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李自成的進攻,崇禎帝為何不南遷?

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此時,坐在北京紫禁城中,皇帝寶座上的崇禎皇帝,應該已經意識到,北方保不住了。但直到二個多月後,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時,崇禎也沒有趁著順軍未至前,主動放弃北京,去留都南京從頭開始。有東晉和南宋的先例在前,政府南遷是相當值得考慮的戰畧,可崇禎為何不這麼做?

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你們知道嗎,接下來老資料網小編為您講解

明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元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隨即,順軍在李自成的親自率領下,揮師東進,劍指北京。

此時,坐在北京紫禁城中,皇帝寶座上的崇禎皇帝,應該已經意識到,北方保不住了。

但直到二個多月後,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時,崇禎也沒有趁著順軍未至前,主動放弃北京,去留都南京從頭開始。

有東晉和南宋的先例在前,政府南遷是相當值得考慮的戰畧,可崇禎為何不這麼做?

其實,崇禎不是沒想過南遷,根據《明史·崇禎本紀》中的記載,他是和群臣商量過這個事情的:

二月,丁亥,詔天下勤王。命廷臣上戰守事宜。左都禦史李邦華、右庶子李明睿請南遷及太子撫軍江南,皆不許。戊子,陳演致仕。

三月,辛卯,李建泰疏請南遷。壬辰,召廷臣於平臺,示建泰疏,曰:“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李邦華等複請太子撫軍南京,不聽。蔣德璟致仕。

另在《明史·蔣德璟列傳》中,也有崇禎詢問內閣輔臣陳演、蔣德璟關於南遷之事的看法:

二月,帝以賊勢漸逼,令群臣會議,以二十二日奏聞。都禦史李邦華密疏雲輔臣知而不敢言。翼日,帝手其疏問何事。陳演以少詹事項煜東宮南遷議對,帝取視默然。德璟從旁力贊,帝不答。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到,李自成兵臨城下前,有相當多的臣子曾建議南遷,計有陳演、蔣德璟、李邦華、李明睿、李建泰、項煜等人。

但他們的建議全被崇禎否决?那麼,有心南遷的崇禎,為何拒絕了他們的建議?

當時,崇禎如果要南遷,主要面臨兩個問題。

其一,南遷相當於放弃整個北方的疆土,這是個嚴重的政治問題,責任誰來擔當?

其二,崇禎帶著北京的朝廷南遷,南京留守朝廷能否真心接納。

第一個問題很正常,畢竟是要放弃大片領土,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轉換成南狩,政治上的影響當然需要考慮清楚。

第二個問題就值得深究了,崇禎是名正言順的大明皇帝,他想去哪,難道還要看誰的臉色?

從史書上幾比特臣子的實際建議內容,以及崇禎皇帝的反應來看,上述兩個問題顯然都沒有獲得崇禎希望得到的答案。

從責任問題上來說,崇禎是希望由臣子來提出南遷,以免世人或史書罵他是個逃跑皇帝,崇禎還是很要面子的,這是歷史公論。

並且,崇禎最希望開口建議讓他南遷的是兩位輔臣,陳演和蔣德璟,讓輔臣提出來,皇帝再接受,規格和手續都足够堵住悠悠眾口了。

可這兩位都是以此前由項煜提出的“東宮南遷”來敷衍崇禎,很明顯,不想擔當丟棄疆土的責任,寧願被罷官,也不願意出頭。

同樣,其餘臣子雖然也提出了南遷,可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提出的是皇太子南遷,而不是崇禎南遷。

也就是說,既沒有足够分量的輔臣站出來為崇禎的南遷承擔責任,也沒有人建議讓崇禎南遷,崇禎很無奈。

不願意承擔責任好理解,崇禎想甩掉負面的政治包袱,各位輔臣同樣不想背上這個政治包袱。

且以崇禎的性格來說,幫助崇禎背上這個包袱,還未必就有好下場,未來,提出讓崇禎南遷的人很有可能被甩出去當群情洶湧下的替罪羊。

但大家為何都在明知崇禎想南遷的情况下,默契的反對崇禎南遷,而是只提出讓皇太子南遷?

崇禎的拒絕也是因為,群臣只提出了讓皇太子南遷。

所有問題的根子其實不在崇禎、皇太子身上,而在南方的東林黨身上。

當時的南京留守朝廷,基本上操縱在東林黨手上,北方朝廷南遷過去後,只能看他們的臉色,東林黨是否配合,才是重中之重。

從崇禎繼位起,到崇禎朝滅亡,明朝的財政也一直是東林黨主導的江南地區在支撐,他們的底氣充足的很,畢竟,經濟基礎决定上層建築。

可崇禎自從繼位初期,跟東林黨打得火熱外,執政的中、後期,跟東林黨的關係相當惡劣。

這是因為,崇禎不但在袁崇煥事件(袁崇煥被殺前的內閣是東林黨內閣,首輔、次輔全是東林黨,也是袁的後臺)後,開始從政治上防備東林黨,不允許東林黨人入閣。

還因為,整個崇禎朝財政的問題,崇禎對江南地區只有索取,沒有回報,引發了東林黨對他的怨恨。

簡單來說,就是東林黨不喜歡崇禎這個皇帝,如果,崇禎去了南方,雙方也無法有效合作。

至崇禎十七年時,東林黨已經有了一定共識,就是放弃北方,放弃崇禎。

先不管他們的共識和想法是否正確,就具體的情况而言,他們是有底氣的。

首先,他們掌控著江南地區,不缺錢。其次,南京本就有完整的一套執政班子,只需要隨便來個名義上皇帝,就能變成完整的政府。

如此,東林黨何必讓崇禎這個性格比較剛烈,且和他們關係不好的皇帝過來?

