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朋友發小大多是底層百姓,為何能幫他爭奪天下?

劉邦,即漢高祖,字季,沛縣豐邑中陽裏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漢朝開國皇帝,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與其說劉邦的發小,能够帶兵打仗,他們可能不是普通人,倒不如說往往在一個成功者的周圍,都存在著一個以他為圓心,以他的親友數量為周長,向它的四周進行擴散的成功圈。

劉邦,即漢高祖,字季,沛縣豐邑中陽裏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漢朝開國皇帝,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與其說劉邦的發小,能够帶兵打仗,他們可能不是普通人,倒不如說往往在一個成功者的周圍,都存在著一個以他為圓心,以他的親友數量為周長,向它的四周進行擴散的成功圈。

對於這種現象,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一個成語來解釋了,就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兩個人會不會交朋友,主要取決於倆人生活習性中的共同點,或者可以說是人品特徵中的相同之處,重合點越多,兩個人就越容易成為朋友。與自身性格喜好完全不同的,基本上充其量說一個不討厭,但也絕對達不到可以做朋友的程度。

聽上去好像有點簡單粗暴,但在日常生活的交往與相處中,人們會逐步逐步的把不適合與自己在一起共事或者生活的人給淘汰掉。用現在一句比較時髦的話來說,就是----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放眼於劉邦的交友圈,除了他在開展霸業之後結識的高端人才不提,他之前所交好的發小,我們可能都不用去細查這些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就可以肯定一點,這些人肯定各個都不是凡品。

就像《水滸傳》裡面的王倫與晁蓋,武松與西門慶(雖說倆人有仇,就是無仇也做不成朋友),沒有相互認同的共同點,除非倆人額外有什麼互相不為人知的决定性的共同點。

不是說因為劉邦是成功者,所以就在拍劉邦的馬屁。而是在你我的生活中(不要拿偶像劇舉例子)真正的精英白領的周圍很難存在著大字不識毫無任何見地的普通人。因為他們連認識的通路都沒有。

劉邦當年可能也想過要找一些專門的軍事將領,來幫自己爭奪天下,可他的大軍除了發展到了後期時,才有了韓信這個軍事天才,以及一些稍稍出名的軍事將領來特意投奔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前期陪在劉邦身邊征戰的原班人馬。而且這些來投奔的人可能也是因為項羽不用,比如韓信。

這些後期投奔的人,大部分都是在劉邦的爭霸事業發展到了中後期,打出了一些名氣,取得了一些成績後,才吸引他們來的。

而在劉邦霸業發展前期的創業初期,可以說就是臨時搭建了一個草台班子。畢竟就連劉邦打天下也是因為蕭何找他,他才來的。前期發展時連老闆都不專業,還怎麼要求員工專業。

對於很多剛創業的公司,在人才招聘方面可能有一些高要求,但是針對於現時公司的現狀,往往特別有能力的人,要麼看不上公司,要麼嫌你待遇低,辦公環境差。

但為了企業的整體發展,老闆也不能說我不雇了,全都自己做。

所以為了企業的發展,企業可能不得不去招聘一些不那麼讓領導滿意的員工。這部分人或許是沒有經驗,或許是非專業人士出身,又或者兩個都沒有,只是空有一身幹勁,一腔熱血而已。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劉邦的事業中,放眼如今的很多知名企業的發展前期,都是這樣的。

想要搭建一個能够起義幹革命的草台班子,咱先不考慮這個人員編制的整體質量,單這個數量上就不太好找齊,畢竟是打仗,不是打架。更何况是在秦末統治的高强度壓迫時期,先不想能不能起義成功,封王列侯,一旦失敗了,這可都是難逃的死罪。

單從這點上來看,劉邦的那些發小,先不說是不是打仗的好手,能對劉邦無比的信賴,甘願陪著他去犯死罪的,這一點,就已經值得劉邦對他們封賞萬千了。雖都說為了朋友能够兩肋插刀,可真的能做到不顧後果的陪著朋友去闖禍的,明知道面臨著的是死亡威脅的,卻仍不退縮的,這種朋友也實屬難得。

