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信與韓信都信任劉邦是因為什麼?

劉邦,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西元前204年夏,劉邦在滎陽“與項羽相距歲餘”間,因糧食補給線屢遭項羽切斷,致使滎陽城內“漢軍乏食”,自己深陷重圍,朝不保夕。劉邦無奈“請和,割滎陽以西者為漢。”劉邦深知,紀信自願走上一條不歸路,只能含淚應承。項羽收到漢軍的降書信以為真,答應接受漢王投降。

劉邦,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老資料網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快點來看看吧。

西元前204年夏,劉邦在滎陽“與項羽相距歲餘”間,因糧食補給線屢遭項羽切斷,致使滎陽城內“漢軍乏食”,自己深陷重圍,朝不保夕。劉邦無奈“請和,割滎陽以西者為漢。”項羽在範增提醒下,一口回絕。劉邦最終“乃用陳平之計”,忍痛拿出“金四萬斤”專款,交予陳平用於施展離間計,成功除去項羽的智囊範增。

漢軍被楚軍包圍得水泄不通,城內彈盡糧絕,危在旦夕。千鈞一髮之際,紀信獻計:“大王,全軍覆沒,危在眼前。臣斗膽請求假扮大王開東門出降,以分散楚軍注意力。大王趁亂迅速從側門撤離滎陽!”

劉邦深知,紀信自願走上一條不歸路,只能含淚應承。項羽收到漢軍的降書信以為真,答應接受漢王投降。

漢軍半夜打開東門,派出兩千女子身披鎧甲假扮士卒出城誘敵。楚軍果然中計,“四面擊之。”紀信趁機“乃乘王駕,詐為漢王”,一路高喊:“城中食盡,漢王降!”楚軍聽說劉邦出降,興高采烈“皆呼萬歲!”圍困南北西城門的楚軍聞訊,全部跑到東城看熱鬧。劉邦趁此良機,率陳平等“數十騎從城西門出”,終於逃出虎口。

項王近距離認出紀信是假劉邦後,强按怒火問:“漢王安在?”紀信哈哈一笑,視死如歸:“漢王已出矣!”項王惱羞成怒,“燒殺紀信。”

紀信“身焚孤城之下,功濟廟堂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邦建漢後,特建“忠佑廟”祭祀紀信,高度評價他:“以忠殉國,代君任患,實開漢業。”

(紀信李代桃僵出滎陽)

(二)韓信拒三分

韓信出身貧寒,既無能入官府為吏,更無法經商自足。經歷胯下之辱後,更是臭名遠揚。他先投奔項梁,毫無建樹,後被項羽任命為貼身侍衛。他多次披肝瀝膽為項羽獻奇計,均被剛愎自用的項羽置若罔聞。鴻門宴上,在軍帳外執勤的韓信折服於劉邦潛龍隱忍的特質,於是毅然“亡楚歸漢”。

經夏侯嬰和蕭何力諫,劉邦終於下决心拜韓信為將,並鄭重其事地“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以隆重儀式任命韓信為統領全軍的大將。韓信終於等到人生的高光時刻,肩負起興漢滅楚重任,吹響與項羽逐鹿天下的進軍號。

韓信率部平定三秦後,審時度勢,大膽提出對楚軍實施戰畧包圍的構想:“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劉邦對撥出三萬精兵歸屬韓信東進,開闢敵後新戰場。

在劉邦無條件信任和强有力支持下,韓信如魚得水暢遊於戰爭海洋中,“涉西河,虜魏王,禽(擒)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憑藉蓋世奇功,終於登上封王的人生高峰。

韓信被封齊王后,已經具備“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的影響力。武涉奉項羽令遊說韓信,建議他在“反漢與楚連和”與“參分天下王之”之間做出選擇。

韓信斷然回絕:“‘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比特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是漢王使我獲得尊重,提供了人生大舞臺,才有了我的今天!我縱容是死也不會改變主意!”

謀士蒯通以韓信已經走到功高震主的懸崖邊為由,搖動三寸不爛之舌勸諫韓信,必須充分利用“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條件,“參分天下,鼎足而居”

韓信的回答如出一轍:“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向)利倍(背)義乎!”

蒯通繼續歷數前朝忠臣良將被兔死狗烹的悲慘命運,力證“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的真理,警告韓信:“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您)勢在人臣之比特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雖聽出一身冷汗,但依然“猶豫不忍倍(背)漢”。

其後,韓信忠心耿耿追隨劉邦設下十面埋伏消滅項羽。“項羽已破”,韓信就被劉邦迫不及待褫奪兵權,並被徙為楚王,繼而又以謀反嫌疑被捕,降為淮陰侯,最終被呂後與蕭何合謀殺害於長樂宮鐘室。

(三)劉邦何德能

紀信甘赴死,韓信拒三分。劉邦的人格魅力究竟有多大,能使他們死心塌地至死效忠?

