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漢文帝與漢景帝聯手貢獻了一個盛世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如果說秦始皇是第一個開創大一統格局的帝王,那麼漢高祖劉邦就是大一統的撥亂反正者,因為他擊敗了諸侯制的簇擁者項羽,讓華夏再次一統。劉邦的非典型性“大一統”,這導致大漢帝國從建立之初就風雨飄零,處在極端的危險中,一旦哪個諸侯積蓄了足够的力量,帝國隨時就會崩潰。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說秦始皇是第一個開創大一統格局的帝王,那麼漢高祖劉邦就是大一統的撥亂反正者,因為他擊敗了諸侯制的簇擁者項羽,讓華夏再次一統。劉邦的非典型性“大一統”,這導致大漢帝國從建立之初就風雨飄零,處在極端的危險中,一旦哪個諸侯積蓄了足够的力量,帝國隨時就會崩潰。

文景之治,在史書上常常只有寥寥數語,史官們更願意對文、景繼任者武帝傳奇的一生去濃墨重彩,而恰恰是這兩個低調的帝王,堪稱那個時代的“時代之子”,他們做了一些現在看起來平平無奇,在當時確是前無來者的事情,徹底鞏固了大一統的天下格局,為千秋萬代的華夏帝王提供了一套關於統一的執政綱領,他們才是真正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漢初的風雨飄零

劉邦建立的漢帝國,是由郡縣、封國共存的制度,類似於周朝。唯一的區別只有兩點:

一、中央實力和地盤比周朝大得多,足够威懾諸侯。

二、諸侯絕大部分是劉氏宗族,相當於“家天下”版的諸侯制。

而此時的劉邦面臨一個選擇,任何一個王朝統一之初,帝王擦乾劍上的血迹後都將面臨的選擇,那就是:先發展經濟還是先控制社會?

秦始皇選擇了後者,過度的社會控制,讓經濟出現崩盤,覆滅了這個嶄新的王朝,而劉邦多疑而又控制欲强,本質上他是和秦始皇一樣的人物。而他在位的七年間帝國並不安穩,外有胡虜入侵,內有异姓諸侯林立。他用七年時間將大部分的异姓諸侯換成了劉氏宗族,然後便溘然長逝。在這短暫的七年裏他還來不及控制整個社會,這也給後來人的變革留下了充足的空間。

劉邦去世後,中間經歷了數年呂氏專權,終於皇位還是回到了劉邦的嫡系手中,漢文帝繼位了。此時的漢朝已經越發不穩定了,因為中央雖然掌控了國家所有形勝之地,但是並不富庶,而從不向中央繳稅的諸侯們借用山海之利(主要是礦藏)逐漸富裕起來,中央和諸侯實力的天平從中央獨大到逐漸趨平,政局也開始逐漸有不穩的迹象。

而當時天下百姓對此卻持觀望態度,大家還是沒有徹底習慣和依賴大一統模式,漢人的概念依舊模糊。回到前文那個選擇題,面對經濟和政局的不穩,帝國的繼任者文帝堅定的選擇了經濟。

第一次免除農業稅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免除了農業稅,普遍認為這是華夏第一次免除農業稅,其實不然,漢文帝主導的稅賦改革中就免掉了農業稅,而且一免就是整整十三年。大家一定驚訝:不是說要振興經濟嗎?免稅只是富民,那國家收入怎麼辦?

文帝給出了兩個答案——黃老之術和賣爵,首先通過黃老之術治國,強調無為而治,將中央行政班子壓縮到極致從而達到省錢目的,通過售賣爵位,為中央獲取財源。只能說漢初的帝國所謂大一統真的太簡陋了,簡陋到一個國家機器的運轉靠簡單的賣爵就能實現,當然這裡也應該慶倖文帝一朝無戰事,否則中央脆弱的財政就要崩潰了。文帝通過極度壓縮政府財政,進一步富民的同時,又放開了對民間的管理,而免征農業稅不僅沒讓社會因開放的管理而進一步失控,反而讓天下民心心向漢朝,因為諸侯領地下的人民稅收由諸侯負責,不在中央財政管轄之下。

文帝統治下的帝國,是潤物無聲的年代,中央無為而治,卻展現出比秦朝的嚴苛管制更强的控制力,因為人民開始信任漢帝國了,文帝在最恰當的時候採用了最恰當的手段,此時的漢帝國不需要秦皇漢武那樣殺伐果斷的君主,恰恰最需要的就是文帝這樣溫和、開放的君主。

文帝的統治堪稱中央集權時代的神話時代,在文帝之前的漢朝從未安定國,百姓和大臣對這個新興的王朝都報以冷眼旁觀,大家在觀察這個國家是不是會和秦一樣,在短暫的統一後重新分崩離析。而文帝之後已經沒有人懷疑大一統能否長久實現了,因為漢朝已經存在幾十年了,雖有種種問題,但是大部分人都在統一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大一統的種子正在天下人心中成長。

景帝的削藩

文帝一朝的休養生息和無為而治,成為一個溫和的過渡。中央政府不可能永遠無為而治,景帝繼位後,在大臣晁錯的建議下中央開始真正的管理地方。第一個舉措就是恢復了農業稅,第二個舉措就是削藩。

為什麼此時要削藩,文帝在位時,大部分藩王都是文帝血緣較近的親戚,囙此整體社會穩定尚可保障,而劉邦孫輩的景帝繼位後,各諸侯對待他遠不及對待文帝時的恭敬。而諸侯對皇帝的輕視,往往就是朝局失控的前兆。