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失敗乃成功之母,久病成良醫。無數大戰小戰的磨練足以讓他們變得驍勇善戰了。

人們很難見到真正的所謂的天賦異稟的天才。他在這之前從未做過這件事情,也沒有學習過相關的知識,卻仍然能把這件事做到極致的人。我們不能否認真的有這種人存在,但是真的很少。

劉邦在打天下初期,先不說他的這些發小行不行,畢竟他自己一開始也是沒什麼經驗,敗仗頻吃,不然也不會淪落到自己一戶口本,除了他自己全家被抓的局面。

關於劉邦的事業,再次重申一遍,這是打仗,不是打架。

打仗是個死亡率不亞於如今的傳染病,甚至可能死亡率比傳染病還高的危險活。

換句話說,當兵打仗那就是腦袋別在了褲腰帶上。每一個上戰場的人,都不知道在戰場結束後自己能不能活著從戰場上回來。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創業失敗,充其量沒錢,打仗失敗,那可是會死的。這可比犯錯挨打可怕多了。

囙此隨著每一次打敗仗,劉邦這方都能够及時(火急火燎)的汲取經驗教訓來為下一次的逆風翻盤來積蓄力量。

只要做的努力足够多,都是可以取得成績的。前提是你不要蠢得像頭猪,而之前也說過,單從劉邦這個角度看,劉邦的朋友中應該沒有傻子。

劉邦此人相對於項羽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知人善用(聽勸)。

劉邦與項羽不同,他明白自己的不足,他知道論打仗不如項羽,論謀略不如張良,所以他會給其他人機會,他會說:你認為怎麼樣,而不會說:我不要你認為,我要我認為。

與其說他的發小,能够帶兵打仗,倒不如說也是劉邦給了他們機會,讓他們自我發揮,不然為什麼不說劉邦的發小都能從軍打仗?

畢竟之前有一句話:在風口上,猪也能飛上天。

但是找風口,比較難。

時代(機會)、劉邦(領導)、當時缺人來打仗(平臺)正是這些同時產生,才會導致了最終的這個結果。如果以上三者缺了一個,可能今天我們就看不到這個問題了吧。

本文標題: 劉邦的朋友發小大多是底層百姓,為何能幫他爭奪天下?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9198550515934
相关資料
朱棣的廟號是太宗,為何後來改為明成祖?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在位共二十二年,年號“永樂”。而且朱棣並非開國皇帝,所以說當時在他死後的很多年裏,明朝沒有給他成祖的廟號,只是稱他明太宗。說白了朱厚熜吧朱棣太宗的廟號改成成祖都是他早就計畫之中的
標籤: 明成祖 嘉靖帝 明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蘇舜欽積極支持革新,為什麼被削籍為民?
滄浪亭主人蘇舜欽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呢?蘇舜欽因為堅決支持范仲淹的改革,同時又是杜衍的女婿,囙此受到重視,被推舉為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蘇舜欽被削籍後便離開開封,到了吳中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慶曆八年,蘇舜欽被啟用為湖州長史,未及赴任,因病去
標籤: 蘇舜欽 滄浪亭
商山四皓站在劉盈一方對劉邦打擊很大嗎?他為什麼會流淚?
眾所周知劉邦並不寵愛呂雉,連帶著也不愛呂雉生的孩子,甚至還想廢掉嫡子劉盈的太子之比特,那麼後來劉邦看到商山四皓站在劉盈背後,為什麼就改變了主意,甚至還流起了眼淚?其實看到商山四皓,對劉邦本人,並沒有太大的打擊。
標籤: 劉邦 漢惠帝 歷史 戚夫人 劉如意 呂雉
為何會有漢朝多出明君的說法?原因是什麼?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漢朝之所以出的明君比較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漢朝屬於是立賢不立嫡。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漢朝能被稱之為明君的皇帝,在位時間加在一起,在王朝總
標籤: 漢朝 漢武帝 西漢皇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劉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