劉邦作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永遠只愛自己。他竟然為逃命幾次將親生兒女踹下馬車,更無視妻子與老父淪為項羽人質;作為漢王,他“慢而侮人,罵詈諸侯髃(yú)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他還特別討厭儒生,“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他曾先後以極不禮貌的“倨床使兩女子洗足”和“踞床洗”管道接見儒士酈食其與淮南王英布,痛駡“時時前說稱詩書”的陸賈……簡言之,劉邦在創業過程中,可謂聲名狼藉、劣迹斑斑。

可是,這些槽點並不妨礙劉邦“奮三尺之劍,驅烏集之眾,五年之中,遂成帝業。”

劉邦成功的秘訣,在於“仁而愛人”。

他先採納韓信建議,採取與項羽針鋒相對的封賞方針:放手使用天下武勇之士,“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開國功臣高起與王陵當面贊劉邦雖“慢而侮人”,但“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劉邦同意這一說法,但自我總結成功原因更在於從諫如流和善於駕馭使用“漢初三傑”等人才。

但是,劉邦捨得封賞、從諫如流、駕馭人才,尚不足以詮釋紀信和韓信為何對他忠誠如此。

我認為:劉邦發自內心尊重人才,才是使他倆死心塌地效忠的心理動因。

紀信是在跑步護送劉邦從鴻門宴脫險的四名部將中,唯一名不見經傳者(一說其先為秦縣令,後追隨劉邦)。樊噲與夏侯嬰是劉邦的老部下兼心腹,靳强是率千餘騎兵歸順沛公的楚國貴族後裔,都有特殊貢獻及獨特價值。而紀信既無顯赫戰功,更缺文韜武略,唯一優勢就是與“隆准而龍顏,美須髯”的劉邦外形極似。這個獨一無二的先天優勢,正是紀信的雄厚資本:關鍵時刻可以李代桃僵做替身!

囙此,鴻門宴和滎陽這兩個决定劉邦生死之地,都出現紀信的身影,絕非偶然。劉邦不會言明請紀信做替身,紀信更不可能主動申請,這是雙方心照不宣的秘密。紀信認識劉邦之日起,就已經註定只能落得類似滎陽城外的結局。所以,紀信獻計,自分必死,不圖封賞,只為感恩圖報:以生命為代價,回報劉邦對其人格與價值一如既往的尊重。

韓信何嘗不懂“項羽今天滅亡,自己明天就得中槍”的唇亡齒寒之理,更深諳“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兔死狗烹”等歷史教訓。但是,項羽死盯他的屈辱史,視其為草芥。劉邦看中他出類拔萃的帥才,視之為拱璧。韓信從落荒而逃的逃兵變身興漢滅楚的大將軍,再到放開手脚為劉邦打江山,都源自劉邦對其人格與能力的最大尊重。

管理者和領導者,唯有學習劉邦發自肺腑地尊重和使用人才,使人才切實感受到尊重與支持,方能上下一心,推動事業和組織蒸蒸日上。否則,想要同舟共濟,無異癡人說夢!

本文標題: 紀信與韓信都信任劉邦是因為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6001747256419
相关資料
都是追封父親,朱允炆與朱厚熜受到的待遇為何完全不同?
建文帝朱允炆當皇帝後,追尊他的父親朱標為孝康皇帝,立廟號為興宗。朱允炆做這件事,當時所有的朝中大臣都沒有任何意見。同樣是對自己的父親進行追尊,為什麼朱允炆做了這件事,沒人反對,朱厚熜做了這件事,大臣們就全體表示反對呢?
標籤: 嘉靖帝 朱允炆 父親 明朝 歷史 朱元璋
明宣宗朱瞻基是個什麼樣的皇帝?他的文化造詣有多高?
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書畫家,年號“宣德”。宣德、成化、弘治諸朝之畫院,尤稱隆盛。朱瞻基與宋朝優柔寡斷的宋徽宗趙佶不同,要是事勢需要的話,他既可以極端的强硬,也可能極具决心。朱瞻基對於明代畫
標籤: 宣德 明朝 中國古代史 宣宗 畫院
曹操兒子為王位鬥得你死我活,司馬懿的兒子為何從來不爭
對曹操的兒子為了儲比特爭得你死我活,司馬懿兒子為何卻從來不爭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司馬師與司馬昭有沒有為太子之爭?這個問題,倒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曹操的兩個孩子,曹丕,曹植,曾經為了皇位而進行了一場殘酷
標籤: 司馬懿 曹操 司馬昭 三國 歷史 司馬師
李治給武則天的權力那麼大,武則天為何沒有選武氏做繼承人
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李治提高武則天的權力,武則天為何不培養武氏後人為繼承人?因為武則天強勢,再加上李治身體不好,最終武則天一步步掌握了大權,不僅與李治稱為二聖,在李治死後,還做了第一位女皇帝。
標籤: 武則天 唐高宗 唐朝 歷史 中國歷史