此時的諸侯國內就像一個個獨立的王國,他們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大臣(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千年女屍就是長沙國丞相利倉的妻子)和自己的子民,甚至掌有鑄幣權。面對皇帝的削藩,以吳王為首的諸侯國們展開了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但是中央政府控制的中西部地區是中國地理上的形勝之地,叛亂被中央軍憑藉地利牢牢的阻擋在外,而時間一長,已經習慣和接受統一的民心開始影響這場戰爭,七國之亂終究被平定,而這場諸侯反叛給了景帝一個絕佳的解决諸侯問題的機會。

七國之亂九年後,漢景帝實施了針對諸侯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最覈心的就是剝奪了諸侯國的官員任命權、財權和司法權。後世沿用千年的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終於形成。皇帝終於可以依靠官員管理他龐大的帝國。

而失去財權和人事權的諸侯們,已經沒有辦法很好的控制軍隊,諸侯對封國的統治體系正在走向崩潰,此時諸侯已經有些類似於後世的藩王,只享受名利而不享受封國管理的實際。而剿滅七國,取七國財貨的中央,在諸侯面前已經成為一個强大的龐然大物了。

與漢文帝的極簡的管理制度不同,漢景帝開始了中央對帝國財政的初步干涉,但是又並不傷及民間,因為景帝一朝的財政以極低的農業稅和來自原來各諸侯國的山河之利為主,本質上沒有傷害平民的利益,而又充盈了國庫。漢帝國開始蒸蒸日上,此時距離劉邦故去已經數十年了,已經沒有人對統一的帝國抱有懷疑態度,大家都認可了統一,而這種認可在華夏從此延續了下去,此後華夏不管王朝更迭,但統一已經成為唯一的追求,沒有人再試圖去嘗試分裂的諸侯制了。

直到漢景帝的中央政權開始對天下指派官員和收取賦稅,華夏才能說真正的大一統了,這種大一統不同於秦帝國的缺陷明顯,也不同於劉邦時代充滿者妥協,這是一場真正的大一統,中央高度集權,意味著帝國前行的方向真正開始取決於一小部分時代的頂級精英,而帝國的力量可以在集權之下近乎無限放大,這才真正有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引領萬世千秋的統一

漢代之所有能有如此成就,我認為在於從高祖劉邦到景帝,漢代的君王們把秦始皇希望一代解决的問題用了數代去解决。他們一代代的,慢慢的,小心翼翼的將統一的觀念灌輸給世人,等那些强大的分裂諸侯派的堅決擁護者老去、死去,而新生的一代本質上已經將統一視為理所應當。

轟轟烈烈的七國之亂的崩潰何嘗沒有這個原因,七國在吳王的串聯下怒而興師,在反叛的過程中吳王以外的六王他們卻慢慢發現,他們找不到反叛的理由。因為統一成為大勢,如果吳王反叛成功,難道他真的會繼續沿用諸侯制,而不是登基為帝嗎?帶著這種疑問,七國開始離心,當舊制度最堅定的堅持者都開始懷疑時,就意味著新制度已經勢不可擋了。

文、景兩代帝王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幸運的是,他們統治的時代就需要他們這樣的人呢,他們就像天選之子,在他們的時代,他們的優點被時代無限放大,他們的缺點被時代隱藏。通過兩代君王的努力,此時的帝國經濟達到了巔峰。

但是他們都沒有意識到,中央帝國一旦形成,他的走向就再難以控制,而集權制的死穴也開始出現並不斷膨脹放大。文、景在任時這個死穴還很小,隨著兩代君王的逝去,慢慢的這個死穴開始放大,直到毀滅帝國。

這個集權制的死穴就是欲望,帝王和官僚的欲望,在集權下不斷擴大,而社會生產總值的增長跟不上他們欲望擴大的速度,有限的社會資源會逐步在他們欲望的侵蝕下朝他們傾斜,指導拖垮整個社會。

漢武帝六年,帝國最後一比特支持黃老之術治國的人——竇太后駕崩,中央帝國驟然轉向。

本文標題: 文景之治,漢文帝與漢景帝聯手貢獻了一個盛世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70408132863756
相关資料
秦朝實現了大一統,為何沒多久便陷入突然性死亡呢?
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先秦時期的華夏,一切都和謎一樣,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有戰士人
標籤: 秦朝 中國歷史 歷史 中國古代史 春秋戰國 華夏
楚國人為什麼那麼恨秦國人?兩國有何恩怨?
~前223年),又稱荊、荊楚,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先秦時期的華夏,一切都和謎一樣,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有戰士人頭築起的血腥京觀、有為知己者死的士。
標籤: 楚國 秦國 歷史 三國 東漢 漢朝
開原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努爾哈赤是如何攻下的?
努爾哈赤,後金大汗、清朝奠基者。遼寧開原,地處遼河中游左岸,自古以來就是遼東軍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元朝於此設立開元萬戶府,開元路,管轄區域很大,自長白山到黑龍江,東北廣闊的面積,都歸開元路管理。據說努爾哈赤攻下開原進行屠城,十餘萬人僅
標籤: 努爾哈赤 開原 明朝 中國古代史 清朝 歷史
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是什麼樣的?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時期,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歷史上真實的南北朝,之所以會出現南北雙方長時間對峙,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南北朝上百年的南北對峙,其實是延續了東晉十六國時代,某些沒有解决的問題。因為在這段歷史當中
標籤: 劉裕 劉宋 歷史 南北朝 中國古代史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