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公子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能善終的又是誰?

戰國四公子,亦稱戰國四君,指的是戰國時的四個貴族。戰國四公子當中,結局最慘的,肯定是春申君黃歇,這點幾乎是沒有任何爭議的。戰國四大公子,幾乎就沒一個最後是善終的,結局都不太好。至於說為什麼四大公子,最後結局都不太好,這事就和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有關了。這場長平之戰,直接消滅了趙國四十萬主力精銳,

戰國四公子,亦稱戰國四君,指的是戰國時的四個貴族。老資料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戰國四公子當中,結局最慘的,肯定是春申君黃歇,這點幾乎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其他三比特公子,晚年或許也曾經落魄,也曾鬱鬱不得志,但大體上還算是體面。唯有春申君,早年把自己懷孕的小妾,送入王宮,謊稱是楚王讓這個小妾懷孕,愣是塞給楚王一個孩子。本想著老楚王死後,自己的孩子可以李代桃僵,做新楚王。結果,就在老楚王剛剛去世後不久,孩子他舅舅,直接派人當場刺殺了他,讓他死得不明不白。

即便在戰國時代,社會風氣相對開放,沒有後世那麼多的條條框框,這事也算是一樁巨大的醜聞了。而且,春申君不光是本人當街橫死,而且他被殺之後,全家也都被殺絕,連個後人都沒留下。

相比之下,其他三比特公子,結局其實能稍微好一點,但也就只是稍微好點而已。戰國四大公子,幾乎就沒一個最後是善終的,結局都不太好。只不過相對來說,楚國的春申君要更慘一點而已。

至於說為什麼四大公子,最後結局都不太好,這事就和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有關了。不過簡單來說,他們不得善終的覈心原因,其實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權勢!

首先是孟嘗君。孟嘗君原本是齊國那位齊威王的孫子,但是他爹不是嫡長子。所以齊威王去世之後,他大爺齊宣王繼承了王位,但是他爹得到了很大一塊封地。再後來,因為孟嘗君被他爹指定為繼承人,所以就得到了他爹的爵位和封地。

因為封地比較多,再加上他爹之前幹了十多年的齊國丞相,所以他家特別有錢。到了孟嘗君接班之後,他家的錢已經到了花不完的程度了。恰好當時貴族階層有養士的習慣,之前他爹在世的時候,也養了不少門客。所以,孟嘗君接班之後,就開始把養士這個愛好給發揚光大了,一口氣養了好幾千人!

養好幾千人是個什麼概念?舉個例子,正常情况下,李雲龍的獨立團,編制一般也就是三千人多點。所以要是把這些門客都組建成軍隊的話,孟嘗君基本上就是獨立團團長了。而如果把這些門客,都放在齊國的京城,那影響力就更離譜了,簡直可以隨時發動政變了。

之前齊宣王在世的時候,因為齊宣王是孟嘗君他大爺,還能壓得住,倒是也不太在意這些門客。不過,等到齊宣王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齊閔王即位。齊閔王剛剛登基的時候,身邊有這麼一個堂兄弟,手裡控制著好幾千人的編外人員,不管是誰都不可能放心。偏偏自己這個堂兄弟,在國內的名氣還特別大,名聲也特別好。

所以,齊閔王登基之後,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只能暫時免除他的官職和實權,讓他回家休息一段時間。但是孟嘗君卻不願就此放手,接下來,恰好秦國那邊的秦昭襄王,缺一個外來的有名望的人擔任丞相,幫他制衡外戚,所以就來邀請孟嘗君。而孟嘗君接到邀請之後,也沒拒絕,直接就去秦國赴任了。

要知道,當時齊國和秦國,幾乎是列國之中最强大的兩個國家。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從當時的局面來看,未來應該就是這兩個國家之一,徹底統一天下。在這種關鍵的齊秦爭霸的時代,孟嘗君作為齊國王族直系後裔,反倒跑到人家秦國去做丞相,這其實已經無異於叛國了。