而一直被養在深宮中,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皇太子朱慈烺才是東林黨的目標,年輕且無經驗的朱慈烺到南京,才有利於東林黨掌控新的朝廷。

這一點,從提出讓皇太子南遷的兩個主要建議人的成分上就能看出來。

比如,陳演和蔣德璟兩位輔臣贊同的“少詹事項煜東宮南遷議”中的項煜,他就是唯東林黨馬首是瞻,根據《明季北略》中的記載:

煜素巨宦,初在魏黨,旋媚東林求脫,遂複故物,家起華門,驟致奇富。

另一比特左都禦史李邦華,他的授業恩師是跟趙南星、顧憲成並列“東林三君”之一的鄒元標(天啟朝去世),是個更標準的東林黨人。

李邦華雖然後來在李自成進北京後不屈殉國,但在政治上,是和東林黨同氣連枝的。

囙此,項煜和李邦華,他們提出的皇太子南遷的建議,都是站在東林黨的政治需要上去建議的。

這其實是很明白的告訴崇禎,江南不歡迎他,要想延續大明朝,讓皇太子朱慈烺來,至於崇禎,就“君王死社稷”吧。

東林黨在阻撓崇禎南遷,這個道理,當時的兩位輔臣陳演和蔣德璟懂,所以他們在不願意幫助崇禎背負丟棄疆土的責任時,就拿東林黨的主張敷衍崇禎。

即使他們順著崇禎的心意,提出讓崇禎本人南遷,也會被朝中的東林黨人以骨氣、賣國等理由攻擊,進而逼著崇禎否决他們的提議。

崇禎也懂,正是因為懂,他才很無奈,人家不歡迎他,去了能做什麼?當傀儡?還不如殉國。

至於毫無政治經驗的皇太子,就更不願意送過去了,崇禎自己不願意當傀儡,也不願意兒子當傀儡,也不願意把名正言順的大義送到東林黨手上去。

於是,崇禎也就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天子守國門”,繼而“君王死社稷”了,這是他的宿命和責任。

臨死前,崇禎也只是囑咐幾個兒子隱藏在民間,提都不提讓他們跑去江南。

崇禎的謝幕,也可以說是東林黨逼迫的,他也因為用上吊殉國的管道承擔了責任,才會被後世幾乎所有人同情。

本文標題: 面對李自成的進攻,崇禎帝為何不南遷?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9630556402243
相关資料
荊南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政權?最後的結局如何?
南平又稱荊南,是高季興所建立的政權,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文章,歡迎閱讀哦~同光二年,後唐封高季興為南平王,標誌著荊南政權的建立。後高季興背叛後唐,遭到後唐的討伐,於是向楊吳稱臣。石敬塘派兵消滅安從進,高
標籤: 後晉
呂後一死,為何呂氏族人就遭到大量屠殺?
為了更好的控制劉姓家族,呂後把一些姓呂的女子都嫁給了劉家的公子為妻,以便監視劉家人的一舉一動。不僅如此,呂後還重用呂家人,比如呂產、呂祿等人,把他們都封了王。呂後死了之後,這些姓呂的人就開始興風作浪,打算奪取劉家的江山,沒想到的是被劉襄知道
標籤: 漢武帝 霍光 呂雉 漢朝 衛子夫 歷史
“永嘉南渡”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起到哪些作用?
西元331年,漢趙攻下洛陽城,而此時正逢晋懷帝被殺。漢趙並不滿足於此,他們對漢族人大型屠殺,導致許多群眾大肆逃難。由於晋懷帝年號為永嘉,故將此持續了多年的大規模南遷稱為“永嘉南渡”。西晋的星辰就此黯淡,自是會迎來下一光景。後蘇峻起兵叛變,在
標籤: 司馬睿 中國古代史 歷史 王敦 東晉 王導
溫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哪些經歷呢?
在東晉初年的政治舞臺上,出現了一比特風雲人物——溫嶠。他沒有“曆相四君”、號稱“仲父”的王導那麼高的聲望,也沒有“威靜荊塞”、“功宣一匡”的陶侃那樣大的威名,可是,他自始至終地擁戴東晉皇室,藉以維護江南地區的統一,處處以大局為重,機智勇敢地
標籤: 溫太真 王敦 陶侃 司馬紹 明帝 蘇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