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醫師協會公共衛生醫師分會
稽核:毛乃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
12月5日,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邀請呼吸危重症專家、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童朝暉表示,國際和國內監測數據證實,奧密克戎變異株及其進化分支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爾塔等變異株明顯减弱。
童朝暉所長表示,奧密克戎變異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顯低於之前原始株和關切變異株,這既是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特點,也與人群接種疫苗免疫水准提高和國家採取的積極預防策略有關。
與2009年全球流感流行時期相比,現時奧密克戎變異株導致肺炎或者重症、危重症的比例相對較低。
那麼,如何理解童朝暉所長所說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及其進化分支毒力明顯减弱”,以及與2009年H1N1流感相比,奧密克戎變異株重症比例相對較低?普通群眾在這種情況下,又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與所有的RNA病毒一樣,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很容易變異。
2019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命名了五種關切變異株(VOC),其中奧密克戎變異株(Omicron)是現時唯一全球流行的變異株,顯示了其急劇增加的傳播能力,同時關於奧密克戎變異株毒力减弱的相關報導日漸增多。
囙此,如何正確看待和理解這種現象是疾控機构製定相應控制策略的基礎,也有助於福斯對疾控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01、新型冠狀病毒變異不可避免
由於RNA病毒在複製過程中缺乏校對活性,使病毒基因組在細胞內每複製一代就會產生一些變異,絕大多數變異對病毒的影響不大,但一些變異會引起病毒傳播力、致病力和免疫原性的改變。
與原始株對比,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基因組出現近100多個變異,包含了堿基删除、插入和點突變[1],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600多個進化分支和亞分支毒株,我國近期流行的本土疫情就是由BA.2和BA.5分支及其亞分支病毒傳播引起的。
新型冠狀病毒還將持續變異下去,儘管有專家認為病毒基因組已進入了穩定期,但並不排除將來會有新的關切變異株持續出現,尤其是不同變異株間的基因重組現象值得關注,新關切變異株對全球疫情的影響現時還無法判斷。
02、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播力增强
奧密克戎變異株在2021年11月發現以來,在短短數月席捲全球,顯示了其超凡的傳播力。
南開大學專家團隊利用數學模型推測,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播力較德爾塔變異株(Delta)高出37.5%。
在南非,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有效再生數即確診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者產生第二代病例的數量是德爾塔變異株的3.31倍,均說明奧密克戎變異株具有更强的傳播能力[2]。
研究發現,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感染潜伏期顯著縮短、傳播代際加快、傳播隱匿性和傳播效率明顯增强,再加上免疫逃逸導致的再感染[3],使得奧密克戎變異株與其他變異株相比具有顯著的傳播優勢。
03、奧密克戎變異株毒力减弱
在奧密克戎變異株流行早期,南非研究者就發現其臨床表現和後果顯著低於德爾塔變異株[4]。
隨後,德國國家監測資料顯示感染德爾塔變異株住院率是奧密克戎變異株住院率的3倍[5],越來越多的研究和臨床資料顯示奧密克戎變異株毒力顯著减弱,主要表現在重症和死亡比例明顯低於原始株和其他關切變異株[6]。
我國一項監測數據也顯示,超過90%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兒童感染者的臨床分型為輕型[7]。
通過體外研究和動物試驗,發現奧密克戎變異株與原始株和其他關切變異株相比,感染人體細胞後形成的噬斑更小、細胞融合能力更弱,病毒複製能力明顯减弱;
在動物模型中,奧密克戎變異株在感染動物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複製水准也明顯减弱,導致肺病理改善和致病力减弱[2,8]。
綜上,隨著奧密克戎變異株成為我國唯一流行的關切變異株,由於其高傳播力和弱致病性的特點,我國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
此外,奧密克戎變異株免疫逃逸的特徵,對孕婦、兒童、老人和免疫缺陷人群的保護需要格外關注。
因而對新型冠狀病毒,尤其是奧密克戎變異株基因變異的持續監測將為疫情防控、疫苗和藥物的研發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
04、毒性减弱,但依然要重視防護
“奧密克戎”毒力明顯减弱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不用再擔心新冠了呢?
當然不是。每個人依然要重視個人防護,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就現時而言,個人防護最重要的一項舉措就是接種新冠疫苗。
2、對於普通人群,要做到勤洗手、外出時戴好口罩、常通風、不聚集。均衡營養,適當休息,合理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態。
3、慢性基礎疾病患者要按照醫囑堅持用藥。氣溫驟降等惡劣天氣時,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儘量減少外出。
4、如果出現發熱、咽痛、咳嗽等不適,做好健康監測。如果重症高風險人群出現持續高燒不退、呼吸困難等情况,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病情加重。
參考文獻:
[1]Tracking SARS-CoV-2 variants,WHO,https://www.who.int/activities/tracking-SARS-CoV-2-variants
[2]Suzuki R,Yamasoba D,Kimura I,et al. Attenuated fusogen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Nature.2022;603(7902):700-705. doi:10.1038/s41586-022-04462-1
[3]Ma C,Chen X,Mei F,et al. Drastic decline in sera neutralization against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in Wuhan COVID-19 convalescents.Emerg Microbes Infect.2022;11(1):567-572. doi:10.1080/22221751.2022.2031311
[4]Wolter N,Jassat W,Walaza S,et al. Early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severity of the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in South Africa: a data linkage study.Lancet.2022;399(10323):437-446. doi:10.1016/S0140-6736(22)00017-4
[5]Sievers C,Zacher B,Ullrich A,et al.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BA.1 and BA.2 both show similarly reduced disease severity of COVID-19 compared to Delta,Germany,2021 to 2022. Euro Surveill.2022;27(22):2200396. doi:10.2807/1560-7917.ES.2022.27.22.2200396
[6]Sigal A,Milo R,Jassat W. Estimating disease severity of Omicron and Delta SARS-CoV-2 infections.Nat Rev Immunol.2022;22(5):267-269. doi:10.1038/s41577-022-00720-5
[7]Li YC,Ma Z,Zhong HY,You H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omicron SARS-CoV-2 infection in Changchun,China from march to april 2022: A retrospective study.Front Pediatr.2022;10:990944. doi:10.3389/fped.2022.990944
[8]Shuai H,Chan JF,Hu B,et al. Attenuated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B.1.1.529 Omicron.Nature.2022;603(7902):693-699. doi:10.1038/s41586-022-04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