不過,這事在齊閔王看來,倒也是件好事,因為孟嘗君離開之後,齊國內部反倒是更團結了。只是沒想到的是,孟嘗君去了秦國那邊之後,沒過多久,秦國就翻臉了。據說是因為秦昭襄王懷疑,孟嘗君是齊國派來的奸細,想要搞垮秦國,所以就想直接把他抓起來。

關鍵時刻,孟嘗君的那些門客倒是起了作用,通過雞鳴狗盜的管道,幫孟嘗君從秦國逃了出來。此後,孟嘗君再次回到齊國。齊閔王此時已經坐穩了王位,倒是也不怕孟嘗君再威脅他的地位,所以就再次提拔了孟嘗君,讓孟嘗君擔任齊國的丞相。

而孟嘗君做了齊國的丞相之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齊國的軍隊,聯合其他國家,一起進攻秦國,完全就是為了自己報仇,而不顧國家利益。雖然這場攻秦,最後也讓秦國丟了不少地盤。但總得來說,齊國並沒有得到太多好處,反倒是孟嘗君本人,狠狠的出了口氣。

再之後,又過了幾年,隨著孟嘗君擔任丞相的時間越來越長,他在國內的影響力又變大了。這個時候,齊閔王又開始懷疑他,甚至後來因為一系列問題,還給他扣了一頂謀反的帽子。所以,在這之後,孟嘗君不得不逃往魏國,去魏國做相國。

而到了魏國之後,孟嘗君為了報仇,直接聯合秦燕韓趙魏這五個國家,組成了聯軍,一起進攻齊國。最終,在五國聯軍的進攻之下,齊國被打得一蹶不振。不但齊閔王本人,死在了這場亂戰當中。最慘的時候,齊國只剩下了兩座城池。後來多虧了田單等人奮力拼殺,才勉强讓齊國複國。

此戰之後,齊國死了無數的百姓。這對齊國來說,無疑是一場滅頂之災。自此之後,齊國再也無法和秦國爭鋒,註定了後來被秦國吞併的命運。但對孟嘗君來說,這或許只是一次單純的洩憤之舉。

偏偏對於這樣的孟嘗君,齊國還是無可奈何。因為晚年的孟嘗君,影響力實在是太大。齊國為了國家安全,也不敢動他,甚至還要和他保持良好的關係。不過,孟嘗君死後,他的兒子們就沒那麼幸運了。後來孟嘗君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們爭搶他留下的封地,直接開始混戰。然後齊國和魏國直接聯手,瓜分了孟嘗君的全部封地。

這個結局,只能說孟嘗君是自作自受。但凡他老老實實地在齊國輔佐君王,恐怕都不會落得這個下場,而且齊國說不定最後還能統一天下。而這一切,其實都只是敗在孟嘗君野心太大,想要獲得更多權勢上面。

和孟嘗君相比,趙國的平原君,以及魏國的信陵君,情况要稍好一些。至少,他們還算愛國。雖然晚年同樣被冷落排斥,但好歹還算得到了自己國家人民的尊敬。

平原君原本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武靈王晚年的時候,他二哥發動政變,幹掉了他爹和他大哥。那個時候,平原君還比較小,對這些事情也沒什麼概念。反倒是他二哥即位之後,對他是真的很不錯。不但給他加官進爵,還給了他很大一塊封地。

正是靠著這塊封地,後來平原君攢了不少錢,然後開始養了一大堆的門客。

相比之下,平原君在趙國的處境,要比孟嘗君强不少。他哥在位的時候,他雖然大規模養門客,但是他哥對他卻還算放心,並沒有太多約束他。而且,當時趙國的王族子孫當中,除了平原君之外,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人才,大家都忙著吃喝玩樂。這就導致平原君在宗室子弟當中,顯得更加突出了。

當然,他哥在位的時候,平原君在趙國國內,權力並不算太大。除了他哥對他確實還有點防備心理之外,最大的原因,也是在於平原君本人的能力,確實沒那麼强。不過,等到他哥去世之後,他侄子即位了,這個時候他作為王叔的身份就很特殊了。再加上平原君在趙國宗室當中,一直比較有威望,所以此時就隱隱成了趙國宗室的帶頭人。

