼,夷陵之戰是劉備為關羽報仇雪恨的復仇之戰有沒有合理性呢?

我的回答是,劉備痛失關羽後,在悲痛和憤怒的驅使下,或許產生過這種念頭,但作為合格的政治家,他的大局觀應佔據上風。劉備圖謀半生,一心想光復漢室,他出戰必是出師有名,手足兄弟關羽的離世是他興兵伐吳的最好理由;

其次,孫權殺害關羽、關平父子,軍心本就動搖,張飛此時也被部下殺害,劉歇業威名不再,士氣低迷。劉備連續失去兄弟,對他的打擊也可想而知,化憤怒為勇氣,劉備需要打出為關羽報仇的名號來重振旗鼓,一鼓作氣收復荊州。

總結

夷陵一戰,劉備敗走,元氣大傷,自此蜀國開始走下坡路,一蹶不起;反觀東吳,陸遜一戰成名。從原因上看,劉備之所以失敗,還得歸結為他對戰局判斷失誤。

喪失荊州又痛失關羽,嚴重打亂了劉備的步調,加之準備倉促,以虞待不虞者勝。

夷陵之戰是劉備和孫權之間必有的一戰,但如果雙方都準備充分,拿出全部實力,荊州的歸屬,三國的走向或許是另一番景象。

但是這終歸是一種想像,劉備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夷陵之戰讓他的短板最終暴露。

本文標題: 是什麼促使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1963217605258
相关資料
晋湣帝司馬鄴,名存實亡的西晋末代皇帝
司馬鄴,一作司馬業,字彥旗,河內郡溫縣人,西晋末代皇帝,晋武帝司馬炎之孫,吳敬王司馬晏之子,晋惠帝司馬衷和晋懷帝司馬熾之侄。西元300年的一天,西晋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兒子司馬晏家中誕生了一個男嬰,取名司馬鄴。雖然是出生在王爺府邸帝王世家的環境
標籤: 司馬鄴 歷史 劉聰 司馬熾 晋朝
劉封屢立戰功,卻被劉備冤殺
—220年),東漢末年長沙人,東漢末年將領,蜀漢昭烈帝劉備養子。事實上,在劉禪出生之前,劉備還收過一個幹兒子,名字為劉封。他雖然是劉備的幹兒子,但也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在建立蜀漢這一過程中,他可是創下了許多功績。後來在一次戰役中,劉封因為沒有
標籤: 劉封 三國 歷史 劉阿鬥 曹操 諸葛亮
秦朝為何二世而亡?秦朝的滅亡有哪些原因?
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關於秦朝的滅亡,個人認為有幾個重大的原因。最終在秦末時國力的削
標籤: 秦朝 歷史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春秋戰國 秦始皇
劉備的兵力並不强,為何能從劉璋手下奪走川蜀呢?
劉備,即漢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當時劉備從荊州出發,只帶著一萬人就打了天府之國,比起經營西川的劉璋,劉備實力明顯弱很多,他又為何能幹翻劉璋一舉奪下川蜀呢?
標籤: 劉備 荊州 劉璋 三國 歷史 劉備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