但問題在於,平原君身份的提升,非但沒有給趙國帶來什麼好處,反倒是給趙國帶來了一場大劫。

就在平原君他大侄子剛剛登基之後不久,秦國就開始猛攻韓國,最後直接把韓國懶腰切斷。而韓國這邊,也不願意吃這個啞巴虧,所以直接把被秦國切斷的那塊飛地,主動讓給了趙國。

當時對於是否要接收這塊飛地,趙國內部其實有很大的爭議。很多人認為,當時的趙國還不具備和秦國直接對抗的能力,應該避免和秦國正面起衝突。但是平原君卻認為,到手的肥肉要是不吃下去,實在是不合適。後來正是因為平原君大力主張,吃下這塊地方,趙王才最終決定,捕手這塊地方,並且讓平原君前去接收。

然後,為了這塊地盤,趙國開始不斷向前線增兵,秦國也向前線不斷增兵。最終,雙方不得不提前進行主力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長平之戰,直接消滅了趙國四十萬主力精銳,徹底把趙國打得由盛轉衰了。

可以說,長平之戰的責任,很大一部分其實都得算到平原君的頭上。如果他稍微有點遠見的話,最後說不定都能避免長平之戰。但可惜的是,他偏偏沒有。

不過,平原君倒也算是很有骨氣。長平之戰結束後,秦國先是補給不足撤回國內,逼趙國主動交出一部分地盤。然後過了一年之後,又去而複返,直接兵圍趙國首都邯鄲。這時候的平原君,倒是一點都沒慫。不但帶領自己的門客以及趙國阿兵哥,死守邯鄲,而且還派人去聯系各國,爭取各國派兵來救援趙國。

最終,在平原君的努力之下,楚國和魏國,都派來了援軍,這才擊退了秦國,讓趙國避免了亡國之禍。也就是在這過程當中,產生了‘毛遂自薦’、‘脫穎而出’、‘三寸之舌’等多個成語。而之前平原君接收韓國的地盤,則是留下了一個‘利令智昏’的成語。

解除了邯鄲之危以後,平原君在趙國國內的聲望,也就逐漸達到了頂點。又過了幾年之後,平原君在趙國壽終正寢。和其他三比特公子相比,平原君結局應該算是最好的一個,至少他壽終正寢,而且死後也有後人流傳了下去。

但即便如此,平原君的晚年,其實也受到了他那個大侄子國君的猜疑。這倒也不奇怪,畢竟,平原君在趙國的聲望太大。尤其是邯鄲之戰結束以後,幾乎可以說是無他無趙國。這種情況下,趙王對他有所猜疑,處處限制他的權力,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魏國的信陵君,雖然兩個人做的事情差不多,但結局卻比平原君差了很多。

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兒子,因為他不是嫡長子,所以他爹死後,他哥繼承了王位,他則是像平原君那樣,分了一大塊封地。因為當時養士之風盛行,所以信陵君也養了不少人。但和平原君相比,他那個做魏王的哥哥,對他的猜疑可就要强太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信陵君在國內其實都沒什麼實權,也就是名聲不錯。再加上手裡有封地,手頭不缺錢,家裡養的門客比較多。

直到那場邯鄲圍城戰發生之後,平原君去各國求取救兵,信陵君這才走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央。平原君當時也來到了魏國,希望魏國出兵救援。奈何當時魏王有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思,雖然派兵去了前線,但是卻止步不前,打算在秦國和趙國兩敗俱傷之後,自己再出兵。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平原君就去找信陵君了,希望信陵君能想想辦法。平原君之所以要信陵君,是因為倆人有親戚關係,平原君去了信陵君的姐姐。用現在的話來說,趙國的平原君,其實是信陵君的姐夫。

有這麼一層關係在,再加上信陵君本人也是熱血青年,這事自然不能坐視不理。所以接下來,信陵君就想了個辦法,去賄賂了一下自己哥哥的一個寵妃,然後讓這個寵妃,從哥哥身邊偷走了虎符。

再之後,信陵君就拿著偷來的虎符,去前線幹掉了魏國的主帥,然後自己帶著軍隊,一頓猛打猛衝。雖然操作略顯無腦,但總算是解了邯鄲之圍。後來各國看到魏國出兵了,也都紛紛前來增援。而秦國見到各國聯合了,自然也就只能撤退了。

信陵君做的這件事,對趙國自然是救命之恩,但對魏國來說,幾乎就等於是叛國了。所以此後的十多年裏,信陵君都不敢回國,只敢留在趙國。直到十多年之後,魏國被秦國一頓暴揍,魏王這時候才想起信陵君,讓信陵君回國幫忙。而信陵君仗著之前救趙國的情分,再加上趙國也確實想對秦國復仇,所以就派出一支軍隊,去幫魏國解圍。

再之後,其他國家看到魏國和趙國聯手了,也都紛紛出兵,一起圍攻秦國。就這樣,各國聯軍在信陵君的帶領之下,一口氣打到了函穀關外,打得秦國一點脾氣都沒有。但是等這一戰結束後,信陵君再次回到魏國之後,魏王卻依然對他十分提防。雖說不再追究他盜竊虎符的罪責,但是也不願意繼續重用了。

所以,回到魏國之後,此後的四年裏,信陵君只能沉迷於聲色犬馬,根本沒機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鬱鬱而終了。

從孟嘗君到平原君,再到信陵君,不管晚年過得是否如意,至少他們明面上還算是正常死亡了。至於死後的事情,那其實和他們本人也沒多大關係。

但是楚國的春申君就不一樣了。

春申君是在自己即將成功之前,被自己最信任的人,當街砍死了。

春申君原本是楚國的一個普通大臣,但是因為老楚王比較賞識他,後來逐漸身居高位。再後來,秦國和楚國開戰,把楚國打得節節敗退,楚國被迫把自己的太子送去秦國當人質。

然後,春申君就跟著這位太子一起,在秦國一起待了十年。這期間兩人受了多少苦,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兩人也就有患難與共的交情。

十年之後,老楚王病重,太子想回去即位,但是秦國不放人。關鍵時刻,又是春申君主動讓太子換上自己的衣服,悄悄離開秦國,自己留下來等死。當時春申君真的已經做好了替太子赴死的覺悟,只是後來,秦國覺得,殺一個春申君對大局無用,還不如把他放回去,表示一下兩國的友好關係,春申君這才僥倖活了下來,並且回到了楚國。

等到春申君回到楚國之後,這時候太子已經即位了,這就是楚考烈王。有著十年患難與共的交情,又有之前的替死之情,楚考烈王對於春申君,自然是感激至極,當即把淮北地區的十二個縣,全都封給了春申君,並且還讓他做了楚國的令尹。

在整個楚國,淮北地區都是最重要的產糧地。所以春申君得到的這十二個縣,每年能帶給他的財富,絕對是難以想像的。至於令尹這個官職,大致就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丞相,權力僅次於楚王一人而已。

到了這個時候,春申君在楚國朝堂上,自然是一步登天了。不但有了權力,而且還有了財富。這個時候的春申君,自然要順應當時的風氣,開始大規模招攬門客。有著淮北十二縣的稅收做支撐,春申君想要養幾千門客,自然不算困難。

但問題就在於,當上丞相之後,春申君做的事情,卻有點離譜了。

春申君能够到這種一人之下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因為他運氣好,並不是他真的特別有能力。如果讓他做一般的官員,能力不足倒也不是問題。但要是讓他做總理全國政務的令尹,那問題就大了。

春申君做了令尹之後,基本上整天就想著怎麼提高自己的名望,怎麼提升自己的影響力。至於說楚國的國家大事怎麼樣,春申君就算想管,也是有心無力。所以後來,隨著他當令尹的時間越來越長,當時七國之間的關係又特別複雜,他根本處理不了,楚國的國家利益也受到了不少損傷。如此一來,那位原本和他有過命的交情的楚考烈王,也開始冷落他了。

如果換做比較有才能的令尹,此時應該考慮的正確方向,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權力,為國家做更多的事情,這樣楚考烈王自然就會再次信任他了。但是春申君沒有,他的能力和眼界,註定他想不到這一層。他能想到的,只有那些陰詭的算計。

恰好當時楚考烈王沒有兒子,而且好像也沒有生育能力,春申君就把主意打到這件事上面。他先是讓一個女人懷上自己的孩子,然後再把這個女人送進宮裏,讓她給楚考烈王侍寢。等到這個女人有了懷孕的明顯迹象之後,他就說這孩子是楚考烈王的。楚考烈王也沒想過,自己信任的春申君,會給自己帶這麼一頂帽子,所以就直接認下了這個孩子。

再之後,等到這個孩子出生之後,在春申君的安排之下,自然順利被立為太子。如此一來,春申君的孩子,就李代桃僵成了楚國的繼承人。又過了幾年之後,楚考烈王因病去世。此時的春申君,滿以為自己的兒子以後就是楚國國王了,自己以後就是楚王他爹了。那以後楚國的所有事情,還不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但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孩子他舅舅,也就是之前被春申君送進宮裏的那個女人他哥,開始發難了。這個人名叫李園,之前那個女人能進宮,也是他在背後謀劃的。李園做這一切,自然不是為了幫春申君,而是為了幫自己。那個女人成了楚國王后之後,李園作為外戚,自然開始迅速上位。等到楚考烈王死後,此時能擋在他前面的,就只剩下春申君了。

所以,在楚考烈王的葬禮上,李園直接雇了幾個殺手,趁機刺殺了春申君,然後成了楚國新的權臣。而李園掌權之後,為了以絕後患,直接殺了春申君全家。

就這樣,春申君辛苦了一圈之後,最後還是給他人做了嫁衣,自己只留下了一個‘禍亂宮闈’的名聲,而且全家還被殺絕了。這個結局,絕對是相當慘了。

四大公子的結局,其實都不算太好。要麼落寞而終,要麼被人當街刺殺,要麼死後留下了一地的駡名,好像也就是只有平原君的結局,稍微還算善終,但最後依然留下了一個‘利令智昏’的成語。

究其原因,只能說是因為權勢二字了。如果不是因為權勢,孟嘗君不可能帶領其他國家的聯軍,攻打自己的母國;平原君不可能去接受韓國的地盤,引發了長平之戰;信陵君不可能多次違背自己哥哥的意思,最後落寞而終;春申君也不至於在後宮搞事情,最後還把自己折在裡面。

說到底,四大公子各自無奈的解决,全都和爭權奪利有關。

本文標題: 戰國四大公子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能善終的又是誰?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9284924116685
相关資料
光緒死於砒霜中毒,那麼他真的是被慈禧毒死的嗎?
根據科學的手段,我們已經得知光緒皇帝死於砒霜中毒,那必然是遭人毒手,這點是可以確定的,那麼幕後兇手到底是不是慈禧太后呢?毒死光緒的人是誰?慈禧是光緒之死的最大嫌疑人。但是沒有確切的證據,是不能給慈禧定罪的。
標籤: 光緒 清朝 歷史
焚書坑儒這件事有何正面影響嗎?秦始皇為什麼這麼做?
西元前213年和西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史稱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焚書坑儒曆來被視為秦始皇一生當中,最大的污點之一。但是,焚書坑儒這件事,卻讓秦始皇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完美。所以,秦始皇焚
標籤: 秦始皇 焚書坑儒 中國古代史 歷史
衛國並不强大,為何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依舊存在呢?
衛國,先秦時期諸侯國,周朝的姬姓諸侯國,首都朝歌,帝丘。秦始皇嬴政橫掃天下,統一六國之後,整個中原,都被納入到秦朝的統治範圍當中。在這其中,有一個諸侯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依然延續了下來。那麼,實力並不强大的衛國,為什麼能够在秦朝統一天
標籤: 秦始皇 衛國 中國古代史 歷史 秦國
歷史上有不少在蜀地建立的政權,為何沒有一個能統一天下?
歷史上在蜀地建立的政權,沒有一個能統一天下的,這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當中,以蜀地為根本建立的割據政權,並不在少數。比如三國時劉備在蜀地建立的蜀漢政權,五代時孟知祥建立的後蜀政權,元末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明末張獻忠建立的大西,都可
標籤: 歷史 三國 劉邦 諸葛亮 蜀國 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